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vonng.com/blog/natural-number/
自然數,這個概念,在小學的時候就應當學過。整個小學數學的基礎,就從這樣的一個定義開始。然而當進入大學之后,在離散數學中我又重新見到這個問題。
自然數的定義是什么? 一言以蔽之,可以表示為:
0=∅∧n+1=n∪{n}0=∅∧n+1=n∪{n}
沒學過離散的人大概是不會回答出這樣的答案的。那么,正常人會怎么回答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
粗一看,這個問題似乎很容易解決。自然數嘛:0,1,2,3…這樣的數叫自然數。但是,這樣的描述能夠令人滿意嗎?
或許,我們可以用集合描述法來稍微把自然數定義的嚴謹一些?像這樣:非負整數組成的集合{x|x≥0∧x∈Z}{x|x≥0∧x∈Z}。但是,這樣一來又有新問題了:整數又是什么?如果繼續追問下去,有理數又是什么,實數又是什么,復數又是什么?最后還是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這一系列問題,應當是由前向后解決的:應當由自然數定義整數,而不是整數定義自然數。所以,這樣的解決方案也是不合理的。
或許再進一步,我們可以再定義一個形式系統來表述?
定義一個四元組<A(N),E(N),Ax(N),R(N)><A(N),E(N),Ax(N),R(N)>
分別為系統的字母表,合式公式集,公理集,推理規則集。
字母表A(N)=0,1,2,3,4,5,6,7,8,9A(N)=0,1,2,3,4,5,6,7,8,9
規定形如 N=An…A4A3A2A1N=An…A4A3A2A1這樣的序列構成自然數,為每一位分配對應的位權。
當然剩下的條條框框可以自己補上。
當然有個問題:為什么自然數是十進制?
同時更嚴重的是,這樣的定義很顯然還是停留在“自然數是怎么樣的形式。“沒有解決最根本的問題:”自然數是什么”。
往往越是簡單的問題就越難以回答。
“自然數是什么” 就是這樣的一個問題。
那么自然數到底是什么?
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萬物皆數。
自然數,顧名思義,自然的數,存在於自然之中的數。
要想知道自然數十什么,就需要了解自然數是如何誕生的。
那就讓我們模擬古人的思維,從自然數的誕生說起。
首先需要了解,我們與古人思想上巨大的差異,最關鍵的原因在於:使用概念的能力。也可以換個角度:抽象思維能力。
概念是強大而有力的思想武器。我們可以在交流中使用許許多多的概念:比如物質,意識,思想,存在。但是在這樣的概念形成之前,人們就很難如此方便的進行交流。比如我說:“物質決定意識” 這句話的含義是非常清楚明晰,現代人一看就能懂。但是對於遠古時代的人來講,就會覺得莫名其妙:物質是什么?意識是什么?
有一些思想者明白了這個道理,他們想要傳達給別人自己了解的概念,就必須通過具體的事例,故事。比方說以寓言的形式講故事,或者是用具體事物來體現道理,用“相”來傳“道”。缺少了抽象概念,便無法像我們現在這樣簡潔明了高效率地進行交流。但毫無疑問,古人是極其偉大的,正是他們,極具天才地創造了這些概念,讓我們擁有得以思辨的工具。
那么數的概念是怎么形成的呢?其實每個人都經歷過這個過程,從小學學數學的時候,人就逐步形成了數的概念。很可惜,這個過程我想能記起來的人並不是太多。所以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還是模仿一下古人的思維。不妨將自己腦海中數的概念剔除出去。現在,關於數我們什么都不知道,和遠古時的人一樣,0是什么,1是什么,完全沒有概念。
那么假設這樣一個情景,我有個蘋果。然后又揀了個蘋果。因為我不知道“二”這個概念,我想向別人表達這樣的一條信息,只能這樣說:“我有個蘋果,我有個蘋果。”遠古時代人沒有數字的概念,只能通過這種“重復”來表示多少的概念。很顯然,一個兩個可以數過來,手指頭不夠腳趾頭上。但要是成百上千的東西怎么辦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古人發明了結繩計數。
結繩計數可以說是數學史上一個偉大的創舉,它所蘊含的數學原理就是:一進制。
一進制是什么?!? 我們聽說過十進制,十二進制,六十進制,還有二進制,那一進制是什么東西?
