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速率 bit/s
即每秒傳輸的比特數量速率,速率的單位是bit/s,有時候也寫為b/s或者bps。
2. 帶寬 bit/s
即在單位時間內網絡中通信線路所能傳輸的最高速率,由此可知,帶寬的單位就是速率的單位bit/s,即比特每秒。
3. 吞吐量 bit/s
即實際速率,吞吐量表示在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絡或接口的實際的數據量,包括全部的上傳和下載的流量。
4. 時延
時延是指數據(一個報文或分組,甚至比特)從網絡(或鏈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時延也稱為延遲或遲延。
需要注意的是,網絡中的時延是由以下幾個不同的部分組成:
發送時延和傳播時延,排隊時延和處理時延。我們在計算一個數據分組的時延應該要把這幾個時延算進去。
5. 發送時延和傳播時延
5.1 發送時延
發送時延是主機或路由器發送數據幀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從該數據幀的第一個比特算起,直到最后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要的時間。 。
5.2 傳播時延
傳播時延是電磁波在信道中傳播一定的距離需要花費的時間
發送時延一般發生在機器(網絡設備)內部中的網絡適配器,與傳輸的信道無關。而傳播時延則是發生在機器外部的傳輸信道媒體上(光纖,同軸線纜等),與信號的速率無關。
一般來說,信號傳送的距離越遠(信道長度越長),傳播時延就越大。
6. 排隊時延和處理時延
處理時延:主機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組時要花費一定的時間進行處理,例如分析首部,從分組中提取數據部分,進行差錯校驗或查找路由轉發數據等,這就是處理時延。
排隊時延:數據分組在網絡中傳輸時,要經過許多路由器。但分組到達路由器時要先在輸入隊列中排隊等待處理。在路由器確定了從哪個接口轉發后,還要在輸出隊列中排隊等待轉發,這就是排隊時延。
排隊時延的長短往往取決於網絡當時的通信量,當網絡綜通信流量較大時,就會發生隊列溢出,使分組丟失,導致排隊時延更大。
再回到我們之前說過的,時延是指數據(一個報文或分組,甚至比特)從網絡(或鏈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其實這個總的時延包括了發送時延和傳播時延,排隊時延和處理時延。平時我們所說的數據在網絡中經歷的時延就是指總的時延。
到這里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帶寬會影響時延嗎?
時延和帶寬是計算機網絡中兩個不同的性能指標,從我們之前的學習中可知,它們並沒有直接的關系,即便在學習時延時也沒有明確說明,也就是說,帶寬的高低並不會影響到時延。
7. 往返時間RTT
在計算機網絡中,往返時間RTT(Round-Trip Time)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標,它表示從發送端發送一個數據包開始,到接收到該數據包的確認所花費的時間( 傳播+發送+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