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四,米勒補償兩級放大器
4.1 實驗背景
第一級差模放大倍數:
第二級放大倍數:
總的開環增益為:
帶寬:
增益帶寬積:
第二極點:
消零電阻:
共模抑制比:
4.2 實驗內容
1、利用單管共源放大器增益計算、電流鏡、二極管接法做負載等知識完成差分輸入-單端輸出米勒補償兩級放大器的設計。
2、分析清楚電路性能與各個參數之間的關系,並列出參數列表進行分析。
3、設計MOS管的寬長比、電路的直流工作點,使電路能夠正常穩定的工作,指標基本滿足實際使用的要求。然后對上述設計進行仿真驗證,並對仿真的結果進行分析。
4.3 實驗過程
- 如圖所示搭建電路(差分管B極接地,避免跟隨源極發生電壓浮動)
晶體管尺寸表:
W | L | |
---|---|---|
NM0、NM1 | 68.76um | 180nm |
PM0、PM1 | 51.9um | 180nm |
NM2、NM3 | 24.6um | 1um |
NM4 | 80um | 1um |
PM2 | 320um | 180nm |
調零電阻與密勒電容
\(R_c\) | \(C_c\) |
---|---|
150Ω | 800fF |
- 設置激勵,進行直流仿真
- 設置差模激勵(AC phase相差180,Initial phase for Sinusoid相差180),仿真差分增益
4.4 實驗分析
MOS管工藝參數如下:
\(μC_{ox}(μA/V^2)\) | \(V_{TH}(mV)\) | |
---|---|---|
NMOS | 235 | 410 |
PMOS | 73.6 | -456 |
設計指標如下:
參數 | 值 |
---|---|
電源電壓 | 1.8V |
兩級放大器增益 | >60dB |
3dB帶寬 | ≥1MHz(CL=1pF) |
相位裕度 | ≥45° (CL=1pF) |
單位增益帶寬 | 1.7GHz~2.2GHz |
共模輸入范圍 | 1V左右 |
設計過程:第一步,選擇合適的靜態工作點;第二步,調試輸出共模電壓,第三步,調試輸出增益
- 選擇靜態工作點
電路結構如下圖所示
M1、M2是差分放大對管,M3、M4作為電流鏡負載,M5、M6電流鏡作為差分放大器的尾電流源。直流工作點需要保證M1~M6均工作在飽和區,故有以下約束
對於負載管M3、M4有\(V_{GS3,4}=V_{DS3,4}\),故只要\(|V_{DS3,4}|=|V_{GS3,4}|>|V_{thp}|\),飽和條件\(|V_{DS3,4}|>|V_{GS3,4}-V_{thp}|\)自然滿足,同理,對於M5、M7、M8有\(V_{GS5,7,8}=V_{DS5,7,8}\),故只要\(V_{DS5,7,8}=V_{GS5,7,8}>V_{thn}\),飽和條件\(V_{DS5,7,8}>V_{GS5,7,8}-V_{thn}\)自然滿足
又根據電壓關系
綜合以上條件有
設計指標給定了共模輸入電壓\(V_{CM,in} = 1\),故\(V_{GS1,2}+V_{GS5,7,8}<1.41V\),\(V_{GS5,7,8}>0.41\),\(0.456V<|V_{DS3,4}|=|V_{GS3,4}|<0.71V\)。由於M7、M8需要經過更大的\(I_{DS}\),需要更強的驅動能力,因此需要分配更大的\(V_{ov}\)。由於差分管M1、M2的B極接地,\(V_{SB}\)增大,根據公式:
故其閾值\(V_{th}\)也會增大,大致估算為0.53V。為了使得第二級放大管M6能夠有盡可能大的跨導,根據公式
在確保能夠飽和的前提條件下,選取較小的過驅動電壓。
選定\(V_{GS1,2}=0.6\),\(V_{GS5,7,8}=V_{DS5,7,8}=0.8V\),\(|V_{DS3}|=|V_{GS3}|=|V_{GS6}|=0.6V\),則可以得到參數如下:
\(\vert V_{GS}\vert(V)\) | \(\vert V_{ov}\vert(V)\) | |
---|---|---|
一級放大管 M1、M2 | 0.6 | 0.07 |
電流鏡負載 M3、M4 | 0.6 | 0.144 |
二級放大管 M6 | 0.6 | 0.144 |
尾電流源 M5、M7、M8 | 0.8 | 0.39 |
由於差模輸出增益\(20log(\vert\frac{V_{out}}{V_{in}}\vert)=20log|A_{v}|>60dB\),故\(|A_{v}|=1000\) 。考慮到以下公式:
可以得到
根據參數\(A_{vd}\)和\(V_{ov}\)可以求出\((\lambda_n+\lambda_p)=0.63\),如果最終仿真時發現增益不夠,由於\(\lambda\)和\(L\)成反比關系,可以通過增大\(L\)來減小\(\lambda\),從而增大\(A_{vd}\),而\(L=180nm\)的溝道調制系數可以滿足\((\lambda_n+\lambda_p)<0.63\)。
以上直流參數可以確保共模輸入電壓在范圍內變化時,M1~M6管仍然能夠保證飽和。在此基礎上,我們需要進一步確定管子的長寬比\(W/L\)以及電流\(I_{DS}\),這可以通過由工作頻率的限制而得到。
