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格
問題 | 答案 |
---|---|
這個作業屬於那個課程 | C語言程序設計II |
這個作業要求在哪里 | https://edu.cnblogs.com/campus/zswxy/CST2019-1/homework/9885 |
我在這個課程的目標是 | 學習好C語言,熟練掌握編譯代碼的相關技巧,掌握C語言的精髓 |
這個作業在那個具體方面幫助我實現目標 | 熟悉多分支結構、字符型數據類型和邏輯運算符 |
參考文獻 | 百度百科,C語言程序設計 |
二、本周作業
1.PTA實驗作業
1.1 題目名1 計算火車運行時間
題目內容:
本題要求根據火車的出發時間和達到時間,編寫程序計算整個旅途所用的時間。
輸入格式:
輸入在一行中給出2個4位正整數,其間以空格分隔,分別表示火車的出發時間和到達時間。每個時間的格式為2位小時數(00-23)和2位分鍾數(00-59),假設出發和到達在同一天內。
輸出格式:
在一行輸出該旅途所用的時間,格式為“hh:mm”,其中hh為2位小時數、mm為2位分鍾數。
輸入樣例:
1201 1530
輸出樣例:
03:29
1.1.1數據處理
數據表達:運用變量 了a,b,c,d;並且把這些變量都定義成了整型(int)
數據處理:采用了if-else語句,即如果分鍾不夠減則像前面的小時進行借一進行運算,否則就直接進行輸出
1.1.2實驗代碼截圖
1.1.3 造測試數據
輸入數據 | 輸出數據 | 說明 |
---|---|---|
1201 1530 | 03:29 | 驗證題目所給數據 |
1359 1604 | 02:05 | 驗證需要借位的數 |
2000 2019 | 00:19 | 驗證同一小時 |
1.1.4 PTA提交列表及說明
說明
1.編譯錯誤:在編程最后一行增添上“return 0;”語句。
2.答案錯誤:把d=d+60與c=c-1進行位置互換。
3.答案錯誤:在else的語句中,輸入c=c;d=d倆句語句
4.答案正確:。。。
1.2 題目2 奇偶分家
題目內容:
給定N個正整數,請統計奇數和偶數各有多少個?
輸入格式:
輸入第一行給出一個正整N(≤1000);第2行給出N個非負整數,以空格分隔。
輸出格式:
在一行中先后輸出奇數的個數、偶數的個數。中間以1個空格分隔。
輸入樣例:
9
88 74 101 26 15 0 34 22 77
輸出樣例:
3 6
1.2.1 數據處理
數據表達:運用了變量 j,a,N,b,i;並且這些變量全部是整型變量。
數據處理:運用了for循環以及if-else語句,即如果能被二整除余數等於零則在偶數進行加一,否則就在奇數上加一。
1.2.2 實驗代碼截圖
1.2.3 造測試數據
輸入數據 | 輸出數據 | 說明 |
---|---|---|
9 88 74 101 26 15 0 34 22 77 | 3 6 | 驗證題目所給數據 |
4 23 45 67 89 | 4 0 | 驗證全是奇數情況 |
3 88 66 78 | 0 3 | 驗證全是偶數情況 |
1.2.4 PTA提交列表及說明
說明
1.答案錯誤:在編程中增加if(N==0)語句和j==0;以及 a==0;語句。
2.答案錯誤:scanf("%d %d",&N,&b);語句改寫成為scanf("%d",&N);以及scanf("%d",&b);語句;把 printf("%d ,%d",j,a);語句改成 printf("%d %d",j,a);語句。
3.答案正確:。。。。
2.代碼互評
同學代碼一:
自己代碼一:
代碼比較:
1.同學的代碼是把小時和分鍾運用了四個語句進行算出,而我只用了倆個語句即一個算小時一個算分鍾。
2.同學在輸出的時候運用了倆個printf語句即當需要借位時結果從第一個printf進行輸出,而當不需要借位時則結果直接從第二個printf中進行輸出;而我的則是在if-else中先進行判斷最后通過一個printf進行結果的輸出。
同學代碼二:
自己代碼二:
代碼比較:
1.我們倆個所運用浮點型變量不一樣,並且定義的變量也不一樣,我定義了三個而他只定義了一個。。
2.在計算時間的時候我是先把騎車和走路的時間先分別算出來並記作t1和t2,然后在后續只需要比較t1和t2的大小就可以了;而同學的是把算時間和比較放在了一起了,這樣就使得它的代碼行比較少,也比較簡潔。
3.學習總結
3.1 學習進度條
周/日期 | 這周所花的時間 | 代碼行 | 學到的知識點簡介 | 目前比較迷惑的問題 |
---|---|---|---|---|
第一周(9.19-3.27) | 四天 | 40 | Hello world編程和Markdown語法 | 對待大部分內容都不理解 |
第二周(9.25-10.4) | 四天 | 35 | 華氏度與攝氏度的轉換 | 不理解數據類型 |
第三周(10.8-10.11) | 三天 | 90 | if-else語句、格式化輸入語句 | 分不清整型變量和浮點型變量 |
第四周(10.15-10.17) | 三天 | 100 | 有關for循環體的運用 | 有時候不清楚循環體是什么 |
第五周(10.22-10.25) | 三天 | 130 | 使用自定義函數來編程和生成乘方表和階乘表 | 不知道如何調試函數以及在哪里設置斷點 |
第六周(10.30-11.2) | 四天 | 180 | 分支結構、字符型數據類型 | 對待字符型題目還是不能夠准確理解 |
3.2 累積代碼行和博客字數
3.3 學習內容總結和感悟
3.3.1 學習內容總結
3.3.2 學習體會
通過幾周的學習讓我對待這門課程又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在這幾周中我們學習了for循環,scanf語句、if-else語句、數據類型以及自定義函數,學習了這些是我在寫作業的時候更加的便利了。在最近的一周中我們學習了字符型數據也了解到了一些字符型常量的表達式,例如‘a’,'9'以及ASCⅡ字符集。但是目前為止我對待新學習的字符型變量在定義時用類型名char這一塊還是不能理解什么意思,就像char op不明白它的具體用處。希望在接下來的學習之中我能夠解答自己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