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導航時間系統
含義:時間間隔和時刻
時間間隔:客觀物質運動過程所經歷的時間歷程
時刻:客觀物質運動某一個狀態發生的瞬間,通常以離開時間坐標軸原點的距離來表示。
時間系統:原點(起始歷元)和測量尺度(時間的單位)。
確定時間的基准
條件:
運動的周期具有充分的穩定性,即在不同時期該基准所表征的運動周期必須一致;
周期運動必須具有復現性,要求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該基准所表征的運動周期在實驗中或觀測中可以復現;
時間間隔的均勻性;
1、地球自轉運動
2、地球公轉運動
3、諧波振盪
分類
世界時(Universal Time, UT):以地球的自轉周期為基准獲得的是世界時
恆星時
平太陽時
世界時
歷書時(Ephemeris Time,ET):以地球公轉周期為基准獲得的是歷書時
原子時(Atomic Time,TA):以諧波振盪為周期獲得的是原子時
協調世界時(Coordinate Universal Time,UTC):將原子時和世界時結合起來,就成為了協調世界時。
GPS時間系統(GPST)
GLONASS時間系統(GLONASST)
世界時(Universal Time,UT)
人類建立的第一個科學時間系統,以地球自轉運動為基礎。
恆星時:以春分點為參考點,由春分點周日視運動確定恆星日。
恆星時是地方時,在同一瞬間各地的恆星時不同;
春分點受歲差和章動影響:真春分點對應真恆星時;平春分點對應平恆星時;
由於地球自轉的不均勻性,所以恆星時也是不均勻的;
平太陽時:以真太陽周日視運動的平均速度為基准。
世界時:以平子夜作為零時的格林尼治平太陽時,稱為世界時。 以平子夜作為0時開始的格林威治 平太陽時 ,稱為世界時,簡稱UT
世界時由於是來自於地球的自轉引起的,由於地球長期趨勢是越來越慢,會導致世界時得出的1s會越來越長;
通常將地球按子午線(連接南北極的線)划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以中央子午線(兩天子午線的中間)的平太陽時為該區的區時,於是,零時區的平太陽時即為世界時。
中國的區時與格林時間時區相差了8個時區;
歷書時:描述天體運動方程式中采用的時間系統或天體星歷表中應用的時間,稱為歷書時;
以地球公轉運動作為定義時間測量的基准。19世紀末,紐康根據地球繞太陽的公轉運動編制了太陽星歷表,人們以此作為歷書時定義的基准;
特點:理論上是一種均勻的時間尺度,實際測定比較困難,精度低,不連續(隨天文常數改變)。
原子時(Atomic,TA)
以物質內部原子運動的特征為基礎,由於地球自轉,與世界時不同步。
原點:1958年1月1日世界時零時的瞬間,與世界時銜接,實際原子時的原點:TA=UT2-0.0039s
尺度:位於海平面上的銫133原子基態兩個超精細能級在零磁場中躍遷輻射的電磁振盪9192631770周所持續的時間,為以原子秒。
雖然精度比較高,但是和我們日常生活脫節比較大;
國際原子時(TAI):
國際時間局通過對比國際上100多台原子鍾(地方原子時)推算出的全世界統一的原子時。
BIPM依據全球約60個時間實驗室中的大約240台自由運轉的原子鍾所給出的數據,經數據統一處理后來給出國際原子時的。
協調世界時(Coordinate Universal Time,UTC)以原子時秒長為基礎,在時刻上盡量接近於世界時的一種時間測量基准。
|協調世界時-世界時| < 0.9秒
跳秒:通常在6月30日晚上的23點59分60秒來調整一秒鍾(基本加1秒鍾)或12月31日最后一秒;
23h59m59s,23h59m60s(這里加了1秒),00h00m,00s;
協調世界時是不連續的;
GPS時間系統(GPST):它是全球定位系統自己建立並維持的原子時系統
原點:1980年1月6日0時(與協調世界時UTC一致)
尺度:與原子時秒長相等
是否跳秒:不跳秒(與UTC存在時差)
GPST與國際原子時TAI時間差
GPST=TAI-19(s)
GPST與協調世界時UTC之間的差距隨時間逐漸增大,並將一直是秒的整數倍。
GLONASS時間系統(GLONASST)
GLONASS時屬於原子時系統,其秒長與原子時秒長相同,並與莫斯科地區的協調世界時保持一致。
GLOBASST + C1 = UTC(SU) + 03h.00min
與GPST的不同:
與UTC(SU)同步跳秒,因而GLONASS時與協調世界時沒有固定的整秒差值;
衛星通信調制技術
衛星導航頻段
衛星導航頻段的選擇影響導航系統的傳輸容量、發射功率、衛星接收天線的大小,接收設備的復雜程度以及成本的高低。
選擇頻段的要求:
電波傳播衰減盡可能小
天線接收的外界噪聲要小
GPS距離地面20020KM
無線電波頻率
頻率范圍 波長 符號 用途
3Hz-30kHz 104-108m 甚低頻VLF 音頻、電話、數據終端長距離導航、時標
30-300kHz 103-104m 低頻LF 導航、信標、電力線通信
300kHz-3MHz 102-103m 中頻MF 調幅廣播、移動陸地通信、業余無線電
3MHz-30MHz 10-102m 高頻HF 移動無線電話、短波廣播、頂點軍用通信、業余無線電
30-300MHz 1-10m 甚高頻VHF 電視、調頻廣播,空中管制、車輛、通信、導航
300MHz-3GHz 10-100cm 特高頻UHF 微波接力、衛星空間通信、雷達
3-30GHz 1-10cm 超高頻SHF 微波接力、衛星空間通信、雷達
30-300GHz 1-10mm 極高頻EHF 雷達、微波、射電天文學
107-108GHz 3*10-5cm-3*10-4cm 紫外可見光、紅外 光通信
波長越長穿透能力越強;
GPS的頻率為1.5GHz
傳輸的導航電文要發送到地面接收的話,那么發送的導航電文可能是幾十到幾kHz,如果說從衛星上直接發送這個頻率,從上面可以看出發送幾kHz以下的只適合陸地表面的短距離通信,因為從衛星發射要穿過電離層,因為在低頻的情況下很容易被電離層吸收;那大部分能量都被電離層吸收之后,那到達接收機的能量就非常非常小,就沒法接收這個信號了。
那么要想把這些比較低的導航電文發送到地面,那就需要將這些低頻率的導航電文搬到頻率很高的地方來,怎么搬移呢,搬的過程就是要加一個載體,怎么加,就是指的信號調制
信號調制:
任何能量有限的信號都可以正弦波表示(FFT):
c(t) = A . cos(ωt + φ);A:幅度,ω:頻率,φ:相位
那么怎么加導航電文呢?
