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程圖的最常用符號:
以下是流程圖常用的7個符號,以及它們各自代表的含義:
1)開始與結束
一般是橢圓符號(分兩種),用來表示一個過程的開始或結束。“開始”和“結束”寫在符號內。
2)活動/處理進程
用矩形符號。用來表示在過程的一個單獨的步驟。活動的簡要說明寫在矩形內。
3)判斷/判定
是菱形符號。用來表示過程中的一項判定或一個分岔點,判定或分岔的說明寫在菱形內,常以問題的形式出現。對該問題的回答決定了判定符號之外引出的路線,每條路線標上相應的回答
4)進程方向
一般是箭線符號。用來表示步驟在順序中的進展。箭頭表示一個過程的流程方向。
5)文檔/文件
符號如下圖,用來表示屬於該過程的書面信息。文件的題目或說明寫在符號內。
6)輸入/輸出
一般用平行四邊形符號,表示數據的輸入或者輸出。
7)預設處理
雙邊矩形。可以理解為子流程,像一個黑盒。雙邊矩形中包着一個流程圖,只是沒有詳細顯示而已。
2.流程圖的畫圖規范:
規范一、流程圖形狀統一。流程圖是由點和線組成的面。要畫出規范的路程圖,最基本的就是流程圖的形狀要統一。
規范二、橫向矩陣帶是代表職能帶,以縱向虛線分隔代表流程的操作階段。
規范三、流程圖的命名要使用主謂結構,如“設備購買流程”。
規范四、操作描述用動賓結構,語言要簡潔清晰,如“編制招聘計划”。
規范五、每個流程都從開始符開始,以結束符結束。流程中只能有一個開始,可以有多個結束。
規范六、流程圖的形狀大小一致,統一字號。
規范七、從形狀的左端或上端流入,從右端或下端流出。
規范八、判斷框和選擇框上下端連接“yes”線,左右端“no”流入流出。
規范九、流程圖從左到右、從上至下排列。
規范十、連接線不要交叉。
規范十一、輸出表單一式多份,要使用流程TQC因素來說明具體有幾份表單。
規范十二、寫清楚流程說明的四個組成部分。這四個部分是流程的目的、適用范圍、職責分工以及關鍵節點說明。
3. 繪制流程圖中的注意事項:
(1)繪制流程圖時,為了提高流程圖的邏輯性,應遵循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順序排列。
(2)一個流程從開始符開始,以結束符結束。開始符號只能出現一次,而結束符號可出現多次。若流程足夠清晰,可省略開始、結束符號。
(3)菱形為判斷符號,必須要有“是和否(或Y和N)”兩種處理結果,意思是說,菱形判斷框一定需要有兩條箭頭流出;且判斷符號的上下端流入流出一般用“是(或Y)”,左右端流入流出用“否(或Y)”。
(4)同一流程圖內,符號大小需要保持一致,同時連接線不能交叉,連接線不能無故彎曲。
(5)流程處理關系為並行關系的,需要將流程放在同一高度。
(6)必要時應采用標注,以此來清晰地說明流程,標注要用專門的標注符號。
(7)處理流程須以單一入口和單一出口繪制,同一路徑的指示箭頭應只有一個。
(9)同一路徑的指示箭頭應只有一個。
4.流程圖的三大結構:
流程圖一般由順序結構、選擇結構和循環結構,可以涵蓋流程執行的全過程。
(1) 順序結構
在順序結構中,各個步驟是按先后順序執行的,這是一種最簡單的基本結構。如圖,A、B、C是三個連續的步驟,它們是按順序執行的,即完成上一個框中指定的操作才能再執行下一個動作。如下圖
(2) 選擇結構
選擇結構又稱分支結構,選擇結構用於判斷給定的條件,根據判斷的結果判斷某些條件,根據判斷的結果來控制程序的流程。在實際運用中,某一判定結果可以為空操作。
(3) 循環結構
又稱為重復結構,可分為當型結構和直到型結構,流程在一定的條件下,反復執行某一操作的流程結構。
循環結構可以看成是一個條件判斷條件和一個向回轉向條件的組合,循環結構的包括三個要素:循環變量、循環體和循環終止條件。在流程圖的表示中,判斷框內寫上條件,兩個出口分別對應着條件成立和條件不成立時所執行的不同指令,其中一個要指向循環體,然后再從循環體回到判斷框的入口處。
當型結構:先判斷所給條件p是否成立,若P成立,則執行A(步驟);再判斷條件p是否成立;若P成立,則又執行A,若此反復,直到某一次條件p不成立時為止。如下圖:
直到型結構:先執行A,再判斷所給條件P是否成立,若p不成立,則再執行A,如此反復,直到P成立,該循環過程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