首先需要選定米勒電容\(C_c\),\(Cc\)的選擇與負載取值有關,,\(Cc\)增大有幾個好處,增強極點分裂功能,降低輸入積分噪聲,降低第二級功耗,但缺點是降低了 GBW 和壓擺率。這里選定\(C_c=1/2C_L=0.5pF\),在后續步驟中進行迭代調整。
3dB帶寬的頻率為1MHz,單位增益帶寬要求1.7~2.2GHz,選定\(GBW=2GHz\)得情況下,代入密勒電容\(C_c\)可以估算出符合要求的\(I_{DS1,2}=I_{DS3,4}\approx 220μA\),\(I_{DS7,8}=2I_{DS1,2}\approx440μA\)。
為了滿足相位裕度條件(\(\geq 45°\)),第二極點\(f_{nd}\)需要外推到\(GBW\)之外,為了設計裕量,這里取\(f_{nd}=1.5GBW\),根據:
條件是\(C_c>>C_{n1}\),代入計算可以得到\(I_{DS5,6}=1360μA\)。
M7、M8的\(r_{ds}\)與共模抑制比相關,必須要取大才能夠起到更好的抑制共模的作用。取較大的\(W\)和\(L\)可以減小電流鏡失配,這里選為\(1um\)。為了減小電流鏡失配,M5的\(L\)同樣取\(1um\)。
故而可以進一步確定各管的尺寸如下:
M1、M2 | M3、M4 | M5 | M6 | M7、M8 | |
---|---|---|---|---|---|
寬長比\((W/L)\) | 382 | 288.3 | 76 | 1776 | 24.6 |
長度\(L\) | 180nm | 180nm | 1um | 180nm | 1um |
寬度\(W\) | 68.76um | 51.9um | 76um | 320um | 24.6um |
此外密勒電容\(C_c=0.5pF\),調零電阻
選取調零電阻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由於難以剛好和第二極點抵消(器件值有波動),因此\(R_c\)控制在略略大於\(GBW\)的位置,從而使得相位超前,提高穩定性,代入計算,最終選取\(Rc=53Ω\)
- 直流仿真結果
\(\vert V_{GS}\vert(V)\) | \(\vert V_{ov}\vert(V)\) | \(\vert I_{DS}\vert(μA)\) | |
---|---|---|---|
M1、M2 | 0.589 | 0.075 | 215.4 |
M3、M4 | 0.575 | 0.121 | 214.5 |
M6 | 0.575 | 0.121 | 1366 |
M5 | 0.820 | 0.41 | 1366 |
M7 | 0.820 | 0.41 | 430.8 |
M8 | 0.820 | 0.41 | 440 |
與理論估算值進行比較
\(\vert V_{GS}\vert(V)\) | \(\vert V_{ov}\vert(V)\) | \(\vert I_{DS}\vert(μA)\) | |
---|---|---|---|
M1、M2 | 0.6 | 0.07 | 220 |
M3、M4 | 0.6 | 0.144 | 220 |
M6 | 0.6 | 0.144 | 1360 |
M5 | 0.8 | 0.39 | 1360 |
M7 | 0.8 | 0.39 | 440 |
M8 | 0.8 | 0.39 | 440 |
仿真結果與理論計算值基本一致
- 調試輸出增益
交流仿真結果顯示放大器的差模輸出增益達到了61.67dB,滿足設計要求。其3dB帶寬為1.48MHz,也滿足設計要求,但其單位增益帶寬僅為1.23GHz,小於設計需求,此外其相位裕度為20.7°,小於設計需求,因此需要針對其頻率特性進行修正
增大\(GBW\)需要調整\(I_{DS1,2}\)和\(C_c\),而改善相位裕度需要推遠次主極點\(f_{nd}\),此外通過調整\(R_c\)和\(C_c\)來調整零點也可以起到改善相位裕度的作用,可以看出,增大\(GBW\)和\(f_{nd}\)意味着\(I_{DS}\)的增大。通過將\(I_{DS1,2}\)增大到\(800μA\),\(I_{DS6}\)增大到\(2600μA\),並且相應調整管子長寬比,此外\(Rc\)調整為\(150Ω\),\(C_c\)調整為\(0.8pF\)。
至此差分放大器達到了制定的設計指標,其參數如下:
W | L | \(I_{DS}\) | |
---|---|---|---|
M1、M2 | 68.76um | 180nm | 382μA |
M3、M4 | 51.9um | 180nm | 382μA |
M5 | 80um | 1um | 2579μA |
M6 | 320um | 180nm | 2579μA |
M7 | 24.6um | 1um | 764μA |
M8 | 24.6um | 1um | 800μA |
參數 | 值 |
---|---|
電源電壓 | 1.8V |
兩級放大器增益 | >60dB(61.462dB) |
3dB帶寬 | ≥1MHz(CL=1pF) (1.667MHz) |
相位裕度 | ≥45° (CL=1pF) (45.36°) |
單位增益帶寬 | 1.7GHz~2.2GHz (2.06GHz) |
共模輸入范圍 | 1V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