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PV4基本概念
1.1 案例一
2- 分類編制的IPv4地址
2.1 案例一
2.2 案例二
注意事件
需要注意的是,所分配的IP地址應該互不相同,並且其主機號部分不能出現“全0”,因為這是網絡地址。
也不能出現“全1”,因為這是廣播地址。網絡地址或廣播地址都不能分配給主機或者路由器的各接口,因為它們無法唯一標識一台主機或者路由器的某個接口。
3- 子網掩碼
3.1 案例一
案例分析
子網掩碼中后面兩個十進制數252和0,用來表示從IP地址的主機號部分,借用多少個比特來作為子網號。我們將其轉換為16個二進制比特,其中有連續6個比特1,這就表明從主機號部分借用6個比特作為子網號。我們將IP地址的主機號部分換行成二進制形式。然后將子網掩碼中連續6個比特1。
所對應的主機號部分作為子網號,將網絡號和子網號保持不變,而將主機號的10個比特全部取0,就可以得到該主機所在子網的網絡地址,寫成點分十進制形式為(180.80.76.0),將網絡號和子網號保持不變,而將主機號的10個比特全部取1,就可以得到該主機所在子網的廣播地址,寫成點分十進制形式為: 180.80.79.255
3.2 案例二
3.3 案例三
案例分析
地址塊,斜線后面的數字為20,表明該IPV4地址的前20個比特為網絡前綴。也就是說所給的地址左起第一個字節,第二個字節以及第三個字節的前4個比特構成20比特的網絡前綴,剩下的12個比特為主機號。我們需要將該地址的第三個字節和第四個字節轉換成二進制的形式。
將20比特的網絡前綴保持不變,12比特的主機號全部取0,就可以得到該地塊的最小地址。將20比特的網絡前綴保持不變,12比特的主機號全部取1,就可以得到該地塊的最大地址,該地址中的地址數量為2^(32 - 20)個,因為32比特的IPV4地址中的前20個比特為網絡前綴,剩余12比特為主機號,因此主機號可有2^12個組合。
聚合C類網的數量,用該地址中的地址數量,除以一個C類網的地址數量2^8。地址掩碼為20個連續的比特1和12個連續的比特0。20個連續的比特1用來對應網絡前綴,12個連續的比特0用來對應主機號,將其寫成點分十進制為255.255.240.0。
3.4 案例4
4- 路由聚合(構造超網)
4.1 案例一
分析案例
這是題目所給的網絡地址,斜線后面的數字為30,表明該Ipv4地址的前30個比特為網絡前綴,所給地址左起第一個字節,第二個字節,第三個字節以及第四個字節的前6個比特,構成30比特的網絡前綴,剩余2個比特為主機號。
我們需要將該地址的第四個字節轉換成二進制的形式,這樣就可以很容易看出30比特的網絡前綴,將30比特的網絡前綴保持不變,2比特的主機號全部取0,就可以得到該網絡的最小地址,其點分十進制為192.168.40。將30比特的網絡前綴保持不變,2比特的主機號全部取1,就可以得到該網絡的最大地址,這也是該網絡的廣播地址。
4.2 案例二
5- IP數據報發送和轉發】
5.1 案例一
5.2 案例二
5.3 案例三
6- 路由選擇協議
6.1 案例一
6.2 案例二
6.3 案例三
6.4 案例四
6.5 案例五
7- IPv4數據報的首部格式
7.1 案例一
7.2 案例二
分析步驟一
在網際層一定會用IP協議對其進行封裝,使之成為IP分組,Web服務器的IP地址,就填寫在IP分組頭中的目的IP地址字段,IP分組還要封裝成以太網才能發送,在IP分組頭中,目的IP地址字段前還有16個字節的內容。
在以太網幀中,數據載荷前還有14字節的內容,因此可知,在以太網幀中,從第31個字節開始的4個字節,實際上就是目的IP地址的內容。題目所給的以太網數據幀的第一列數據,實際上並不是以太網幀的內容,僅僅作為行號,其增量為16, 表示每行有16個字節的內容。
分析步驟二
主機的默認網關就是路由器R,而且的MAC地址字段就是以太網的前6個字節,其內容就是默認網關的MAC網址。
分析步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