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藍墨雲班課的翻轉課堂實踐


基於藍墨雲班課的翻轉課堂實踐

就“最近有什么軟件工程的新理論和最佳實踐?”的疑問,鄒欣老師(博客,微博,豆瓣)說:

最佳實踐和理論都出現了好多年, 只不過我們不用

教學技術和理論也一樣,比如“翻轉課堂”。賀利堅老師(博客園博客,CSDN博客,新浪博客)說一旦使用了翻轉課堂自己是不可能回到滿堂灌的教學方法上了,於我心有戚戚焉。

翻轉課堂

像我在《做中學之“貓捉耗子”》所說,我的教改過程就是一個問題驅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迭代,不斷解決教學中的問題的過程。

吳軍老師(微博,知乎專欄)在《如何在二流大學接受一流教育》中說:

首先,從優秀人才的產出來看,一流大學出的名人比例總體上比二流大學高,但是差別不是很大。

第二個事實是,一流大學的教授講課未必比二流大學好,或者說,它們之間的差距不在上課水平上。

在二本、三本院校,如果我們老師真正了解一下平時講課的效果,會意識到差得驚人!即使那些講課特別棒的老師的課堂也不例外。

我以前不明白:上課強調了十多遍的重點,甚至在課上告訴同學們有些知識點必考,為什么考試時還有那么多學生不會。后來通過過程化考核我了解到:上課三周之后,不少同學就跟不上教學進度了,然后就放棄聽課了,老師講是沒用的,他根本就沒聽,聽也聽不懂,不少同學就指望期末老師划划范圍,自己背一背就通過了。而老師對這些情況是不了解的。老師上課按教學進度進行,只能照顧中位學生,學的好的不夠吃,學的差的吃不下。這樣的教學只能是教過了,但效果很差。

通過實踐,我認為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翻轉課堂。變老師的教為學生的學,老師大部分精力用來監督,檢測,跟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答疑,查漏補缺。現在基於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法是教育的方向,這樣可以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教學資源給學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學習一遍或多遍。看到《構建之法(電子版)》中的師生關系,留作業的方式,我有了強烈的共鳴。我認可“trainer/trainee”的師生關系,我贊同要學生發博客,我認為老師要像鄒欣老師(博客,微博,豆瓣)老師一樣點評博客才能不斷發現問題,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改進教學。

十年前,我聽一名老師說我們的學生一屆不如一屆,現在還在這么說。而我的感覺是相反的,我的教學效果是一年比一年強:

  • 原來他們不看教材,每周的考試,博客讓同學們都認真學教材了
  • 原來都不動手實踐,git和代碼托管平台讓同學們都動手實踐了
  • 原來期末背一背就過了,現在要一分一分的掙了
  • 原來就考點知識點,現在要做項目應用了
  • 原來的作業不少同學抄一下,現在每周要認真寫博客了
  • ...

像我在《老師能提供什么幫助?》所說,我在初中就體會到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好處,學會了自學。翻轉課堂讓學生課前要自學,這樣上課就有了基礎。

翻轉課堂翻轉了教學關系,在翻轉課堂中教師的作用發生了戲劇性變化:學生是主體,教師不是主體。教師的作用從“教學內容的授予者”改變為“支撐學習的教練”,亦從“灌輸者”的角色變為“支援者”的角色。

翻轉課堂翻轉翻轉了教學效果。傳統的教師講解中心的教學只關注優才生,所謂的“差生”往往是被邊緣化的。翻轉課堂終結了這種“划一教學”模式,實現了“協同學習”,有助於打破划一教學的負值或低值,發揮教學增值的效果。

藍墨雲班課試用

像《2016-2017-1 《信息安全系統設計基礎》課程總結》總結的那樣,這些年形成了以博客園為中心的翻轉課堂:

教學方法上,課程提倡老師做教練,學生做中學,采用教材和微課進行混合式教學,引入游戲化理論,過程化考核,博客驅動的作業,git驅動的代碼實踐等。

教學方法

2014年,經由周筠老師(知乎,微博,豆瓣)認識了孟寧老師(微博)老師,用孟老師的MOOC翻轉,效果奇好。通過給孟老師當助教,我知道了網易雲課堂。這時我聯系網易雲課堂,他們開始對老師收費了,還奇高。沒辦法,退而求其次在博客園進行翻轉。

2017年3月19日,參加大米時代2017年年會,結識賀利堅老師(博客園博客,CSDN博客,新浪博客)。賀老師向我推薦了藍墨雲班課,當天我就一身冷汗,這兩年局限於博客園,錯過了這么好的平台。

吳軍老師(微博,知乎專欄)在硅谷來信第167封信“”中說:

今天由於交通和通信技術的發展,我們增加見識要比過去容易得多。但是在我們心中,依然給自己圍起來一道牆,它依然存在,我們是否願意提升境界,阻力很多時候在我們自身,而不完全在環境。

