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生產計划
一、主生產計划的概念
1.1、主生產計划的定義
主生產計划是對企業生產計划大綱的階段實現,以編制產成品的詳細加工計划,實現產品需求與生產能力之間的平衡。
1.2、主生產計划的內容
主生產計划將生產計划大綱的大類計划轉換為具體的產品計划,它按時間分段計划企業應生產的最終產品的數量和交貨期,說明在可用資源的條件下,企業在一定時間內,應該生產什么?生產多少?什么時間生產?這是一個實際的、詳細的成品產出計划,它給出了特定產品在每個計划周期的生產數量。
1.3、產生主生產計划的依據
編制主生產計划是MRP II的主要工作內容。主生產計划的編制要以生產計划大綱(年度生產規划)為依據,並結合預測和客戶訂單的情況,來安排將來各個周期中應提供的產品種類和數量。
1.4、主生產計划的結果是什么
主生產計划的結果體現了生產計划大綱乃至銷售與運作規划的要求。
1.5、主生產計划的注意事項
在運行主生產計划時要相伴運行粗能力計划,只要經過按時段平衡了供應與需求后的主生產計划,才能作為下一個計划層次——物料需求計划的輸入信息。而主生產計划必須是現實可行的,需求量和需求時間都必須是符合實際的。
1.6、主生產計划的作用與意義
主生產計划是MRP II的一個重要的計划層次,它起着承上啟下,從宏觀計划向微觀計划過度的作用,並且驅動了整個生產和庫存控制系統,是MRP系統不可缺少的輸入。主生產計划的質量對整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起着決定性作用。
1.7、主生產計划的應用場景
主生產計划在制造業中廣泛應用,它是聯系市場銷售和生產制造的橋梁,使生產計划和能力計划符合銷售計划要求的優先順序,並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同時,主生產計划又能向銷售部門提供生產和庫存信息,提供可銷售量的信息,作為同客戶洽商的依據,起到了溝通內外的作用。
1.8、主生產計划的延申
作為年度生產規划與物料需求計划中間環節的主生產計划,能有效化解純粹為滿足客戶訂單的被動生產的矛盾。由於能在年度生產規划量的框架下,預先充分考慮了合理的需求與測量來參與排程,通過人工干預、均衡調節,從而能得到一份相對穩定的和均衡的生產計划,也進一步保證了微觀層面的物料需求計划的均衡性和穩定性,這正是生產運作管理的目標要求。
1.9、主生產計划在計划體系中的位置
主生產計划是生產計划大綱的延申,也是物料需求計划的基礎。主生產計划在MRP II系統中的位置是一個上下內外交叉的樞紐,地位十分重要。
二、編制原則
主生產計划是以企業的能力為基礎,通過均衡地安排生產實現生產規划的目標,使企業在客戶服務水平、庫存周轉率和生產率方面達到目標要求,並及時動態更新計划,保持計划的切實可行和有效性。主生產計划不能有超越可用物料和可用能力的生產需求。
最少項目原則:
獨立具體原則:
關鍵項目原則:
全面代表原則:
適當裕量原則:
基本穩定原則:
三、 主生產計划的對象
主生產計划的計划的計划對象主要是把生產計划大綱中的產品大類具體化以后的明細產品,統稱為最終項目。主生產計划就是對最終項目的需求日期和數量的說明。
3.1 什么是最終項目
最終項目通常是獨立需求件,對它的需求是由外部條件決定的。但是由於計划范圍和銷售環境不同,從滿足最少項目的原則出發,作為計划對象的最終項目也可以按照不同的標准選取。可以是產品、主要組件、虛擬物料單中的組件,也可以是產品結構中最高層次上的單個零件。
3.2 A型結構產品的MPS對象
3.2.1 A型結構產品
A型結構產品形式是指:用較多種原材料和部件制造出少量品種的標准產品,這時產品、備品備件等獨立需求項目通常稱為MPS計划對象的最終項目。
3.2.1 A型結構產品的適用場景
備貨生產的企業產品通常均屬於此類,而且其需求量基本來自於市場預測,其參與計划的數量已經在上一層次的銷售與運作計划中決定,這時只需要對其大類產品進行分量分解就可以了。
3.3 V型結構產品的MPS對象
3.3.1 V型結構產品
V型結構產品形式指用較少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制造出較多品種的產品,此時一般選擇較少種類的原材料或零部件層次成為MPS計划對象的最終項目。
3.3.4 V型結構產品的適用場景
訂貨生產的企業通常均屬於此類,用少量品種的原材料和部件,根據客戶的要求生產出各種不同品種的最終項目。例如飛機、船舶的生產,則可以選擇原材料和部件等項目稱為MPS的計划對象。
3.4 X型結構產品的MPS對象
四、MPS基本方法
