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要
“管教”,顧名思義就是為人父母如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必要的指導和教育,而強調“正面”是基於這樣的一種理念:懲罰其實並不能帶給孩子多少益處,真正能讓孩子養成良好行為和品質的,都是因為父母與孩子的愛,也即是一切管教的基礎——情感聯結。只有與孩子建立牢固而溫暖的情感聯結,才能在往后以正面管教中的建議引導和教育孩子。正面管教的思想與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不同,它提倡:不驕縱,不懲罰,不表揚;肯定孩子正確的行為,對孩子的努力給予鼓勵;給孩子一個有慣例的環境以便孩子可以比較好適應;設定界限並以和善而堅定的方式執行。
《0~3歲孩子的正面管教》中提供的建議,針對的是0~3歲階段的孩子,這個階段的孩子在初期還未建立自我與世界的認識,而在中后期初步形成這種意識之后,則會以自我為世界中心去看待周圍,並且此時的大腦和身體各個方面都處於開始發育成長,但未成熟的階段,無法控制和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要,需要父母不斷去觀察和引導。父母在此刻最應該做的就是理解自己,理解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長,而不是以一個成人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行為。
二、闡述
(1)建立情感聯結
需要明確一點的是:一切管教都基於你與孩子的情感聯結。所以,在進行一切教育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應該如何與孩子建立起“情感聯結”?書中介紹,在孩子1歲以內主要培養孩子的信任感。初期階段孩子只會哭泣、發一些簡單的聲音、以及做一些簡單的動作,當我們接收到孩子傳遞出來的信號時,需要及時的作出回應。孩子有可能是餓了、困了、尿濕了,或者就是想和大人互動,這個時候及時回應孩子傳遞的信號,能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需要能夠被滿足。書中表明,只有孩子知道自己的需要和呼聲能夠被父母接收並時刻得到滿足,才能更好的培養起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
(2)關於“愛”
毫無疑問,父母都深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同樣很普遍的是,很多父母用“愛”的名義做出了很多對孩子成長不利的行為。或是過度寵溺孩子,或是給孩子設定了諸多目標,或者把自己的某些行為和心情歸咎於孩子,等等,這些肯定都不是父母的初衷,但是很明顯很多父母卻以“我愛孩子,所以......”,其實,這只是你自己一廂情願的做法,問題不在於你是否愛你的孩子——我完全相信父母都愛孩子,問題在於,對於這份愛,你的表達方式是否出了問題?你很愛你的孩子,所以你滿足了他的所有需要和欲望;也許你希望你的孩子能夠學到新東西,所以你給孩子設定了目標;孩子表現不如你期望,你會告訴孩子“我很失望,因為......”。我們過多的關注於孩子行為的結果,而不是關注孩子的成長。書中指出:實際上,你是否愛自己的孩子並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你向孩子表明這種愛的方式能否培養他的責任感和能力感,並鼓勵他充分發揮其作為一個快樂、對社會有貢獻一員的潛能。所以,我們應該了解並意識到:真正的愛需要足夠愛自己的孩子,並給孩子設立明智的界限,在需要的時候說“不”,幫助孩子學會在這個世界上與他人和平、尊重地相處。
對於給孩子設立明智的界限,需要作為父母的我們足夠明智,清楚知道孩子的哪些請求是需要,而另一些則是欲望。比如,你的孩子需要食物、住所和依戀,他需要溫暖和安全,這個時候你應該及時回應孩子並滿足孩子的需要,這有利於培養孩子的信任感;但另一方面,如果孩子想要炸薯片、想要看電視、睡前玩手機游戲,很明顯這個就是孩子的欲望,你應該以和善而堅定的態度拒絕,如果你向不健康的欲望讓步,你可能就是在為孩子以后的不良品行打下基礎。設立明智的界限,和善而堅定的執行吧。
(3)孩子的探索欲望
對應2歲以內的孩子,不用過多去說教——告訴孩子不要怎樣怎樣;這個時候的孩子其實並不能理解語言的含義,即便是簡單的詞語孩子也是無法理解的,試圖去和孩子講道理會導致徒勞無功的疲憊感和教而不改的無奈與懊惱。多去了解這個階段的孩子,你會發現孩子的一切行為並非針對你或者有意為之,而僅僅只是孩子對於周遭的好奇,強烈的探索之心會導致孩子不斷去拓寬和發現身邊的一切,要知道,這個階段的孩子,幾乎沒有對於自己情緒或沖動的控制能力。我們能做且應該做的,就是密切觀察並盡最大可能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然后便大膽讓孩子去探索,這不就是這個階段的孩子應該有的模樣么!
