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坐標系圖中理解“空間變換”


 
for a better view plz follow this link (from evernote).
-----------------------------------------------------
 
長久以來,“空間變換”這個話題對我就像是謎一樣的存在。我了解這種事物所講的起因和結果,卻始終對當中的過程參悟不透。我知道,這是因為大學時經常逃課的結果:至今線性代數這門知識,都不曾系統性地學過一遍。今日,當每每不得不接觸這個令人膽寒的東西時,我總是小心翼翼地記着那"咒語"般的規則——總之把矩陣和向量那么乘一下,就算是轉了么。
 
不過最近,在學習“ 切空間"時,竟偶然意識到,原來可以用在幾何學中經常用到的工具“坐標系圖”來直觀地分析這種變換。所以,我想就這個新的認識再在這里分享一下。
 
讓我們從一個實際的例子入手:下圖是一個 用兩維的笛卡爾坐標系表示的二維空間。
 
 
 
 
其中,黑色 坐標系  x-y 代表一個二維空間 藍色坐標系  i-j 代表另外一個二維空間。已知藍色坐標系軸在黑色坐標系下對應的值是i=(1,1)j=(-1,1),又知橙色向量 處在 i-j 空間中,其坐標值為(2,1)。現在的問題是,這個 被轉換到黑色坐標系 x-y 空間下它的坐標值是什么?
 
解決這個問題一個最關鍵也最直接的想法是“向量分解與再合成”。可以被分解到  和  j 兩個方向,得到  p= 2 i+ j;同時  i 又可以分解到  和  y 兩個方向,得到  i =  x +  y,另外  j 也可以分解得到  j = - x +  y。於是,我們全部展開,就得到  p(i-j) = 2 i +  j = 2( x +  y) + (- x +  y) =  x + 3 y =  p (x-y) 。因此點  在  x-y 空間下的坐標值為 (1,3)

這種方法可以用來討論更一般的情況。假設 p點在  i-j 坐標系下為 (k1,k2),在  x-y 坐標系下為( q1,q2)。同樣地有基向量  i 對應在  x-y 空間中為 (m1,m2)j 對應在  x-y 空間中為 (n1,n2)。於是我們有以下推導,

i = m1 x + m2 yj = n1 x + n2 y
 
於是,
 
  p(i-j)  = k1 i + k2 j
         = k1( m1x + m2y) + k2( n1x + n2y)
         = (k1m1 + k2n1) x + (k1m2 + k2n2) y
 
於是,
 
  p(i-j)  = ( k1m1 + k2n1, k1m2 + k2n2)
         =  (q1, q2)
         =  p (x-y)
 
得到,
 
q1 = k1m1 + k2n1
q2 = k1m2 + k2n2
 
變換成矩陣形式,
 
 
其中 (k1,k2)是  i-j 空間下的坐標值,而 (q1,q2)是  x-y 空間下的坐標值。中間的矩陣就是用來做轉換的矩陣。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如果豎着來觀察,向量 (m1,m2)就是基向量  i 在  x-y 空間下的坐標值,而向量 (n1,n2)則是基向量  j 在  x-y 空間下的坐標值。這個矩陣,實際上就是由空間  i-j 下的基向量在空間  x-y 下的坐標值構成的。這一點,以前我就知道。但直到今天,我才理解了為什么是這樣。
 
因為知道了底細,所以一些長久以來伴隨的困惑也隨之消解。比如,對於一個變換表達式  M * v1v1究竟會被變換成什么樣子,或者說什么空間內呢?這要由矩陣 M決定: M中的各基向量代表的是什么空間,這個 v1就會被轉換到什么空間。
 
這個結論可以很自然地擴推廣到三維或者高維空間中,因為“ 向量分解與再合成”的規則在一般(歐幾里得)幾何學中是普遍適用的。
 
現在,麻麻再也不用擔心我的“空間轉換”能力啦。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