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組網的8個選項
其中:
- 選項1,2,5,6是獨立組網(SA),其中選項1早已在4G結構中實現;
- 選項3,4,7,8是非獨立組網(NSA)。
選項6和選項8僅是理論存在的部署場景,不存在實際意義,已經被PASS掉。
獨立組網(SA)
選項1
選項1就是當前4G網絡,無線使用的是4G無線,核心網使用4G的核心網。
選項2
選項2也比較清晰,無線使用的是5G無線,核心網使用5G的核心網。
此架構為5G的終極形態,最大的問題是現有的網絡不能復用,需要新建無線設備和核心網設備,這個投資巨大。
選項5
選項5實際是對選項2的折中,核心網使用5G設備,而無線網絡繼續使用現有的4G網絡。
5G核心網設備與無線比起來投資要小很多,所以此方案是一個投資小見效快的方案。但是畢竟無線是增強型的4G網絡,其速率、時延、容量等都不能與5G基站相比,而且商用時,需要增強型4G基站支持5G協議,這個開銷也不會太小。
選項6
選項6可以說是個“逗你玩”的方案,無線都已經部署為5G基站了,核心網使用4G的,這個實在是有些不靠譜。
這種方案下,5G的優勢中除了速率外,其他的都體現不出來。
總結
5G可能的獨立組網方案只有選項2和選項5,其中選項2是5G網絡的終極架構。
選項2的優勢如下:
1、一步到位引入5G基站和5G核心網,不依賴於現有4G網絡,演進路徑最短。
2、全新的5G基站和5G核心網,能夠支持5G網絡引入的所有新功能和新業務。
與此同時,選項2對應的劣勢如下:
1、5G 頻點相對 LTE 較高,初期部署難以實現連續覆蓋,會存在大量的5G與4G系統間的切換,用戶體驗不好。
2、初期部署成本相對較高,無法有效利用現有4G基站資源。
非獨立組網(NSA)
選項3系列
選項3的無線使用4G和5G基站,核心網使用4G。
3系列分為3,3a和3x這3個選項,為什么有這樣的區分呢?關鍵在於數據分流控制點的不同。
選項3
選項3的數據分流控制點在4G基站上,也就是說,4G不但要負責控制管理,還要負責把從核心網下來的數據分為兩路,一路自己發給手機,另一路分流到5G去發給手機。
4G基站真是既當爹又當媽,必須花大力氣要軟件升級才能具備這樣的能力,然而,老邁的基站硬件能否扛得住這些5G的洶洶流量還真不好說,搞不好硬件也得升級。
真是勞民傷財。因此,選項3頗不受待見,自提出以來就乏人問津。
選項3a
選項3a就做了一些改進,把數據分流控制點放在了4G核心網上,由核心網向4G和5G基站分發用戶面數據。
雖說這樣要比選項3好得多,但4G核心網也要來個大的升級才行。
選項3x
選項3x很聰明地把數據分流控制點放在了5G基站上。你5G基站不是很牛么,年輕就要多干活多歷練,分流的任務就你來吧。
這樣一來,選項3x避免了對已經在運行的4G基站和4G核心網做過多的改動,又利用了5G基站的速度快能力強的優勢,因此得到了業界的廣泛青睞,成為了5G非獨立組網部署的首選。
優勢:
1、標准化完成時間最早,有利於市場宣傳。
2、對5G的覆蓋沒有要求,支持雙連接來進行分流,用戶體驗好。
3、網絡改動小,建網速度快,投資相對少。
劣勢:
1、5G 基站跟現有4G基站必須搭配干活,需要來自同一個廠商,靈活性低。
2、無法支持5G核心網引入的相關新功能和新業務。
適用場景:
5G商用初期熱點覆蓋,能夠實現5G快速商用,推薦使用選項3x。
選項7系列
7系列比3系列向5G的演進更近了一步。在該系列中,核心網已經切換到了5G核心網,為了和5G核心網連接,4G基站也升級為增強型4G基站。
然而7系列的控制面錨點還是在4G上,適用於5G部署的早中期階段,覆蓋還不連續,但由於已經部署了5G核心網,除了最基本的移動寬帶之外,其他兩個業務mMTC和uRLLC也可以被支持了。
可以看出,對於此選項,5G無線自身的業務能力大大增強,只是覆蓋還需要4G進行補充。
7系列同樣分為7,7a和7x這3個選項,關鍵區別也在於數據分流控制點的不同(與3系列基本相同)。
和3系列類似,選項7a和7x都是可以接受的,但7x更受歡迎一些。
綜上,選項7系列的優劣勢及適用場景如下:
優勢:
1、對5G的覆蓋沒有要求,可利用4G的覆蓋優勢。
2、支持雙連接來進行分流,上網速度大為提升,用戶體驗好。
3、引入5G核心網,支持5G新功能和新業務。
劣勢:
1、增強型4G基站需要的升級改造工作量大。
2、產業成熟時間可能會相對較晚。
3、5G 基站跟增強型4G基站必須搭配干活,需要來自同一個廠商,靈活性低。
適用場景:
5G部署初期及中期場景,由升級后的增強型4G基站提供連續覆蓋、5G仍然作為熱點覆蓋提高容量,建議使用選項7x。
選項4系列
這一回,5G徹徹底底地成為了主角。核心網早已切換為5G核心網,5G基站也成為了控制面錨點,徹底當家做主。
4系列分為選項4和4a。
從上面的兩張圖可以看出,它們的區別僅在於數據分流控制點是在5G基站還是5G核心網,這兩者都是新網元,不涉及舊設備的升級改造,因此都是可以接受的。
4系列的應用場景是在5G部署的中后期。5G已經達到連續覆蓋,徹徹底底地把4G甩在身后,成為了5G的補充。
綜上,選項4系列的優劣勢及適用場景如下:
優勢:
1、支持5G和4G雙連接,帶來流量增益,用戶體驗好。
2、引入5G 核心網,支持5G新功能和新業務。
劣勢:
1、增強型4G基站的部署需要的改造工作量較大。
2、產業成熟時間可能會相對較晚。
3、5G 基站跟增強型4G基站必須搭配干活,需要來自同一個廠商,靈活性低。
適用場景:
由5G提供連續覆蓋,適合於5G商用中后期部署場景,建議使用選項4。
選項8
把4系列中的5G核心網換成4G核心網就是選項8了,這個實在是沒有意義。
演進路線
可以分為兩條路徑。
路徑1:一步到位,直接上選項2終極形態。這是土豪的最愛,也是中國移動、聯通和電信共同的選擇。
路徑2:選項1 → 選項3x → 選項7x → 選項4 → 選項2,中間的步驟都是可選的。
路徑2看上去如此復雜,從4G核心網到5G核心網的切換是很大的原因。好在隨着虛擬化和雲化基礎的逐漸成熟,4G核心網和5G核心網可以合二為一,成為4/5G融合的核心網,即是4G核心網,也是5G核心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這樣一來,對於無線側的演進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多種網絡架構可以和諧共存,切換起來也就易如反掌了。
最后來一張5G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