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教育綜合 教育心理學】第七章 學習策略及其教學


教育心理學 Educational Psychology


第七章 學習策略及其教學

學習策略是近年來教育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熱門課題,更是教育實踐關注的焦點問題。
眾多研究表明,學習的有效性與學習策略的掌握水平有着緊密的關系,學習策略甚至成為衡
量個體學習能力發展的指標之- -。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教育心理學研究領域中,關於學習
策略的概況、不同類型的學習策略及其教學,以促進學生學會學習。
第一節學習策略的概念與 結構
一、學習策略的概念
學習策略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為了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而采用的規則、方法、技
巧及其調控方法的總和。其中,學習過程中用來進行信息加L的策略稱為學習認知策略,用
來調節控制學習過程,保障信息加工過程有效進行的學習策略則稱為學習監控策略。
二、學習策略的結構
許多學者對學習策略的結構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
1.奈斯伯特與舒克史密斯認為,學習策略包括六個因素:提問、計划、調控、審核、
矯正、自檢。
2.溫斯坦認為學習策略包括:認知信息加工策略,如精密加工策略;積極學習策略,
如應試策略;輔助性策略,如處理焦慮;元認知策略、如監控新信息的獲得。
3.瑟洛提出了學習策略的系統圖,他認為學習策略是由基本策略與輔助性策略構成的。
基本策略包括領會和保持策略、提取和利用策略;輔助性策略包括計划和時間安排策略、專
心管理策略以及監視與診斷策略。在該結構圖中,基本策略與輔助性策略是相互作用運作
的,輔助性策略幫助學生產生和維持某種內在狀態,以使學生有效完成基本策略。
4.邁克卡等人認為,學習策略包括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資源管理策略三部分。其
中認知策略包括復述策略、精細加工策略、組織策略;元認知策略包括計划策略、監視策
略、調節策略;資源管理策略包括時間管理、學習環境管理、努力管理以及其他人的支持。
總之,從以上的具有代表性的學習策略觀點可以看出,學習策略都是從學習過程的環節
或所涉及的諸方面如方法、步驟、手段以及組織中提出來的。它們存在- -些共同點,即學習
策略既包含直接影響對學習材料的信息加工成分,又包含影響信息加工過程的成分,還包含

對學習環境、時間以及工具等的管理成分。
第二節認知策略及其教學
一、注意策略
(一)注意策略
注意策略就是保證學習者將注意力指向和集中於學習材料的策略。由於注意的指向性具
有選擇性的特點,所以選擇性注意策略是注意的重要策略。選擇性注意策略是指學習者在學
習情境中激活與維持學習心理狀態,將注意集中於有關學習信息或重要信息上,對學習材料
保持高度的覺醒或警覺狀態的學習策略。
(二)注意策略的教學
1.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區別重要信息與次要信息的能力。
2.教給學生專注於重要信息的策略。
3.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習者對重要信息加以注意。
4.巧妙運用刺激物的特點,吸引選擇性注意。
二、精細加工策略
(一)精細加工策略
精細加工策略( elaboration strategies)是指通過對學習材料的精細加工(對學習材料
的意義進行添加、構建或生發等),把新信息與頭腦中的舊信息聯系起來,從而幫助學習者
增進對新知識的理解,並把信息儲存到長時記憶中去的學習策略。
(二)精細加工策略的教學
1.給學生適當的時間,讓學生思考。
2.充分運用學生原有的知識。
3.向學生介紹一些精細加工的實例,讓學生掌握精細加工的方法。
4.及時反饋評價。

三、復述策略
(一)復述策略
復述策略(rehearsal strategies)是為了在記憶中保持信息而采取的學習策略。復述策
略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克服記憶效應; (2)多感官協同記憶; (3) 嘗試背誦; (4) 過度
學習; (5)及時復習; (6) 集中復習與分散復習; (7) 多形式復習。
(二)復述策略的教學
1.經常要求學生復述,培養學生的復述習慣。
2.通過多種方式發展學生的復述能力。
3.對學生的復述給子引導,使學生通過理解材料之間的意義、連接、關系來復述而不
是死記硬背。
四、編碼與組織策略
(一)編碼與組織策略
編碼與組織策略是將分散的、孤立的知識集合成一個整體並表示出它們之間關系的策
略。編碼與組織策略的使用是為了發現學習材料的共同特征或性質,從而達到減輕記憶負擔
的目的。編碼與組織策略最主要的形式是“聚類”和“概括”。