藍墨雲班課與SPOC

大多數老師已經對MOOC非常熟悉,可對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以下簡稱SPOC)仍知之甚少。SPOC又被稱作“私播課”,即小規模在線課程。它是哈佛大學繼MOOC之后提出的一個新概念,SPOC是指使用MOOC的技術平台和教學手段,進行授課的校內課程。SPOC通常只允許本校的學生參加,教師會組織線下教學活動,從而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發揮各自優勢的效果。

我們翻轉的那學期,孟寧老師(微博)老師的《Linux內核分析》MOOC有10000多學生,最后獲得合格證書的100人,這一百人當中80人是我們和孟老師課程上的同學。這里可以看出MOOC和SPOC的差別。

我認為,免費的藍墨雲班課是一個非常優秀的SPOC平台:

如何用藍墨雲班課進行翻轉課堂,大家可以參考賀老師開的一系列課程,這些課我受益匪淺:

下面我主要說說雲班課對我的巨大幫助,解決了我教學中的什么問題。賀老師說只要認真教學、有資源,用雲班課很容易。試用一下,我有了如虎添翼的感覺,才三周經驗值就超過了全國80%多的老師。

驚艷的簽到功能

由於認可終身學習的觀念,很長一段時間,我認為老師不需要考勤的,學生不願意學,硬拉到課堂上也意義不大。慢慢的我不這么認為了,給定的學生,老師不能只“佛度有緣人”,知道好好學習的跟什么樣的老師都不會太差。

吳軍老師說:

二流大學的學生和一流大學的學生相比,沒有他們聰明,更沒有他們刻苦用功。

我也有深刻的體會:二本、三本的學校的學風普遍不如一流大學的,老師嚴格要求能大大提升教學效果。

考勤如果點名的話,100多名學生要浪費幾分鍾時間。老師們也發明各種點名方式:隨機抽查,提問點名,問卷點名...。看到雲班課的簽到功能,我覺得老師可以從點名中解放出來了:

手勢簽到的設計太好了,基本上可以杜絕代簽,一百人的課堂10秒左右就可以完成,效率很高。

簽到結果立馬出來:

我們再也不擔心學校教務處要各種教學支撐材料了。

完善的教學資源發布

雲班課支持各種教學資源的發布:PPT,視頻,文件,鏈接...

教學資源發布可以定時發布,我現在都固定到周一的上午10:00。這個功能的好處是,基本上可以把一學期的課提前備好了,相比博客園班級功能,這個功能實在是太吸引人了。我也建議博客園的作業設置開始和結束時間,能在開始時間自動發布。

教學視頻還可以設置不允許拖動。

我們使用QQ群,微信群可以發布教學資源,我以前能感覺到有些同學壓根就不看,現在雲班課中可以清楚讓我知道 我的教學資源多少同學沒看,哪些同學沒看,還可以進行提醒:

上面的作業12人未查看,我們可以提醒這些同學查看:

課程資源的復用性也很好,下一輪課程一鍵復制本輪資源,翻轉課堂讓老師第一年非常累,以后就很輕松了。

吸引人的游戲化功能

游戲化就是將游戲設計的手段應用於非游戲的場景。更簡單一點說,就是用游戲的框架,來解決工作生活中一切非游戲的問題。游戲化本質上是一種方法,一種思維方式,它可以應用到任何領域。

在《《程序設計教學法--以Java程序設計為例》》我說:

游戲化學習將轉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思路,讓學習者在教學活動中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並且能形成學習成癮系統。

游戲化的成癮作用,孫志崗老師有論述:

當某個動作能獲得獎勵,就會刺激人的大腦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會促使人們期待得到獎勵”,於是不斷去做能獲得獎勵的事情。動作越簡單,刺激越強;獎勵越大,刺激越強;隨機的獎勵,也會產生很大的刺激。假如多巴胺有味道,我相信拉斯維加斯的賭場里一定到處彌漫這種味道。那些不停手機“搖一搖”的人,也一定是多巴胺的俘虜。如果工作和學習的時候我們也能分泌多巴胺,就會快樂地不停工作和學習了,多美好。

結合翻轉課堂可以更好的應用游戲化理論:

gamification

實踐證明,僅僅是應用排行榜就可以促進學生投入更多的學習時間。配合排行榜還可以有其他玩法:每學期周筠老師(知乎,微博,豆瓣)和人民郵電出版社會贊助我們十件設計優美、制作精良的“Learning By Doing”教學理念T恤,每周從排行榜上找出一名同學進行獎勵,極大的激發的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

以前的課程,大家可以參考,還有。這里有一個問題,只對考試成績排名,雲班課的經驗值是對學生學習一個更好,更完善的評價,是一個良好的游戲化系統,綜合了學生看資源,考試,提問,答疑,考勤等學習行為:

在雲班課后台是可以隨時看到他們的學情分析數據的,對排名靠后的同學,多和學生面談,雲班課能指出他有哪些方面做的不好:

這兩名同學視頻一個也不看,教學資源不學習,各種活動不參與,分數自然就低了。

全面的提問功能

上課多與學生互動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雲班課在這方面有很多支持,用的好,可以讓學生上課拿着手機只能用來學習。