(4)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
也許,很多人都理解錯了,孩子的歸屬感並不存在與我們對孩子的愛,而在於讓孩子在家庭中能夠體會到自己的價值。我們深愛我們的孩子,但僅僅這樣是遠遠不夠的,要知道2~3歲的孩子,已經具備控制自己小手拿食物放到嘴里,已經是能簡單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求的小人兒了,他們會需要參與到家庭當中,不妨試試讓這個小人兒參與你手頭的事情,也許是幫忙把玩具撿到收納箱,也許是把洗澡玩的玩具拿到澡盆,等等,不要擔心他們把事情搞砸,要知道這個時候的孩子犯錯誤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不然輕易放過這種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多一點參與會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不一樣的樂趣,也能培養孩子在家庭中歸屬感和自我價值;需要確定的一點是,要確保讓孩子參與的事情在孩子的能力范圍內,同時要保證安全。
(5)鼓勵和懲罰
正面管教是建立在教、理解、鼓勵和溝通的基礎之上的——而非懲罰。懲罰的目的是為了強迫孩子為他們所做的事情“付出代價”。管教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們通過他們所做的事情來學習。正面管教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鼓勵。鼓勵祝賀的是孩子的努力和改進,而不只是成功,並且會建立起一種長期的自我價值感和自信。真正的管教會指導、教並誘發健康的行為。而懲罰帶來了,往往是四個“R”——憤恨(Resentment)、反叛(Rebellion)、報復(Revenge)、退縮(Retreat)。
要始終記住孩子的發展階段和能力。理解哪些是(以及哪些不是)適齡行為,將有助於你不期望超出你的孩子的能力的事情。孩子們因為適齡行為而受到懲罰,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小孩子缺乏識別和處理自己情感的能力,而因為這種能力不足懲罰他們是不公平的,也不會有任何幫助。情緒控制是需要他花若干年時間才能掌握的一種技能,當你的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你需要幫助你的孩子冷靜下來。
(6)鼓勵的藝術——培養孩子的自我價值、自信和適應能力
魯道夫 德雷克斯曾經說:“永遠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情。”通過親身經歷和練習,孩子們會形成一種健康的自信以及對自己能力的信念。通過安慰和安撫來滿足一個哭泣的嬰兒的需要,是與其發展相適應的,但是,當你幫助一個沮喪的學步期孩子(或更大的孩子)學習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而不是替他做太多事情時,他將會發展出堅實的技能。建立自我價值感,需要的不只是溫和的話語;它需要“能力體驗”,即你和你的孩子接受一個挑戰——並且取得成功的一個時刻。
自我價值,很簡單,就是每個人對自己所抱有的信心和能力感。自我價值來自於歸屬感,即相信你自己是有能力的(因為你體驗到了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別人說你有能力),並且知道你的貢獻是受到重視的,是有價值的。父母無法給予自己的孩子自我價值感;每個孩子都必須自己形成自我價值感。擁有健康的自我價值感的孩子們知道,犯錯誤並從中學習是很正常的,而不會認為犯錯誤就意味着自己無能。自我價值感和自信的一個重要部分,是一種被稱為“適應能力”的品質。“適應能力”也即:“在不好的事情發生之后,再次變得堅強、健康或成功的能力”。講故事可能有助於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
鼓勵孩子的成長過程,而不是評價你的孩子“聰明”,鼓勵孩子們從錯誤中學習、樂於接受挑戰,並喜愛學習的過程——無論結果如何。贊揚就像是垃圾食品,是甜的、大批量生產的,並且往往既不是對個人的,也沒有意義。表明“好孩子”或“干得好”的小笑臉印章可以蓋到任何一個孩子的手上。真正的鼓勵是更有針對性的,會注意到並認可每個孩子的獨特性。鼓勵關注的是這件事,而贊揚關注的是這個人。當你關注積極的方面時,積極的行為 就會增多。鼓勵以為着關注進步,而不只是成就。鼓勵,對一個孩子說的是:“我看到了你的努力,我對你有信心。加油!”
