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秦始皇通過統一度量衡,明確了具備共性的“交易”標准,讓國家的管理變得簡單。
今天PMP里的掙值技術,其實也是通過類似的邏輯使得項目績效管理,變得簡單。
無論是煮茶葉蛋,還是裝修結婚,亦或是造宇宙飛船,世間的一切事情似乎都能以項目的方式來開展,但是從上述描述中我們能很容易發現不同項目的成果特性是差異化的。即便是在同一個項目,比如一個軟件開發項目中,可交付成本也會包括不同的文檔,軟件包,報告等等。
因此如果從可交付成果角度看,項目的績效考核缺乏統一的標尺。
1. 掙值技術(EV)
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PMP三大技術工具之一的掙值技術,用一句話總結,將所有要做的事情的成果,用錢來衡量。金錢就是統一的“度量衡”。
在這里我先把比較基礎的幾個概念給羅列出來,看的暈了也不要緊,下面我會舉個例子把這些概念給代入進去。
BAC: Budget At Completion 完工預算
EV:Earned Value 掙值
PV:Planned Value 計划價值
AC:Actual Cost 實際花銷
SV:Schedule Variance 進度偏差
SPI:Schedule Performed Index 進度績效指數
CV:Cost Variance 成本偏差
CPI:Schedule Performed index 成本績效指數
EAC:Estimation At Completion 完工估算
TCPI:To Complete Performance Index 完工尚需績效指數
比如現在有一個項目,計划用10天的時間,花10000元,制造出20部手機(這里做一個簡化,假設項目計划在10天時間內均勻的產出這20部手機)。項目進行到第六天結束的時候,已經制造出了15部手機,但是項目預算只剩下1000元。請問該項目當前的績效水平?
讓我們先把上述幾個參數給代入進去。
-
BAC(Budget At Completion),完工預算,指的就是項目期初去算的1萬塊錢,因此BAC=1萬元
-
EV(Earned Value),掙值,因為計划用10000元制造出20部手機,那么我們可以將每部手機的工作成果,量化為500元(10000/20)。因此項目當前的掙值只和該項目已經成功制造出的手機數有關,與花費的時間,實際花費的金錢無關。也就是說,掙值僅僅和結果有關。場景描述中說項目已經制造了15部手機,因此EV = 7500 元
-
PV(Planned Value),計划價值,該值只與項目進行的時間有關。項目計划用10天的時間制造出20部手機(假設是均勻的生產),每天計划生產的手機數就是2台。那么第一天的計划價值 - PV就等於2台手機的價值,后面以此類推。場景描述中說項目進行到第六天結束,因此第六天結束時的計划價值,也就是PV = 6/10 * 10000 = 6000元。PV和實際生產了多少部手機完全沒有關系,只與日期有關系。說到這里,大家應該很容易發現,其實項目計划最后一天的PV,實際上就等於BAC(完工預算)。
-
AC(Actual Cost),實際開銷。這個值只與實際花了多少錢有關系,與生產的手機數,項目進行的時間沒有任何關系,你花了多少錢,AC就等於多少。上述場景描述項目進行到第六天結束的時候,預算只剩下了1000元,那么AC=10000-1000=9000元。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能夠得出:PV(項目已經進行了六天)= 6000,AC(已經花費了9000元)=9000,EV(創造了價值7500的成果)=7500,這些數據,在PMP的書本里有一個專業術語來形容,叫工作績效數據。
可單憑這些數據,我們無法得到一個項目健康狀況的評估,接下來需要將這些工作績效數據跨領域整合成工作績效信息。
一:進度的工作績效信息 (控制進度過程的輸出)
-
SV:Schedule Variance 進度偏差 = EV - PV = 7500 - 6000 = 1500 > 0
-
進度偏差的公式等於EV-PV,EV:項目在進行到第六天結束的時候實際掙得了價值7500塊的工作(15部手機),PV:起初計划在第六天結束時應該完成的價值等於6000。7500大於6000,證明項目的進度超前了。
-
如果SV大於0,表明進度超前,如果SV小於0,表明進度延誤
-
SPI:Schedule Performed Index 進度績效指數 = EV/PV = 7500/6000 > 1
-
將SV計算公式中的減號變成了除號,因為SV是一個絕對值,很難反應出偏差和整個項目時間周期之間的比例,不容易反應問題(比如進度延誤)的嚴重程度,因此有了SPI一說。
-
如果SPI大於1,表明進度超前,如果SPI小於1,表明進度延誤
二:成本的工作績效信息 (控制成本過程的輸出)
-
CV:Cost Variance 成本偏差 = EV - AC = 7500 - 9000 = -1500 < 0
-
