性能指標
速率
速率即數據率或稱數據傳輸率或比特率。
連接在計算機網絡上的主機在數字信道上傳送數據位數的速率。
單位是b/s, kb/s, Mb/s, Gb/s, Tb/s
千1Kb/s = 1000 b/s(10的3次方)
兆1Mb/s = 10^3 kb/s
吉1Gb/s = 10^3 Mb/s
太1Tb/s = 10^3 Gb/s
存儲容量 1Byte = 8bit
存儲容量通常用Byte來描述 1KB = 2^10B = 1024B = 1024 * 8b
帶寬
-
“帶寬”原本值某個信號具有的頻帶寬度,即最高頻率與最低頻率之差,單位是赫茲(Hz)。
-
計算機網絡中,帶寬用來表示網絡的通信線路傳送數據的能力,通常是指單位時間內從網絡中的某一點到另一點所能通過的“最高數據率”。單位是“比特每秒”,b/s, kb/s, Mb/s, Gb/s。
網絡設備所支持的最高速度
吞吐量
表示在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絡(或信道、接口)的數據量。單位b/s,kb/s,Mb/s等。
吞吐量受網絡帶寬或網絡的額定速率的限制。
時延
指數據(報文/分組/比特流)從網絡(或鏈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也叫時延或遲延。單位是s。
四大類
發送時延(傳輸時延):從發送分組的第一個比特算起,到該分組的最后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的時間。發送時延=數據長度/信道帶寬(發送速率)
高速鏈路提高的是發送速率,提高了帶寬。
傳播時延:取決於電磁波的傳播速度和鏈路長度。傳播時延=信道長度/電磁波在信道上的傳播速率
排隊時延:等待輸出/入鏈路可用。
處理時延:檢錯,找出口
時延帶寬積
時延帶寬積=傳播時延 x 帶寬
bit s b/s
時延帶寬積又稱為以比特為單位的鏈路長度,即“某段鏈路現在有多少比特”。
往返時延RTT
從發送方發送數據開始,到發送方收到接收方的確認(接收方收到數據后立即發送確認),總共經歷的時延。
RTT越大,在收到確認之前,可以發送的數據越多。
RTT包括往返傳播時延(=傳播時延 x 2)和末端處理時間。
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 有數據通過實踐/(有+無)數據通過時間
網絡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加權平均值
思維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