(7)神奇的大腦
現在誰都不可否認,0~3歲這段時間對小孩至關重要,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和決定、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決定,都會在這個階段在大腦形成“回路”。很多大腦研究人員都相信,為孩子的學習提供一個良好基礎的最佳方式是老式的方法:允許孩子通過動手的玩耍來探索他的世界。一個正在“玩”的孩子,實際上是在努力工作,在嘗試新角色和想法、品嘗、觸摸、聞氣味,並做生活試驗。強迫孩子過早學習學業知識,或者強迫他們吸收其大腦還沒有成熟到足以處理的概念,甚至是有害的。如果大腦還沒有准備好學習抽象概念(比如數學),它就可能匆忙拼湊一個連接通路,這種通路要比晚些時候才會用到的通路效率低很多——而且這種低效率的通路會成為“固定回路”。什么時候對於孩子學習什么知識,要根據不同的孩子而改變,但時機的掌握很重要。嬰兒和小孩子在與真實的人的互動中才能學得最好。
你的孩子在出生后頭三年最需要學習的東西,在識字卡片或電子設備屏幕上是找不到的。大腦的發育完全在於與他人的情感聯結,而你的孩子的大腦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就會本能地尋找情感聯結。你和你的孩子的其他照料人如何與孩子互動——你們如何對他說話、玩耍以及如何養育——是影響嬰兒或學步期孩子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提供刺激——說話、低語、唱歌——固然是好事,但並不是所有時間都如此。過度刺激實際上可能會讓嬰兒暴躁,而過多的刺激可能會對大腦的最佳發育起反面作用。關鍵在於“平衡”。
(8)實施正面管教的10種基本方法:
- 1. 糾正之前先建立情感聯結;
- 2.讓孩子參與:
a. 提供可接受的選擇;
b. 給孩子提供幫忙的機會;
不要告訴他怎么做,而要找到讓他參與作決定(當然,要以適合其年齡的方式)並說出他的想法和理解的方法。“啟發式問題”是一種方法。
- 3. 建立日常慣例;
嬰兒和學步期的孩子是通過重復來學習的,這正是日常慣例對於教這個年齡的孩子是如此有效而重要的一種工具的原因。要讓一個孩子形成信任感,生活必須是可預見的,而這就是慣例的作用。
- 4. 以尊重的方式教給孩子尊重;
- 5. 運用你的幽默感;
- 6. 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 7. 以和善而堅定的行動堅持到底:說了就要當真,如果當真,就要堅持到底;
- 8. 要有耐心;
- 9. 對孩子進行照管、分散其注意力和轉移其行為;
讓孩子看到怎么做,而不是不能怎么做,會更有效。通過行動教孩子。要少說,避免說教,代之以行動。避免開放式的選擇,提供有限的選擇,確保給與孩子適當的自主的同時,所有的結果都是你可接受的。
- 10. 接受你的孩子的獨特性。
(9)自主感
健康的自主——是在保護孩子們與允許他們探索和試探他們將居住的這個世界之間達到的一種平衡。自主感對於孩子的健康發展是極其重要的;正是自主給了一個孩子信心和能力,去追求他自己的想法和打算。自主的發展,需要的是安全邊界之內的自由,以及和善而堅定的指導,這樣,你的孩子才能開始走向獨立的重要過程。自主需要父母清晰的認識,哪些是超出孩子的能力之外事情。讓孩子背負太多的選擇——或者不應當由他們作出的選擇——會讓孩子變得難以養育,可能會導致他誤以為,一切他都可以說了算。孩子的成長決定了他們要探索,並且缺乏對沖動的控制。如果你無視孩子發展的需要和局限,最可能的結果就是巨大的心理壓力。隨之而來的沖突和權力之爭,不會教給你的孩子任何有益的東西。
(10)啟發式問題——鼓勵孩子思考
