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點數VS工時,研發工作量到底怎么算?


  最近一段時間,伴隨着「工時登記」功能上線LigaAI,越來越多的小伙伴在問:工時和點數,到底有何異同,各自又應該如何使用?

  在很長時間里,工時(或者人天/人時)是研發團隊中更常用的概念。這個簡單粗暴的指標,能直接反映出:完成某項工作需要幾個人做多長的時間。 這一指標確實讓許多研發團隊獲得了評估項目人力成本的基礎數據。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人們逐漸發現,開發者的工作幾乎無法被標准量化。不同的開發人員,其能力本就有所差距;更重要的是,每一項具體的開發任務,它的難度、復雜度、業務價值、風險等系數可能有着巨大差異。單純的統計工時,並不能反映團隊的開發速率。

  因此,在硅谷濃厚極客文化中,一群開發者首先提出了:敏捷開發中,應當用「故事點數」來估算工作量。

  到底什么是故事點數

  點數,即「1標准單位」的工作量,是對工作規模的相對度量。

  它是綜合了需求的復雜度、工作量、風險及不確定性等多項因素后,估算出的對於完成此需求所要的開發規模的大小。這個單位,並不能直接指代該項需求需要的開發時間。

  如果說「工時」是絕對的度量單位,那么「點數」則是一種相對的。「1標准單位」所指代的工作量/規模可能因每個團隊的工作習慣而有所區別。

  對於初次接觸「故事點數」的人來說,可能還是有點難理解。我們可以舉個通俗的例子~

  小明經常跑步,他跑一段指定的5km道路只需30min;小軍極少運動,跑完同一路段可能需要60min。那么對於跑步速度不同的兩個人,究竟如何描述跑5km所包含的“運動量”才合理呢?

  如果說這是“30min”的運動量,顯然對於小軍不公平;但如果說這是“60min”的運動量,對小明來說就是浪費時間。

  在「點數」概念里,我們約定這一路況下跑5km計為1點運動量,並在兩人中達成共識。之后,小明就會知道他完成1點的運動量大概需要30min,而小軍也會知道自己完成1點需要60min。那么現在如果讓他們去跑一段路況差不多的10km的路,他們就能估算出那是2個點的運動量,並能根據自己的速度,大概評估所需要的時間。

  同理,當采用故事點數估算開發工作量時,團隊需要先選定一個可以作為標准度量單位的需求,約定其規模=1。 其他需求的規模,與之相比較,通常用“斐波那契數列”(1,2,3,5,8,13...)來相應的表示。估算值為2的需求,其工作規模應該是1標准單位的2倍。 (想知道為什么是斐波那契數列?請見此前文章:敏捷撲克,讓評審會變身快樂牌局……)

  點數VS工時,好在哪里?

  A.量化團隊的生產速率和產能

  「點數」,能更好地評估研發團隊在單位時間內的實際產能。 在一個成員開發速度不一致的團隊,用直接估算某項工作的開發時長,其實很麻煩。同一條需求,A開發只需1天,而B可能要做3天。在這種常見情況下,項目經理只能基於對開發者技能水平的主觀把握來排期。

  假如項目經理將需求指派給A,並分配1人天,這個「1人天」只是對個人工作的估算。如果將該工作分給團隊中其他人去做大概需要多久,就很考驗項目經理的判斷了。而在團隊中,我們不可能永遠把任務指派給擅長這項工作的人,這時以「工時」評估工作量就更難准確。

  在引入「點數」概念后,只要評估好各項需求的點數,試行1-2個迭代,就可以基本估算出每位成員在單位時間內能完成的「點數」。開發組長或者項目經理,也能直觀量化團隊的整體產能,更合理地計划排期。

  B.有效評估團隊的成長性

  「工時」所反應的只是時間和人力投入,而不包含工作的難度、重要性等信息。 一個10人團隊,每周總工時是固定的,我們除了主觀判斷這一周團隊完成了3個功能,上一周完成4個功能以外,幾乎沒辦法從這「工時」指標獲知究竟這個10人的團隊一周的產出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畢竟功能有復雜有簡單,不能簡單靠計數解決。

  而「點數」反應的恰是「產出」。我們可以從單位時間內團隊完成點數的變化,知道團隊產能的變化。除此以外,每1點的開發工作對應的缺陷數量、需求的點數分布等指標,也能反應目前團隊存在的問題。

  C.避免需求盲點

  在實際的項目管理過程中,「工時」更多是由上至下的分配。但「點數」則是開發團隊自下而上進行工作量估算的方式。

  通過點數估算,研發團隊的成員能參與到需求分析中,培養更多參與感和目標感,同時提前暴露產品設計的不確定性,避免需求盲點。鄭州精神病在線咨詢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zzjsyy/25899/

  看完上述內容,你一定會發現其實「點數」和「工時」並不是互斥的。它們一個用於評估工作復雜度,一個用於計算工作時長。組合使用,還能碰撞出許多有意思的效能指標。

  「點數」最重要的作用,是大家在產能上形成了一個參考基准。一旦團隊通過迭代捕捉到了產能容量,就可以以此為切入點,與產品方、業務方達成交付效率的共識。既能避免拍腦袋給日期又給不准的尷尬局面,還可數據化地呈現研發團隊的效能變化,可謂一舉兩得。

  在LigaAI,我們推薦研發團隊,特別是踐行敏捷的團隊,可以使用「點數」作為主要的工作量估算方法。同時LigaAI也提供了「工時」的填報功能,以支撐部分團隊對於准確衡量人力投入的需要。

  最后,不管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工作量估算亦是如此。不論采用「點數」還是「工時」又或者二者兼備,都需要每個團隊不斷探索更適合自己的工作方法,找到能有效評估並呈現自身產能的最佳路徑。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