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細胞測序 doublet 二聚體


Doublets及其形成的原因
單細胞測序期望每個 barcode 標簽下只有一個真實的細胞,但是實際數據中會有兩個或多個細胞共用一個 barcode 的情況,業內稱之為 doublets 或 multiplets(后面統稱為 doublets)。Doublets 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高通量單細胞測序一般使用液滴微流控(droplet microfluidic)或納米孔(nanowell)技術,細胞被液滴或納米孔捕獲的概率遵循泊松分布規律,doublets 填充液滴的概率會隨着輸入細胞濃度升高而增加。此外,使用磁珠分選細胞,操作不當也會增加 doublets 形成的概率。

 

 

 


一般而言,每個GEMs(Gel Bead in emulsion)會形成如上圖一般的結構,即一個細胞一個gel beads。但有時候也會出現一個GEM里有0或多個細胞(empty droplet or doublet),對於這種GEMs則需要通過我們在后續分析中識別出來並進行排除。

 

 針對現有幾種檢測單細胞測序doublet的工具的評估文章,系統比較了常見的例如Scrublet、DoubletFinder等工具在檢測准確性、計算效率等方面的優劣,以及比較了使用不同方法去除doublet后對下游DE分析、軌跡分析的影響。

現有的檢測方法,基本都會先構造出虛擬doublet,然后將候選droplet與這些虛擬doublet比較,很相似的那些就定義為doublet。這里的虛擬doublet是通過隨機組合兩個(類)細胞的表達值得到的虛擬的doublet,可以作為檢測時的參照。
在現有的9種方法中(Scrublet、doubletCells、cxds、bcds、Hybrid、DoubletDetection、DoubletFinder、Solo、DoubletDecon),文章的結論是DoubletFinder的准確率最高。

 

 

單細胞實驗的輸入材料通常是生物組織樣品。
第一步,單細胞解離:消化組織產生單細胞懸液。為了分別分析每個細胞中的mRNA,必須分離單細胞。根據實驗方案不同,單細胞分離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基於平板的技術將細胞分到到板上的孔中。
基於液滴的方法則依賴於微流體液滴捕獲單個細胞。

在這兩種情況下,都可能出現一些問題,如多個細胞一起被捕獲(doublets or multiplets)、非活細胞被捕獲或根本沒有細胞被捕獲(空液滴/孔)。基於液滴的方法需要通過低的輸入細胞濃度來保持低的doublets率,因此空液滴是特別常見的 (生信寶典注:一般beads和細胞的輸入比例是20:1)。

每個孔或液滴均包含必要的試劑以裂解細胞膜並進行文庫構建 (生信寶典注:植物單細胞就要注意了,需要提前去除細胞壁)。文庫構建包括捕獲細胞內mRNA、反轉錄為cDNA分子並進行擴增等過程。因為文庫構建時每個細胞是獨立的,所以每個細胞的mRNA也就特異的標記了孔特異性或液滴特異性細胞barcode。此外,許多實驗方案還使用唯一分子標識符(UMI)標記捕獲的RNA分子。一般在測序之前需要先擴增細胞cDNA以增加其被檢測的可能性。但微量擴增更容易引入PCR偏好性。UMI使我們能夠區分測到的reads是來源於mRNA分子的不同擴增拷貝還是來源於獨立的mRNA分子,從而可以進行更准確的定量。

每個細胞單獨構建的cDNA文庫都帶有cell barcode和/或UMI(取決於protocol),后續將這些文庫混合在一起測序。測序產生的reads數據進行質量控制 ,根據其barcodes序列分組(demultiplexing),並且進行后續比對定量。對基於UMI的protocols,reads的數據可以進一步demultiplexed以得到捕獲的mRNA分子的計數(count data)。也就是本套流程的起始輸入數據。

 

REF

http://wap.sciencenet.cn/blog-118204-1220240.html?mobile=1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825672  (示例代碼)
https://www.jianshu.com/p/ef88433709bd
https://blog.csdn.net/qq_38774801/article/details/112006700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0561293/article/details/108962352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