成本偏差的計算公式等於:實際創造的工作價值(EV)- 實際花費的金錢(AC),上述場景中,花了9000塊,實際只干了7500塊的事情(制造15部手機),因此CV(成本偏差)< 0,表明成本超支
-
CPI:Schedule Performed index 成本績效指數
-
和SPI類似應用於成本的績效場景
-
CPI = 7500/9000=0.83 < 1
-
如果CPI大於1,表明成本節約,如果CPI小於1,表明成本超支
經過控制進度和控制成本兩個過程,將工作績效數據(輸入)轉化為了工作績效信息(輸出),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進度超前,但成本超支。
三:成本預測 (控制成本過程的輸出)
接下來我們需要對項目成本進行預測,從成本的角度,既EAC(完工估算)的概念。簡單來說,EAC= 已經花出去的錢(AC)+ 完成剩余工作還要花的錢。
從考試做題的角度,接下來要花的錢的多少存在兩種可能性,一個是按照既定的效率(1塊錢能花出1塊錢的效果),還有一個是按照之前的工作效率(比如上述場景中,花了9000塊,卻只創造了7500塊-15部手機的價值,我們預測接下來的工作成本繼續以這樣的方式超支)。
如果是前者,那么項目剩余多少價值,接下來就要花多少錢,因此EAC= AC + (BAC - EV)= 9000+ (10000-7500) = 11500,預計項目總計花費11500才能完成
如果是后者,也就意味着整個項目都要以之前的CPI完成,那么EAC = BAC/CPI = 10000/0.83 = 12000,預計項目需要總計花費12000元才能完成
四:進度預測 (控制進度過程的輸出)
接下來我們需要對項目進度進行預測,與成本的邏輯相似,從進度的角度,項目的完工周期 = 已經花費的時間 + 接下來估計還要花費多少時間。
從考試做題的角度,也存在兩種可能性,一個是按照既定的效率(平均每天生產2台手機),還有一個是按照之前的工作效率(6天生產了15部手機,平均每天2.5台手機)
如果是前者,場景提示已經生產了15台手機,還剩下5台手機,那么接下來還需要2.5天(5/2)才能完成剩余工作。
如果是后者,場景提示已經生產了15台手機,還剩下5台手機,那么接下來還需要2天(5/2.5)才能完成剩余工作
五:完工估算(EAC)和完工預算(BAC)的區別
BAC是項目最初的預算,而EAC是根據實際做的過程中的績效不斷對接下來要花費的金額進行估計,預測,調整的結果。理想的狀態(如果一切都完全按照計划來),BAC=EAC。
六:TCPI:To Complete Performance Index 完工尚需績效指數
簡單來說,TCPI:剩余的工作價值/剩余的錢,剩余的工作價值 = BAC- EV,剩余的錢= BAC- AC。 當然根據之前聊過的,剩余的錢也可能等於EAC-AC,這取決於場景描述。
如果TCPI等於2,那就意味着,接下來一塊錢得花出兩塊錢的效果,如果TCPI等於1/2,那就意味着,接下來花兩塊錢,只要起到1塊錢的效果,項目就能順利完工。
和SPI與CPI不同,TCPI是越小越好,表明要做的事情價值少,但是剩余的錢還很多。
其他還有一些概念,限於篇幅有限,這里就不多贅述了。
2. 掙得進度(ES)
限於篇幅有限,簡單說一下掙得進度的概念。
在第六版里出現的這個“新”東西,其實是與敏捷密切相關的。在SCRUM流程里,大家可以用手中的撲克牌對待辦工作進行評估打分,簡單來說,就是將工作任務全部量化為了時間,比如:
A活動:5天
B活動:3天
C活動:2天
....
那么,我們可以將所有的工作用一個時間總量來表示,比如 5+3+2 = 10。接下來,如果A完成了,相應的可以燒掉 3天的“時間”。等“時間”全部都燒完了,也就意味着任務全部做完了。這也是“掙得進度”說法的由來,具體可以參考敏捷中常用的燃盡圖,如下:
其實不難發現,掙值(EV)和掙得進度(ES),一個是用金錢來量化所需要完成的工作,一個是用時間來量化所需要完成的工作。
本質上並沒有太大區別,因為都是統一“度量衡”的過程,因為時間和金錢有着確定性的計量標准。
1、差異分析
CV: 費用偏差 CV = EV - AC
SV: 進度偏差 SV = EV - PV
2、績效分析
CPI: CPI = EV / AC
SPI: SPI = EV / PV
3、ETV 績效指數解讀:
組態 | 狀況 | 造成狀況可能原因 |
1 | CPI<1,SPI<1:項目費用超支,進度落后 | 項目團隊的績效水平差 測量績效的費用基准不合理 |
2 | CPI<1,SPI>1:項目費用超支,進度超前 | 趕工 |
3 | CPI>1,SPI<1:項目費用節約,進度落后 | 資源沒真投入到項目工作中 |
4 | CPI>1,SPI>1:項目費用節約,進度超前 | 項目團隊的績效水平高 測量績效的費用基准不合理 |
5 | CPI=1,SPI=1:項目費用與落后表現與預期相一致 | 項目費用與進度表現與預期一致 |
文章摘抄自:https://mp.weixin.qq.com/s/RO9DsHqli_zejnr-fNpb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