(二)編碼與組織策略的教學
1.教給學生組織材料的步驟。
2.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教給學生概括的方法。
3.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運用組織策略的練習或機會。
4.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第三節元認知 策略及其教學
一、元認知及其作用
(一)元認知的概念
元認知是對個人自己認知過程的知識以及調節認知過程的能力,它是對思維和學習活動
的知識和控制。簡單地說,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其結構包括三個方面:元認知知
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
(二)元認知的作用
1.元認知可以提高學生對學習目標的意識水平。
2.元認知可以使學生意識和體驗到學習情境有哪些變量,並且意識和體驗到這些變量
之間的關系與它們的變化情況。
3.元認知是學習策略遷移的關鍵。
二、元認知策略
(一)元認知計划策略
元認知計划策略是指根據認知活動的特定目標在認知活動開始前計划好活動的程序,想
象出活動中會出現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預計活動的結果並估計其有效性的策略。
(二)元認知監控策略
元認知監控策略是指學習者對自已應用策略的情況進行監控,保證該策略在學習過程中
有效進行的策略。具體來說,具有元認知監控能力的學生會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習材料進行
自我提問,監視自己的學習進度和時間,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將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學習的
過程中,能夠迅速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調整學習的策略、方法。元認知監控策
略又包括領會監控、策略監控和注意監控。領會監控是調控學習過程的元認知策略;策略監
控是調控學習策略的元認知策略;注意監控是對學習者的注意進行調控的元認知策略。
(三)元認知調節策略
元認知調節策略是指根據對認知活動結構的檢查,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及時彌補,及時修
正和調整認知策略的策略。
(四)元認知策略的教學
1.教給學生元認知知識。
2.豐富學生的元認知體驗,指導學生調節與監控自己的學習過程。
3.經常給學生提供反饋的機會。
4.指導學生調節和監控自己的學習過程。

 

 

 

 

第四節資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學
資源管理策略是幫助學習者管理學習環境和學習資源,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的策略。資源

管理策略可以幫助學習者積極適應環境,充分利用資源,提高學習效率。它主要包括時間管

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以及學業求助策略等。
一、時間管理策略
時間管理策略是對時間進行有效管理的策略。通過以下幾種策略我們可以更好地進行時
間的管理。
(一)計划時間策略
根據目標的時間分類,時間計划策略可以分為長期目標的時間計划、中期目標的時間計
划和短期目標的時間計划。
(二)最優時間策略
在不同的時間里,人的體力、情緒和智力狀態是不- -樣的,因此,個體的學習就有一個
最優學習時間。所以學習者要選擇自己生理功能旺盛、精力充沛的時候從事學習活動。
首先,要根據自己的生物鍾安排學習活動。
其次,每周、每天的學習效率都不-樣。
再次,隨着學習的進行,人的精神狀態和注意力會發生變化。
(三)化零為整策略
時間的有效性不僅僅體現在整塊時間的利用上也體現在零碎時間(如課余、飯前飯后、
等人等車、乘車乘船等)的利用上。

 

 

二、努力管理策略
系統性的學習大都需要意志努力。努力管理策略就是為了維持或促進意志努力,而對自
己的學習興趣、態度、情緒狀態等心理因素進行約束和調整,實現學習目標的策略。努力管
理策略主要包括歸因於努力、調整心境、意志控制和自我強化等策略。
(一)歸因於努力
韋納的歸因理論將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運氣等作為人們在解釋成敗時的四種主要原
因。學習者如果將成功歸因於能力或努力等內部因素時,他會感到滿意、自信,從而增強學
習動機;如果-個人將失敗歸因於缺乏能力或努力,則會產生羞愧和內疚。當然,能力並不
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通過努力不斷積累起來的。不論學習成功還是失敗,歸
因於努力都會使學習者產生較強烈的情緒體驗,從而維持和促進學習者繼續努力,積極地去
爭取成功。
(二)調整心境
調整心境實際上是為了排除學習過程中消極情緒對學習的干擾,使學習者保持愉悅、活
躍、輕松的積極情緒狀態。積極的情緒狀態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消極的情緒狀態會抑.
制學生的學習效率。對於學習過程中的緊張、焦慮等消極情緒體驗,采用兩種調控方式是比
較有效的: -一是自我提示言語;二是采用轉移法。
(三)意志控制
意志控制主要對努力起維持作用,亦即把既定的努力付出集中在學習任務上,使其不受
其他因素的干擾。因此,意志控制對學習具有較強的維持功能。
(四)自我強化
自我強化(self-reinforcement)指的是學生在達到自己制訂的學習標准時進行自我獎
賞。自我強化是一-種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的過程。