很簡單,十進制是逢十進一,二進制是逢二進一。
一進制就是逢一進一,每一位的權重都相等,都是一。
就像扳手指頭數數一樣。一個蘋果我就扳一根手指,每一根手指頭都是等價的,代表一個蘋果。再比如時序信號是二進制編碼,因為它有兩個狀態0和1,而脈沖信號就是一進制,因為它只計算脈沖的個數,每多一個脈沖就多一次計數。
一進制,是最朴素的進制,是最朴素的計數方法,也是一切其他進制的基礎。在很多地區,很多沒有上過學的人,依然還在使用這種原始的方法進行着計算,唱票划道道,就是一種典型的一進制計數。
那么,這種計數方法的規則用自然語言該如何表述呢?
- 首先,第一條:如果我沒有蘋果,我就用 “什么符號都沒有” 來表示
- 然后,第二條:如果往一堆蘋果中多放一個蘋果,那么多標記一個符號。
比如,現在我用*表示一個蘋果。
那么像這樣什么都沒有就表示我沒有蘋果,像 *
就表示我有一個蘋果
多放一個蘋果,我就需要增加一個符號 結果就是這樣:**
這就是自然數的基礎,一進制。自然而然地,我們可以引入離散數學,集合論中形式化的語言對自然數進行定義:
1.定義0為∅:零,就是什么都沒有,就是空集。
2.定義n+1=n∪{n}:n+1=n∪{n}:n+1就是就是n$后面一個數的意思
看出來了嗎?這是一個遞歸定義,正是初中曾學過的數學歸納法。
這樣定義的本質依然是一進制。只不過計數所用的基本符號變成了∅及其衍生符號(衍生就是指套花括號)。
這樣定義,我們不推幾個實例來表示:
0=∅0=∅
1={∅}1={∅}
2={∅,{∅}}2={∅,{∅}}
3={∅,{∅},{∅,{∅}}}3={∅,{∅},{∅,{∅}}}
4={∅,{∅},{∅,{∅}},{∅,{∅},{∅,{∅}}}}4={∅,{∅},{∅,{∅}},{∅,{∅},{∅,{∅}}}}
etc…
我們來看一下這樣的定義有什么樣的好處
0, 也就是空集,里面什么記號都沒有。
而對於不為零的每一個集合,每一個集合不僅包含前面集合所有的元素,也比前面的集合多了一個元素。
對於每一個集合,它里面的元素個數,都恰好等於其對應的自然數。我們把這樣集合元素的個數,叫做集合的 勢。
但是為什么要用這么復雜的形式來表示呢?集合一層套一層?
原因在於定義集合這個概念的時候,數學家們規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不能重復的。
所以他們極具創造性地的給∅ 套上集合花括號。這樣,∅ 和{∅}就可以放在同一個集合里了。
那為什么不這樣表示呢?每一個新元素就給空集新套一層集合花括號:
{∅,{∅},{{∅}},{{{∅}}},… }
如果這樣表示,勉強地講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很可惜,這樣的形式,就會丟失許多自然數應該有的性質。
比如,三歧性。
自然數有三歧性:兩個自然數,要么此大彼小,要么此小彼大,要么兩者相等。不存在第四種可能性。就像兩堆蘋果比較,也總會是這三種情況之一。
這樣的性質很重要,我們怎么通過這樣的形式定義來獲得這樣的性質呢?
剛才那種形式化的定義很顯然是滿足要求的。
如果A比B小,那么A是B的子集。
如果A比B大,那么B是A的子集。
如果A和B一樣大,那么A與B等勢,也就是所含元素一樣多。
這就是集合語言定義的自然數所具有的三岐性。
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優良性質,比如集合基數的定義,就不再展開了。
**因此,可以說,這個定義的得出,是自然而然而又萬分巧妙的! **
自然數有的性質,它都有。
它對自然數的概念進行了一次革命性的拓展。
將自然數統一於集合,然后NZQRC也自然而然地統一定義到了集合上。
整個數學大廈的地基就建立在這些的基礎上。
總而言之,自然數就是集合。
不僅整個自然數是集合,更重要的是:每一個自然數都是一個集合。
怎么樣,是不是覺得離散數學集合論給出的這個定義太完美了?
精准,言簡意賅,層次分明,充滿了秩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