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礎】量子糾纏圖像問世,簡單解讀實驗原理


量子糾纏圖像問世

  量子糾纏是量子力學領域的基本現象之一,指兩個粒子相互作用並瞬間共享其物理狀態。所謂“量子糾纏”,是指一對粒子屬性完全相反,如一個粒子自旋向上,則另一個自旋向下,並且當一個粒子的屬性改變時,另一個粒子無論距離多遠,都會立即變成相反的屬性。最近英國物理學家通過一套特殊的“相機”首次拍攝到了量子糾纏的“圖像”,今天我們就簡單講一下這個實驗的基本原理。

圖像解讀

  研究人員做了無數次實驗,最終得到的結果如下圖所示。圖中每一個環形都是一組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實驗中分別向四個方向影響了其中一光束的相位,最終導致另一光束向相反方向被動改變相位,最終形成了下圖中的四個環形。實驗使用的兩個光束中,其中一個光束每一個光子都與另一個光束的光子成對“糾纏”,實驗結果似乎證明了影響量子糾纏對中一個光子,同時也會導致另一個光子反向運動。

實驗原理

   實驗原理簡單示意如下圖,研究人員發射了一束激光,該激光經過BBO(偏硼酸鋇晶體)時產生了在空間上糾纏的光子對,光子對通過BS(分束器)時進行了分離,一束向着SLM1、另一束向着SLM2。通向SLM1的光束經過某種特殊的影響會產生相位的變化(可以理解為位移),通過SLM2的光束則需要在“Delay line”進行數次反射(延時)最終到達相機。

  通過SLM1的光束在“Fiber coupler”處被收集起來並通過光纖線到達“SPAD”,其中SPAD除了記錄下光束的“圖像”,同時每有一個光子到達它就向“ICCO”發送一個信號提示“光子已到達該拍照了”。

  通過SLM2的光束如果直接射向ICCO相機,則其光子到達相機時會因為SPAD到ICCO的電路延時導致相機無法准確地成對拍攝成像。所以通過SLM2的光束需要在“Delay line”折射數次進行延時,使其光子到達ICCO時正好是SLM1方向上另一成對光子到達SPAD的瞬間。

  通過上述裝置就能同時記錄下兩個成對光束的圖像了,最終結果也表明,影響量子糾纏狀態下的一個光子,則另一個光子會向反向運動。

展望

  正如論文第一作者、格拉斯哥大學校物理與天文學院保羅-安東尼·莫羅博士所說:“這張圖像是對自然基本屬性的優雅展示,量子糾纏第一次以圖像的形式被看到,這一結果可推動量子計算新興領域的發展,並催生新型成像技術和設備。”

  如果你對量子糾纏現象、量子力學感興趣建議閱讀阿米爾·艾克塞爾的《糾纏態:物理世界第一謎》,這本書對各種經典實驗的解釋非常簡潔到位,讓我終於搞清楚了多年雲里霧里的各種雙縫實驗的設計原理。關注公眾號“零基礎愛學習”回復“JC”即可獲取本書電子版。

  “我懷疑,宇宙不僅比我們已料想的更奇怪,甚至比我們能料想的還要奇怪。”

                              --霍爾丹

  零到壹,愛學習。歡迎關注“零基礎愛學習”,我們后續還會更新更多資料和文章,助你實現從零到一的突破。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