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圖中若連接R2和R3鏈路的頻率帶寬為8KHz,信噪比為30dB,該鏈路實際數據傳輸速率為理論最大數據傳輸速率的50%,則該鏈路的實際數據傳輸速率為( )kbps
A 8
B 20
C 40
D 80
解析:香農定理
香農定理給出了信道信息傳送速率的上限(比特每秒)和信道信噪比及帶寬的關系。信道容量Rmax與信道寬度W,信噪比S/N關系為: Rmax=Wlog2(1+S/N) 【1】
式中:W是鏈路的帶寬,S是平均信號功率,N是平均噪聲功率,信噪比通常用分貝(dB)表示:
分貝數=10lg(S/N)。 【2】
把信噪比=30dB代入公式【2】得到 S/N=1000,再代入【1】得到 Rmax=50%8log2(1001)~40kbps;
2.若主機H2向主機H4發送1個數據幀,主機H4向主機H2立即發送一個確認幀,則除H4外,從物理層上能夠收到該確認幀的主機還有
A.僅H2
B.僅H3
C.僅H1、H2
D.僅H2、H3
【答案】D
【解析】
本題考查交換機和集線器的區別。
H2給H4發送1個數據幀,該數據幀首先進入交換機,交換機提取該幀的源MAC地址並將該地址與該幀進入交換機的端口的端口號作為一條記錄存儲到幀交換表(或稱轉發表),然后提取該幀的目的MAC地址並在幀交換表中查找該地址的記錄。如果找到了,就從記錄中指定的端口號“明確轉發”該幀(若端口號與幀進入交換機的端口的端口號相同,則丟棄該幀);如果找不到,則從交換機的其他所有端口“盲目轉發”該幀(或稱泛洪)。本題並未給出交換機的幀交換表的內容,因此該數據幀可能被交換機明確轉發,也可能被交換機盲目轉發,不論哪種情況,該數據幀都會進入到集線器。
集線器收到該數據幀后會廣播給H3和H4。H4收到該數據幀后給H2發回確認幀。該確認幀進入集線器后被廣播發送給H3和交換機。交換機收到該確認幀后,提取該幀的源MAC地址並將該地址與該幀進入交換機的端口的端口號作為一條記錄存儲到幀交換表,然后提取該幀的目的MAC地址並在幀交換表中查找該地址的記錄。可以找到,因為之前H2給H4發送數據幀時,交換機就學習到了H2的MAC地址,因此交換機把該確認幀明確轉發給H2。
綜上所述,收到該確認幀的主機有H3和H2,因此選項D正確。
3.若Hub再生比特流過程中,會產生1.535μs延時,信號傳播速度為200m/μs,不考慮以太網幀的前導碼,則H3與H4之間理論上可以相距的最遠距離是
A.200m
B.205m
C.359m
D.512m
【答案】B
【解析】
從題圖可知,Hub為100Base-T集線器,也就是傳輸速率為100Mb/s。
以太網規定最短幀長為64B(規定最短幀長的目的在於使得處於以太網兩端的主機可以檢測到所發送的幀是否遭遇了碰撞(碰撞的概念就是兩個主機同時在一個信道中發送數據幀,導致兩幀失真),
對於100Mb/s的以太網,其爭用期為 (8b × 64) ÷ 100Mb/s = 5.12μs(考生應當熟記該值),這包括以太網端到端的信號傳播往返時延RTT和Hub所產生的時延。
(爭用期內可能會發生碰撞,爭用期外一定不會發生碰撞,一般將爭用期設為兩倍的端到端的傳播時延)
因此,以太網端到端的單程信號傳播時延為 5.12μs ÷ 2 – 1.535μs = 1.025μs,從而H3與H4之間理論上可以相距的最遠距離為 200m/μs × 1.025μs = 205m,選項B正確。
4.假設R1、R2、R3采用RIP協議交換路由信息,且均已收斂。若R3檢測到網絡201.1.2.0/25不可達,並向R2通告一次新的距離向量,則R2更新后,其到達該網絡的距離是
A.2
B.3
C.16
D.17
【答案】B
【解析】
本題需要考生認識到出題人的意圖是考查RIP協議中有關“壞消息傳播得慢”這一特點,並緊扣題目中的關鍵字眼,否則很容易解答出錯。
題目給定R3檢測到網絡201.1.2.0/25不可達,這就意味着R3原先與該網絡是直連的。題目又假設R1、R2、R3采用RIP協議交換路由信息,且均已收斂,根據題圖我們就可以得出R1、R2、R3的路由表,為了簡單起見,下面我們只給出R1、R2、R3各自路由表中有關到達網絡201.1.2.0/25的路由記錄。
題目給定R3檢測到網絡201.1.2.0/25不可達,則R3會將自己路由表中有關網絡201.1.2.0/25的路由記錄的距離更改為16,表示該網絡不可達,如下圖所示。
題目又給定R3向R2“通告”一次距離向量,注意“通告”這個字眼表達的是R3檢測到網絡201.1.2.0/25不可達后,在將自身到達該網絡的距離更改為16后,還會立刻向R2通告這件事;另外,題目並沒有指明R3向R1“通告”。R2收到R3的通告后,就知道了自己無法通過R3到達網絡201.1.2.0/25,因此將自己路由表中到達該網絡的路由記錄中的距離也更改為16,如下所示。
