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是簡單介紹操作系統的基本知識,如:功能、分類、結構、運行環境等。最后講了現代操作系統的主要特點。
1.1操作系統的定義
操作系統(Operating System)簡稱OS
基本概念
計算機系統:
-
硬件
-
軟件(操作系統就是計算機系統的一種大型軟件)
-
系統軟件:用於計算機的管理、維護、控制和運行及對運行的程序進行翻譯、裝入等服務
- 操作系統(核心)(管理計算機的資源和控制程序的執行)
- 語言處理系統(包含對各種語言的編譯、解釋和匯編的程序)
- 例行服務系統
-
應用軟件
為某應用需要而設計的程序/用戶為解決某問題而編制的程序或程序系統
-
計算機系統的視圖

操作系統是對硬件的第一次拓展
操作系統的基本功能
-
人機交互界面
目標:提供友好的用戶訪問接口
OS向上提供兩種接口:
- 系統命令:供用戶使用組織和控制自己作業運行。如:shell命令語言,GUI(圖像用戶處理界面)
- 編程接口:供用戶程序和系統程序調用os功能。如:高級語言庫函數
-
資源管理
計算機系統與os功能模塊一一對應:
計算機系統組成 OS功能模塊 軟件資源 文件管理 處理器 處理器與進程管理 存儲器 存儲管理 外部設備 設備管理 運行任務控制 作業管理 各功能的作用與主要內容:
- 文件管理
- 目的:更好組織文件,方便使用;解決軟件資源的存儲、共享、保密和保護功能。
- 內容:
- 文件存儲空間管理(如何存放信息以提高空間利用率與讀寫性能)
- 目錄管理(解決信息檢索問題)
- 文件的讀寫管理
- 文件的存取控制(解決信息安全問題,針對用戶設置讀寫權限)
- 存儲管理(管理主存資源,不管理外存)
- 目的:提高利用率/方便用戶使用;提供足夠的存儲空間、方便進程並發運行
- 內容:
- 存儲的分配與回收
- 地址映射(邏輯地址到物理地址到映射)
- 存儲保護(保證進程間互不干擾、相互保密)
- 內存擴充(覆蓋、交換和虛擬存儲)
- 設備管理
- 內容:
- 設備分配與回收
- 緩沖區管理(匹配 CPU 與外設的速度,提高利用率)
- 內容:
- 處理器和進程管理
- 目的:完成處理器資源的分配調度功能(調度的單位可為進程或線程
- 內容:
- 進程控制:主動改變進程的狀態(創建、撤銷、掛起、改變運行優先級)
- 進程同步:協調並發進程間的推進步驟,以協調資源共享
- 進程通信:進程間傳送信息,也可以協調並發進程間的推進步驟
- 進程調度
- 作業管理(大型操作系統中才提供作業管理)
- 內容:
- 作業控制語言:供用戶寫說明書
- 作業調度:在滿足資源需求的情況下,選擇哪些作業投入運行
- 內容:
- 文件管理
*1.2操作系統的形成和發展
第一階段:手工階段(40 年代)
用戶為專業人員,編程用機器語言,輸入輸出為卡片; 用戶占用全部資源,CPU 等待用戶
第二階段:批處理操作系統(50 年代)
出現了操作系統的雛形:監控程序(主機上的控制程序) 出現高級語言與匯編語言 發明了晶體管
60 年代兩大突破:通道技術與中斷技術 通道:是一種專門的部件,負責外部設備與內存之間信息的傳輸
單道批處理系統
特征:自動、順序、單道 問題:只有一個作業在運行;CPU 經常空閑,I/O 設備太慢;沒有交互能力,用戶無法干預作業的運行
多道批處理操作系統
多道程序設計思想:幾道相互獨立的程序同時運行。 特點:宏觀上同步,微觀上串行(各作業交替使用 CPU)
第四階段
分時操作系統
多個用戶使用一台計算機,多個程序分時共享硬件和軟件資源
實時操作系統
在一個預定好的時間限制內,對外部或內部的事務進行響應和處理
第五階段:現代操作系統
微機 os、多處理機 os、分布式 os、嵌入式 os、雲計算 os
1.3操作系統的分類
按 os 功能分:
- 單用戶操作系統 一個用戶獨占計算機資源
- 批處理操作系統 用戶把問題、數據與作業說明書交給操作員,操作員將一批算題輸入計算機,然后由操作系統執行。這種批量化處理作業的 os 稱為批處理 os 分為單道批處理 os 與多道批處理 os
- 分時操作系統
- 實時操作系統 解決對時間要求高的問題,許多都是專用系統
- 網絡操作系統 利用計算機網絡提供網絡通信和網絡資源共享功能的 os
- 分布式操作系統 網絡 os 的一種。要滿足以下條件:系統中任意兩台電腦都可以交換信息;無主次之分;系統資源為所有用戶共享;系統中多個計算機協作完成同一個共同任務
- 嵌入式操作系統
1.4操作系統的運行環境
與 os 的五個資源管理功能密切相關的硬件環境:
- 中央處理器
- 特權指令(用戶不能使用,只能 os 使用)
- 程序狀態字(PSW)
- 處理器狀態 分為管態(os 管理程序運行的狀態)與目態(用戶程序運行時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