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
這次我選擇用來做案例分析的是--知乎。
知乎可以說是中文互聯網最大的知識社交平台,擁有認真、專業和友善的獨特氣氛,分享用戶間彼此的專業知識、經驗和見解。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我用知乎搜索答案的概率要遠遠大於用百度、或者上貼吧。在使用過程中,久而久之,也發現了一些bug。
第一部分:調研 測評
-
關於個人第一次上手體驗
在知乎上,可以獲得比百度更為專業的解析。其產品的功能流程邏輯清晰,結構層次簡單清楚,界面簡單自然。總而言之,知乎通過有效的用戶管理和激勵機制、用戶自篩選和主頁推送機制打造了高質量和專業化的知識社區氛圍。
-
知乎bug
第1個bug:在之前的版本中,知乎規定最多邀請6人,但點的快可以邀請十幾個人。(該bug已經修復)
原因分析:人數增加不是在AJAX的success-callback里面,而是在click/mouseup/touchend的時候,所以在你點擊之后前端dom上面的數據會根據你點擊次數++,而真正的數據庫級別的增加應該是在后台的點贊成功回調里面,所以當請求次數大於6時,被后台駁回,所以刷新頁面后上邀請的人數增加顯示最大為6.(參考知乎該類問題答案)
第2個bug:如下圖所示,我隨機提問了一個“hh”的問題,但是提示該問題已經存在,但是存在問題列表中並沒有只以“hh”為題的題目
第3個bug:知乎上偶爾刷到,回復時間是1970年的答案
原因分析:1970年1月1日是unix系統默認的起始時間,也就是說在某些設置下,發帖沒有正確寫入數據庫,發帖子的時間就會被默認為1970年
-
選擇一位用戶進行采訪
問:你在使用“知乎”時,有什么體驗?
答:在我使用的過程中,針對特定問題,能獲得高質量解答。
問:覺得該應用有什么不足之處?
答:有時候會搜索不到對應答案,回答質量過低,得不到對方及時的反饋和回復。
問:有什么建議?
答:希望能對回答質量加大篩選,讓問題覆蓋面更全面。
-
通過對知乎的使用,我給該軟件的評價是:推薦。
第二部分 :分析
- 該軟件功能
產品的功能包括:問答(包括付費語音問答“值乎”)、專欄、知乎書店(知乎周刊、一小時、知乎鹽)、在線討論(圓桌)、話題分享(知乎Live)......
- 分析優劣
知識社交平台 | 技術性 | 全面性 | 社交性 | 客觀性 |
知乎 | 較好 | 好 | 好 | 較好 |
簡書 | 一般 | 一般 | 一般 | 好 |
微博 | 一般 | 一般 | 好 | 一般 |
掘金 | 好 | 一般 | 一般 | 好 |
- 功能邏輯圖
- 評分
評分點 | 分數(十分制) |
用戶體驗 | 8 |
UI界面 | 8 |
核心功能 | 9 |
第三部分:建議和規划
-
假如你是項目經理,如何提高從而在競爭中勝出?
借前車之鑒,仿他人之舉,剔除糟粕,不斷分析規划,更加注重用戶體驗,加大市場調查,加強宣傳力度,不斷提高開發團隊水平,服務團隊質量。
-
目前市場上有什么樣的產品了?
簡書、掘金、百度知道
-
你要做什么樣的功能?
改變邀請回答制,為懸賞制
-
為何做這個功能?
從親身體驗的角度看,用懸賞制度更能激勵用戶回答問題。曾在知乎提問過一個問題,邀請6人回答,晾了一周,還是無人回復,但在采用懸賞制度的“百度知道”,回復反饋的時間僅僅為一天。
-
為什么用戶會用你的產品?
我的產品要做到用戶體驗好,功能完善,是其他產品所不能代替的,用戶沒有拒絕而選擇其他產品的理由。
-
你的創新在哪里?用NABCD來分析?()
N(Need 需求)
有些問題,需要經過激烈的討論,不是一問一答這種形式可以說得清楚的
A(Approach 做法)
添加一個可以面對面遠程視頻討論的功能
B(Benefit 好處)
可以讓該產品在社交性上更上一層,並且有利於用戶對於專業問題的研討
C(Competitors 競爭)
該功能可以和微信之類的視頻聊天軟件沖突
D(Delivery 交付)
通過提高產品服務技術,獲得好口碑,來推廣產品
-
你來領導這個團隊,會有什么不一樣?
邀請一些外國用戶加入該產品
-
若你團隊有5人,4月為限,你為項目經理,如何配置角色?
一、人員上考慮,我會去在項目開始前,先了解下團隊成員的技術水平以及優缺點,將其分為產品研發1階段人員、研發2階段人員、測試人員以及助理。
二、(1)第一個月前半月,先進行市場調研,看有無開發前景;
(2)第一個月后半月,進行項目規划,進行風險評估;
(3)第二三個月,研發階段,按照螺旋模型,實施軟件研發與驗證;
(4)第四個月,進行客戶評估,評價開發工作,提出修正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