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光是目前三維測量最常用的技術,它的原理是通過投影編碼好的一些圖案到物體上,相機采集相應的經過物體反射的像,根據標定好的一些信息,進行三維重建。要理解這句話,我們得先看看實驗的裝置:
我們知道世界是三維的,而相機圖像是二維的,在這個例子中,如果我們把屏幕向里的方向看做x軸方向,屏幕向左看做y軸坐標,屏幕向上看做z軸坐標,如果有一個物體自身有高度差,相機拍攝時,就不能檢測到正確的坐標(晚點再更新張說明圖片)。因此投影儀投影一些所謂“編碼”好的圖片,就是想要告訴相機:嗨,我投影儀投的這些圖片是我精心准備的,我知道他們正常情況(沒有高度差的情況下)應該在哪個坐標,你相機拍到告訴電腦一聲,讓他們處理一下就好了。相機拍到的照片經過物體表面反射之后,可不是正常情況,這時候是有高度差的,我們管這叫調制(modulation),也就是把原來的編碼方式給改變了。但是沒關系,電腦知道這個調制以后的點應該在哪里,因為在這之前我們會對整個系統做一個標定,就是通過標定板,在各種高度下對編碼的被調制的圖片先拍攝好,因此,電腦對這套規則非常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