還為提問沒人舉手而犯愁嗎?雲班課上我們可以這樣做,隨機找幾名同學回答問題:

當然,看到有同學上課走神,可以手動指定學生回答問題,回答正確可以即時加分。

有時候提問幾名同學,其他同學就事不關己了,我們可以用"頭腦風暴"來提問,"頭腦風暴"結束前,看不到別人的回答。

建議老師上課根據教學進程每十分鍾左右設計一個"頭腦風暴"問題,這樣會大大提升聽講效果,促進同學們做筆記。

在翻轉課堂中我常用頭腦風暴來收集同學們本周自學遇到問題,對大多數同學反映的問題課堂上重點講解。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想了解某知識點的時候i這時候可以用調查問卷,如果讓同學們舉手的話,不少同學是也不舉手,否也不舉手。我們也可以用調查問卷調研我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的支持度:

當然還可以使用測試,我在翻轉課堂中每周上課就考試,這個單獨說。

自動化考核功能

有了幾年翻轉課堂的基礎,我積累了幾百道題目的題庫,這三周輸入300多道題把我累壞了。

以前每周改卷子,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占了大量時間。有了雲班課的測試活動,考試變得輕松了。考試一結束,成績馬上出來了:

以前只能改完卷子才能知道哪些知識點同學們掌握的不好,現在考完就可以“按正確率從低到高”排序,知道哪些知識點同學們沒掌握好,課上可以即時反饋,講解:

關鍵的一點,以前為了省紙只出填空和判斷題,很多程序設計的題目沒法出,現在沒有紙張限制,考查的更可以深入了。

不用翻轉課堂的老師每節課設計幾個測試與同學們互動,也會大大促進同學們好好聽講。

靈活的作業功能

我們的作業以博客園發博客為主,學生發了博客沒人看,沒人及時點評,大家就不認真寫了。這幾年我大部分時間都花到了博客點評上了。

點評博客可以發現學生的學習問題,學習盲點,可以促進教學的針對性。這學期近150學生的博客點評讓我有點吃不消了。

我以前看過MOOC的論文中提到,學生作業互評的效果和老師基本一致,但在實踐中發現同學們幾乎都互相打滿分了。和賀利堅老師(博客園博客,CSDN博客,新浪博客)溝通后發現我以前是打分規則不明確。

我先制定了評分規則:

寫的差的作業,大家也都敢打低分:

好的作業,大家也不吝於打高分:

我現在每周挑選1/3的博客進行研究,總結,就能找出同學們學習中的問題了。

雲班課可以讓我可以方便的分組:

這只是我的一個應用,其他功能還很強:

問答

翻轉課堂,同學們學習遇到問題要有反饋。在微信群/QQ群中提問解答問題,很容易被沖掉,相同的問題會多次問到。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以前我在 博客園 建了每門課的答疑論壇,承諾同學們的問題24小時內解決。問題數量,質量有了大大的提高。但還是不夠及時,同學們之間的交流才是最及時的。

雲班課解決了這個問題,老師要做的大多是給提問和解答的同學都加分就可以了,很少需要回答問題了,大大激發了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

與其他免費平台的混搭

像雲班課一樣,很多免費平台對教學的支持比收費系統要好很多。博客園,實驗樓,雲班課對老師的需求的響應都是非常及時的,這些平台綜合利用效果更佳。

利用博客園提交作業的好處張棟老師總結很到位:

在要求開設博客后,大家的第一次作業、第二次作業,特別是第三次的原型設計作業,讓我感到開博客在作業環節的神奇的化學反應。作業不再是學生和老師的單向和封閉的交流,變成一個師生、學生間、學生與社會間一個公開的互動交流,越多元思路越開闊,越開放帶來的進步和變化就越大。許多同學在第一個月里,就開始喊:有點吃不消了。一個月里用過的軟件寫過的代碼,比大學前兩年都多很多。開始有了要熬夜編碼的感覺。而你們的投入,你們全身心付出所展現的作品成果,你們在實踐過程中的提升與成長,都讓我覺得非常驚艷。

學習編程,“多動手,做中學”是王道,通過讓學生把自己的代碼托管到碼雲上,可以獲得學生實踐的真實情況。

我們上課不提倡用IDE,GUI工具學習,提倡在Linux通過命令行搞清楚一切,實驗樓 是一個很好的平台。

程序設計的考試,PTA平台值得程序設計教學的老師使用。

問題

雲班課也有一些問題。比如安全問題,數據在網絡上都是明傳。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用藍墨雲班課上課是一種怎么樣的體驗?](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916047

不少反饋說這是一個老師喜歡,同學們痛恨的軟件,我想應該是老師沒有用好吧。用好了,這是一個對教和學都有巨大幫助的軟件。

這三周的試用中,我也進了不少坑,不過現在是越來越喜歡雲班了。

參考資料


歡迎關注“rocedu”微信公眾號(手機上長按二維碼)

做中教,做中學,實踐中共同進步!

rocedu



如果你覺得本文對你有幫助,請點一下左下角的“好文要頂”和“收藏該文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