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診斷與ICD10編碼(3)腫瘤疾病編碼


1、編碼原則

一個腫瘤診斷至少有2個編碼,即部位編碼和形態學編碼。部位編碼包括2個軸心,分別是動態(惡性、良性、原位、未肯定、繼發性)和部位。形態學編碼則是指腫瘤細胞的結構和形態。(《淺談腫瘤的ICD-10編碼》,方鳴,醫學信息,2008.12)。腫瘤的形態學編碼采用組織學+動態編碼構成,其中組織學編碼采用M字母開頭,其后跟隨4個數字,動態編碼采用一斜線(/)和一個數字,其含義見下表:

動態編碼

說明

對應的部位編碼

/0

表示良性腫瘤

D10-D36

/1

表示良性或惡性未肯定(交界惡性)

D37-D48

/2

表示原位癌

D00-D09

/3

表示原發部位的惡性腫瘤

C00-C76

/6

表示繼發部位的惡性腫瘤

C80-C97

/9

是否原發或繼發部位未肯定

C77-C79

腫瘤編碼有時還有功能活性的編碼,指腫瘤具有影響內分泌功能的能力,需要采用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的編碼附加說明。如垂體嗜鹼性腺瘤伴庫興綜合征,部位編碼D35.2,形態學編碼M8300/0,功能活性編碼E24.2。

 

2、編碼方法

腫瘤的編碼方法不同於一般疾病,需要先確定形態學主導詞,找到形態學編碼,再根據形態學編碼對應的部位編碼范圍,以及腫瘤發生的解剖部位確定部位編碼。如肺腺癌,首先查找腺癌的形態學編碼(M8140/3),明確為惡性腫瘤,然后查找C00-C76中肺部惡性腫瘤(C34.9)。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