 

三、學業求助策略
學業求助策略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向他人尋求幫助以克服學習困難,提高學
習效率的策略。
(一)學業求助的類型
根據學生尋求他人學業幫助的動機,奈爾森黎高將學業求助划分為執行性求助和工具
性求助兩大類。執行性求助也稱非適應性求助,是指學生面臨學習困難時,直接請求他人給
出答案或直接替自己解決困難。工具性求助也稱適應性求助,是指學生遇到學習困難時,向
他人尋求與解決問題有關的信息,借助他人的力量自己解決問題或達成學習目標。執行性求
助,學習者在乎的是學習的結果而不是學習的過程,雖然解決了問題但是自己並未參與問題
的解決,因此無助於自已學習能力的提高。工具性求助是非常積極的求助方式,它不僅能提
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能在這種社會互動中,在與幫助者的溝通交流中提高自己的人際交
往能力。
(二)影響學業求助的因素
1.學業求助者的態度
學業求助者的態度與學習者的自我效能感有關。低自我效能水平的學生更有可能認為,
如果求助就意味着低能,因此更少求助或回避求助;相反,高自我效能水平的學生遇到困難
或失敗時,他們不在乎別人是否把自己歸為低能,因此更有可能尋求必要的幫助。
2.學習者的歸因
學習者常常根據是否獨立完成任務來判斷者能力的高低,因此為了避免對自我構成威
脅,常常回避求助。
3.過去習得經驗的影響
學生的求助經驗會影響學生的求助行為,在鼓勵求助的教師那里,學生的求助行為是積
極的,在抑制求助的教師那里,學生的求助行為是消極的。
4.難以識別該策略的運用條件
部分學生不知道什么時候、什么條件下應該使用該策略,他們認為自己無須求助或認定
求助無益。也有學生不知道該向什么人求助,以及求助的方式等。

 

(三)學業求助的過程
1.判斷是否需要求助
2.決定是否需要求助
3.考慮如何求助
4.獲得幫助
5.評價反應
(四)學業求助策略的教學
1.教會學生正確看待學業求助
學生不願意使用學業求助策略大多是因為他們認為求助展示了自己的無能,損傷了自
尊,因此他們回避求助。
2.注意發展學生學業求助能力
教師要教會學生正確判斷是否需要學業求助、向何人求助以及如何求助才能獲得信息等
學業求助策略,使學生在真正需要求助的時候能夠運用所學達到解決問題、提高能力的
目的。

3.要求學生采用工具性求助
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學業求助並不是對所有的問題“不懂就問”,而是要學會工具性求
助。要明確學業求助關鍵在於求得別人的點撥和提示,而不是要求別人直接給出答案或讓別
人直接解決問題。只有在遇到自己經過深思都不能解決的學習問題時才應尋求他人的幫助。
4.注意營造一種良好的社會性學習環境
5.強調元認知策略
在學業求助過程中學習者是否意識到自已的學習狀況、學習能力,是否需要求助他人,
如何求助等,實質上反映了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對自己學習的監控和調整。可見,學生的元認
知水平和元認知策略直接成為影響學生學業求助行為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學生
元認知策略的訓練。在學業求助前,要對學習情境和自我能力作出准確評估;在學業求助
中,要采取恰當的方式促進問題的解決;在學業求助后,要要求學生對整個求助行為以及求
助結果進行反省和評價。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