如果加到幅度就是調幅,加到頻率就是調頻,改變相位就是調相;
用一個信號(調制信號)去控制另一個信號(載波信號)的某個參量,產生已調制信號。
信號調制的目的:
基帶信號(低頻)的頻譜變換到頻帶信號(帶通信號)
實現信號遠程傳輸
改變信號的頻率,使不同的用戶接收各自頻段的信號
抗干擾
實現多址,提高頻段利用率
調制方式
模擬調制:調制信號為連續型的正弦波調制。分為振幅調制、頻率調制、相位調制;
數字調制:調制信號為數字型的正弦波調制;
振幅鍵控(ASK)、頻移鍵控(FSK)、相移鍵控(PSK)
載波---正弦波
調制信號(要發送的導航電文)---數字信號
振幅鍵控(ASK)
使載波的振幅隨着調制信號的大小變化而變化的調制方式。
在幅度調制方式中,兩個不同載波信號的幅值分別代表兩個二進制數字0和1.有時,也用恆定幅度的載波的有或無來代表二進制數字0和1.
上面圖當中,中間的矩形波代表的是二進制的波形,通過調制之后形成了下面的正弦波,0對應最下面的幅度為1,1對應正弦波的幅度為2;
特點:線性調制,數字基帶信號的頻譜經過調制后被搬移到中心頻率wc的載波頻帶上,而不改變其頻譜結構。誤碼性能較差,功率利用不充分,衛星通訊較少使用。
效率也比較低、線性調制而且這種調制方式不可靠!!!!!!!!!!!!!!
頻移鍵控(FSK)
使載波的瞬時頻率隨着調制信號的大小而變,而幅度保持不變的調制方式。
兩個不同頻率的載波分別代表二進制數字0和1.
特點:抗干擾能力優於調幅,但頻帶利用率不高,也只在傳輸較低速率的數字信號時得到廣泛應用。
相移鍵控(PSK)
利用原始信號控制載波信號的相位。
相位調制方式中,可以用不同相位的載波,如用相位為0和pi的載波分別表示二進制數字0和1,則為二相調制(BPSK)
四個離散相位狀態分別表示兩位的數字信號,稱為四相調制(QPSK)。
QPSK信號的正弦波有四個可能的離散相位狀態,每個相位可攜帶2個二進制符號。QPSK信號可表示為:
θi有四中變化,如θi可以取上面兩種情況之后,可根據i=1,2,3,4來獲得不同的相位值。
載波相位例中,看不清楚的是pi/4,3pi/4等。右邊是在不同初始相位情況下的四種調制;
上面是二進制
上面是四進制情況
特點:最佳調制信號,相同條件下,PSK誤碼率最小,采用雙相平衡調制方式具有很高的抗偵破能力。
為了區分不同衛星發射的信號,防止彼此之間發生干擾
多址技術(每個衛星都分配一個地址)
頻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 FDMA)
用頻譜搬移的方法使不同信號占據不同的頻率范圍
時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TDMA)
將可使用的衛星轉發器在時間上分割成若干個互不重疊的時隙,各個站按分配的時隙使用。時隙在時域上是正交的,接收站利用定時信號來選擇不同地址的信號。
碼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CDMA)
通過不同的編碼序列來區分不同的用戶。所有用戶可以使用同一個頻率,但是每個用戶都被分配帶有一個獨特的碼序列,該序列碼與所有其他用戶的碼序列相互正交性,各個用戶相互之間也沒有干擾。
直接序列方式(DS)
跳頻方式(FH)
跳時方式(TH)
特點:頻帶利用率高、抗干擾、保密性、隱蔽性、靈活性以及抗頻率選擇性衰落等
空分多址(Space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 SD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