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溝通模型
1. 溝通模型分類
(1)發動與接收溝通模型(送達)
最基本的線性(發送方和接收方)溝通過程, 此模型將溝通描述為一個過程,並由發送方和接收方兩方參與;
其關注的是確保信息送達,而非信息理解。
基本溝通模型中的步驟順序為:
<1> 編碼
把信息編碼為各種符號,如文本、聲音或其他可供傳遞(發送)的形式。
<2> 傳遞信息
通過溝通渠道發送信息。
信息傳遞可能受各種物理因素的不利影響
[1] 不熟悉的技術,或不完備的基礎設施。
[2] 存在噪音,導致信息傳遞和(或)接收過程中的信息損耗。
[3] 接收方注意力分散、接收方的認知差異,或缺少適當的知識或興趣。
<3> 解碼
接收方將收到的數據還原為對自己有用的形式。
(2)互動溝通模型 (理解)
增加了反饋元素(發送方、接收方和反饋),此模型也將溝通描述為由發送方與接收方參與的溝通過程,但它還強調確保信息理解的必要性。
<1> 編碼
<2> 傳遞信息
<3> 確認已收到
收到信息時,接收方需告知對方已收到信息(確認已收到)。 這並不一定意味着同意或理解信息的內容,僅表示已收到信息。
<4> 解碼
<5> 反饋/響應
對收到的信息進行解碼並理解之后,接收方把還原出來的思想或觀點編碼成信息,再傳遞給最初的發送方。
如果發送方認為反饋與原來的信息相符,代表溝通已成功完成。
在溝通中,可以通過積極傾聽實現反饋。
(3)融合了發送方或接收方的人性因素、試圖考慮溝通復雜性的更加復雜的溝通模型。
2. 接收方與發送方職責
(1)發送方負責信息的傳遞,確保信息的清晰性和完整性,並確認信息已被正確理解;
圖 10-4 所示的溝通模型展示了發送方的當前情緒、知識、背景、個性、文化和偏見會如何影響信息本身及其傳遞方式。
(2)接收方負責確保完整地接收信息,正確地理解信息,並需要告知已收到或作出適當的回應。
圖 10-4,接收方的當前情緒、知識、背景、個性、文化和偏見也會影響信息的接收和解讀方式,導致溝通中的障礙或噪音。
3. 溝通風格的差異(需考慮的因素)
可源於
(1)工作方法
(2)年齡
(3)國籍
(4)專業學科
(5)民族
(6)種族
(7)性別差異
(8)語言
不同文化的人們會以不同的語言(如技術設計文檔、不同的風格)溝通
(9)過程和禮節
不同相關方喜歡采用不同的溝通過程和禮節。
二、溝通方法
(一)分享信息方式分類的溝通方法
項目相關方之間用於分享信息的溝通方法有幾種
1. 互動溝通
(1)定義
在兩方或多方之間進行的實時多向信息交換。
(2)溝通工件
它使用諸如會議、電話、即時信息、社交媒體和視頻會議等溝通工件。
2. 推式溝通
(1)定義
向需要接收信息的特定接收方發送或發布信息。
(2)適用情況
這種方法可以確保信息的發送,但不能確保信息送達目標受眾或被目標受眾理解。
(3)溝通工件
在推式溝通中,可以采用的溝通工件包括信件、備忘錄、報告、電子郵件、傳真、語音郵件、博客、新聞稿。
3. 拉式溝通
(1)定義
它要求接收方在遵守有關安全規定的前提之下自行訪問相關內容。
(2)適用情況
適用於大量復雜信息或大量信息受眾的情況。
(3)溝通工件/方法
這種方法包括門戶網站、企業內網、電子在線課程、經驗教訓數據庫或知識庫。
(二)按溝通需求分類的溝通方法
應該采用不同方法來實現溝通管理計划所規定的主要溝通需求:
1. 人際溝通
個人之間交換信息,通常以面對面的方式進行。
2. 小組溝通
在三到六名人員的小組內部開展。
3. 公眾溝通
單個演講者面向一群人。
4. 大眾傳播
信息發送人員或小組與大量目標受眾(有時為匿名)之間只有最低程度的聯系。
5. 網絡和社交工具溝通
借助社交工具和媒體,開展多對多的溝通。
(三)可用的溝通工件和方法
1. 公告板
2. 新聞通訊、內部雜志、電子雜志
3. 致員工或志願者的信件
4. 新聞稿
5. 年度報告
6. 電子郵件和內部局域網
7. 門戶網站和其他信息庫(適用於拉式溝通)
8. 電話交流
9. 演示
10.團隊簡述或小組會議
11. 焦點小組
12. 相關方之間的正式或非正式的面對面會議
13. 咨詢小組或員工論壇
14. 社交工具和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