告訴孩子們發生了什么、如何發生的以及為什么,教給他們的是要思考什么,而不是怎樣思考。幫助孩子們發展思考能力、判斷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主的一種強有力的方法,是問他們:“發生了什么事情?你當時想做什么?你認為為什么會發生這件事?你對此有什么感受?你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你不想這件事再次發生,你還能怎樣做?”。
(11)獨特的孩子——孩子的性情
性情——每個孩子天生都有一種處理感官信息並對其周圍世界作出回應的獨特方式。很多性情特點都是天生的,是每個孩子大腦“固定回路”的一部分。然而,父母們和嬰兒或學步期孩子的互動方式,似乎對這些天生的傾向實際如何發展有強烈的影響。翟斯和湯馬斯提出了九中性情——活躍水平、規律性、初始反應(接近還是退縮)、適應能力、感覺閾限、心理素質、反應強度、分心程度、毅力和注意力的持續時間。
理解孩子的性情並不意味着聳聳肩,說:“哦,好吧,這個孩子就是這個樣子。”而是為了讓你在牢記孩子獨一無二的性情需要的同時,通過耐心、鼓勵以及和善而堅定的教育來幫助他培養可接受的行為和技能。比如,一個注意力持續時間短的孩子,仍然需要學着接受一些安排好的事情。因為性情而導致的行為責備孩子,既不合理,也是不尊重的(並且也沒有效果)。明智的做法可能是時不時地問問自己:“你是在尋求責備,還是在尋找解決方案?”重要的是,要幫助你的孩子致力於改善,而不是完美。
(12) 提前計划
大多數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培養信心、自信以及合作的意願。鼓勵是很重要的一步,但你能做的不止於此。當你通過讓孩子為即將發生的事情做好准備並將他需要知道的事情教給他時,你就能讓他知道如何對待新的情形,這不僅會讓相關的每個人的經歷變得更愉快,還能給予孩子學習有價值的技能和信念的機會。
(13)孩子的社會能力
如果大人們了解到大多數社會能力都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必須要教給孩子,那么,當孩子在探索如何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出現打、咬、推或打架行為時,就不會那么焦慮了。學步期的孩子們一起玩玩耍時大多數都是“平行玩耍”,他們是在其他孩子身邊玩,而不是一起玩。玩耍是小孩子們試驗情感聯結、人際關系和社會能力的實驗室。你的孩子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結的能力,始於他與你的情感聯結。花時間與你孩子一起玩耍,是幫助他建立一個社會與人生技能的堅實基礎的最佳方式之一。兩歲以下的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其他任何事情的存在都只是因為與他們有關。在這個“我的”階段,不要把精力浪費在爭論上。要試着說:“你喜歡媽媽的錢包,想幫我拿着嗎?”不與他爭論並造成權力之爭,你是在向他傳遞准確的信息,給他提供做出貢獻幫助你的一種途徑,並為他的世界觀留出了空間。如果這個年齡的孩子很難做到分享,那么,他們需要的是教和指導,而不是“管教”。分享是一種必須通過教和練習才能掌握的技能(即使是成人)。用布娃娃或木偶玩“假扮游戲”,是模仿和練習分享的另一種方式。
附鏈接 :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5/0715/21060432.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