4.1 MPS時間基准
MPS按照時間基准進行計划編制。主生產計划的時間基准主要有計划展望期、時段及時區和時界。
1. 計划展望期
主生產計划的計划展望期一般為3~18個月;對於MPS,計划展望期應至少等於總的累計提前期或多出3~6個月。
2. 時段
時段,即微觀計划的時間周期單位。主生產計划的時段可以按每天、每周、每月或每季度來表示。當月的生產與裝配計划一般都是按照編排的,並且常按天表示。時段越短,生產計划越詳細。
4.2 主生產計划表的計算
主生產計划的計划展望期是3~18個月,按周或者月分解。企業編制的初步計划應滿足客戶的要求,庫存量不應低於安全庫存水平,應能很好的利用人力、設備和材料,使庫存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並實現均衡生產的要求。
1. 需求預測
除了明確的客戶合同,獨立需求的預測是MPS的第二個數據來源。大部分獨立需求是對最終項目或者產成品的需求,這取決於市場外界的因素,需要進行預測。一般,好的軟件會提供很多種預測模型,企業可以利用數據存儲的歷史數據進行預測。
在年度生產規划體系下,與測量也可能反映某產品類的生產規划量,此時對於總生產量中預期分配到各個具體獨立項目(產品)的部分,同時可使用以百分比計划物料清單來分解運算得出。當客戶訂單的實際需求逐漸明確時,實際需求可以取代預測值。
2. 毛需求量
毛需求量(gross requirements, GR)是指根據銷售預測、已收到的客戶合同、備件預測及該最終項目作為非獨立需求項的需求數量。除了預測與合同外,有時把其它包括廠寂需求、備品備件、分銷量等單獨列出,合並稱為其它需求。
通常,時區不同,把預測值和實際的合同值組合得到毛需求的方法也不同。這里假定合並為僅考慮預測值和實際的合同值兩個因素,具體的關系組合方式如下:
方式1:毛需求量 = 與測量。 不考慮合同量,適用於存貨型生產企業。
方式2:毛需求兩 = 合同量。 預測量僅僅作為參考,適用於訂貨型生產企業。
方式3:毛需求量 = 預測量或合同量中的最大者。 適用於既有預測又有合同的企業。
方式4:毛需求量 = 預測量 + 合同量。
方式5: 毛需求量(在需求時區) = 合同量; 毛需求量(在需求時區以外) = 預測量。
方式6: 毛需求量(在需求時區) = 合同量; 毛需求量(在需求時區以外) = 預測量 或 合同量中的最大者。
方式6: 毛需求量(在需求時區) = 合同量; 毛需求量(在需求時區以外) = 預測量 ; 毛需求量(在計划時區) = 與測量或合同量中最大者。
4.3 按MRP II計划時段分解的毛需求計算
通常可設定需求時界以內各時段的毛需求以合同為准,需求時界以外的時段以預測值或合同值中較大的數值為准。
在需求時界內,訂單已經確定,客戶需求便取代了預測值,此區間內的產品數量和交貨期一般是不能變動的;在計划時區內,需要將預測需求和實際需求加以合並,通常采用實際需求或預測值中較大者。計划時區表示企業已安排生產,或者已確認的計划不能由MPS自動改變,需要變動時應由高層管理人員批准;在預測時區內,由於企業不清楚客戶的需求,所以只能利用預測,預測時區內的產品數量和交貨期可由系統自動進行變更。
計划接收量
計划接收量(SR)是指在該階段可能接收的數量,如以前已在執行中的訂單預期在未來交付的數量,他們往往出現在比較初始的位置。
凈需求量
凈需求量是指滿足毛需求和安全庫存裕量的目標數量。
凈需求量 = 毛需求量 - 計划接收量 - 可利用庫存量 = 毛需求量 - 計划接收量 - (現有庫存 - 安全庫存 - 已分配量)
其中,可利用庫存量是現有庫存扣除安全庫存和已分配量的可參與分配的庫存部分。粗略的說,當現有庫存量足夠滿足毛需求量和安全庫存的需求時,凈需求量為零。
預計可用庫存量
預計可用庫存量是指現有庫存中,扣除了預留給其它用途的已分配量,可用於需求計算的那部分庫存。
預計可用庫存量 = 前一時段末的可用庫存量 + 本時段計划接收量 - 本時段毛需求量 + 本時段計划產出量
上式中,右側前三項計算的結果為負值,說明如果不給予補充,將出現短缺,因此在本時段需要有一個計划產出量予以補充,從而推算出MPS的生產量和生產時間。
可供銷售量
可供銷售量也稱可承諾量、待分配量,是指在主生產計划量滿組實際需求量后的剩余量,其計算方法如下:
可供銷售量 = 本時段計划產出量 + 本時段計划接收量 - 本次至下一次出現計划產出量之前各時段合同量之和
如果在某一個時區內合同需求量大於計划產出量,即出現負的ATP值,則可以進行調整(有時直接把負值舍去而把正值保留),也可以利用早先時區的可供銷售量進行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