題目問R2更新后,到達網絡201.1.2.0/25的距離為多少?這里的“更新”是關鍵字眼,表達的是使用RIP協議的相鄰路由器之間,每30秒相互發送自己的路由表給對方,對方收到后更新自己的路由表。因此,題目實際上問的是R2在收到R1的路由表后,更新自己的路由表,其中到達網絡201.2.0/25的距離被更新為多少。根據R1的路由表可知,R1到達網絡201.1.2.0/25的距離為2,下一跳為R3,那么R2收到該信息后,會認為要到達網絡201.1.2.0/25,下一跳可以給R1,這樣距離為3,而不是之前的路由(下一跳給R3,距離為16,不可達),如下所示。
試想一下,R1,R2,R3再次收斂,還需要多個30秒周期性更新,即R1,R2,R3中有關網絡201.1.2.0/25的路由記錄中的距離全部變為16時才收斂,這就是所謂的“壞消息傳得慢”。
綜上所述,選項B正確。
5.假設連接R1、R2和R3之間的點對點鏈路使用201.1.3.x/30地址,當H3訪問Web服務器S時,R2轉發出去的封裝HTTP請求報文的IP分組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分別是
A.192.168.3.251,130.18.10.1
B.192.168.3.251,201.1.3.9
C.201.1.3.8,130.18.10.1
D.201.1.3.10,130.18.10.1
【答案】D
【解析】
從題圖可知,R2轉發出去的封裝HTTP請求報文的IP分組的源IP地址應該是NAT路由器R2接口L0的IP地址,目的IP地址應該是Web服務器S的IP地址130.18.10.1。
題目給定連接R1、R2和R3之間的點對點鏈路使用201.1.3.x/30地址,也就是網絡前綴為30比特,剩余2比特用於指明主機,這2比特為全0時表示網絡地址,2為全1時表示該網絡的廣播地址,其他組合(01和10)用於分配給主機或路由器。
在R1與R2互連的這段鏈路上,R1接口的IP地址為201.1.3.9,將該地址的前30比特固定不變,剩余2比特有以下四種組合:
00:這段鏈路的網絡地址,點分十進制形式為201.1.3.8;
11:這段鏈路的廣播地址,點分十進制形式為201.1.3.11;
01:R1在該段鏈路上的接口的IP地址,點分十進制形式為201.1.3.9;
10:R2在該段鏈路上的接口L0的IP地址,點分十進制形式為201.1.3.10;
綜上所述,選項D正確。
6.假設H1與H2的默認網關和子網掩碼均分別配置為192.168.3.1和255.255.255.128,H3與H4的默認網關和子網掩碼均分別配置為192.168.3.254和255.255.255.128,則下列現象中可能發生的是
A.H1不能與H2進行正常IP通信
B.H2與H4均不能訪問Internet
C.H1不能與H3進行正常IP通信
D.H3不能與H4進行正常IP通信
【答案】C
【解析】
題目給定H1,H2,H3,H4使用相同的子網掩碼255.255.255.128,再結合題圖中所給H1,H2,H3,H4的IP地址可知,H1和H2處於同一個網絡(H1與H2之間可以正常通信),H3和H4處於另一個網絡(H3與H4之間可以正常通信),因此選項A與D錯誤。
從題圖可知,NAT路由器R2的接口E1的IP地址與H3和H4屬於同一個網絡,並且H3和H4的默認網關都配置為了該IP地址,因此H3和H4均可通過路由器R2訪問Internet;而H1和H2的默認網關都配置為了192.168.3.1,但在題圖中沒有看到相應的路由器,與H1和H2連接在同一網絡上,因此H1和H2都不能訪問Internet,選項B錯誤。
綜上所述,用排除法就可知選項C正確。另外,由於H1與H3不在同一網絡,它們之間的互連需要使用路由器,然而H1的默認網關配置為192.168.3.1,R2的E1接口的IP地址為192.168.3.254,顯然H1無法與R2通信,從而H1不能與H3通信。
7.假設所有域名服務器均采用迭代查詢方式進行域名解析。當H4訪問規范域名為www.abc.xyz.com的網站時,域名服務器201.1.1.1在完成該域名解析過程中,可能發出DNS查詢的最少和最多次數分別是
A.0,3
B.1,3
C.0,4
D.1,4
【答案】C
【解析】
當H4的DNS高速緩存中存有該域名的DNS信息時,則不需要查詢任何域名服務器,這樣最少發出0次DNS查詢;
題目給定采用迭代查詢方式進行域名解析,在最壞的情況下,需要依次迭代地向本地域名服務器、根域名服務器(.com)、頂級域名服務器(xyz.com)、權限域名服務器(abc.xyz.com)發出DNS查詢請求,因此最多發出4次DNS查詢。
綜上所述,選項C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