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5G 了解5G


一.移動網絡的發展歷程

二.5G技術的運用場景及技術

5G技術指標

5G應用場景

5G關鍵技術

三.5G技術面臨的挑戰

四.個人總結

 

一.移動網絡的發展歷程

 移動通信技術具有代際演進規律

G”是一個時代的代名詞

10年一個周期

移動通信延續着每十年一代技術的發展規律,已歷經1G2G3G4G的發展。每一次代際躍遷,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極大地促進了產業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從1G2G,實現了模擬通信到數字通信的過渡,移動通信走進了千家萬戶;從2G3G4G,實現了語音業務到數據業務的轉變,傳輸速率成百倍提升,促進了移動互聯網應用的普及和繁榮。當前,移動網絡已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變了人們的溝通、交流乃至整個生活方式。4G網絡造就了繁榮的互聯網經濟,解決了人與人隨時隨地通信的問題,隨着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新服務、新業務不斷涌現,移動數據業務流量爆炸式增長,4G移動通信系統難以滿足未來移動數據流量暴漲的需求,急需研發下一代移動通信(5G)系統。

5G作為一種新型移動通信網絡,不僅要解決人與人通信,為用戶提供增強現實、虛擬現實、超高清(3D)視頻等更加身臨其境的極致業務體驗,更要解決人與物、物與物通信問題,滿足移動醫療、車聯網、智能家居、工業控制、環境監測等物聯網應用需求。最終,5G將滲透到經濟社會的各行業各領域,成為支撐經濟社會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的關鍵新型基礎設施。

超躍光纖的接入速率,零時延的使用體驗,將帶動自動駕駛、遠程醫療等低時延應用的進一步落地:也會使AR/VR等雲端應用真正走進大眾生活。

 

 

二.5G技術的運用場景及技術

 

二.1 5G技術指標

 

現已5G4G的對比為例:

 

 

超躍光纖的接入速率,零時延的使用體驗,將帶動自動駕駛、遠程醫療等低時延應用的進一步落地:也會使AR/VR等雲端應用真正走進大眾生活。

1.35的應用場景

流量密度:

0.1Tbps/(比特每秒種)*1024=102.4Gbp  4G

Km2每平方米他的帶寬  每平方米承受的流量為多少

1TB=0.1*1024GB=1024*1024MB

=1024*1024*1024kb

=1024*102410241204B

鏈接數擴大的1

毫秒10ms

流量密度5G4G100

連接數密度:每平方公里連多少台設各 手機ipad攝像頭等

時延:數據發出去,能夠回到我的手機上,手機百度搜索打開頁面回叫做時延,越短越好

移動性:高鐵速度

能效:司樣將4G5G設備進行對比,5設備1kWh(1000瓦特)能量消耗可以支持5425GB流量的傳輸,也就是說,5G站每1度電可以供我們下載5000.多部超清電影,而在4G時代,司樣的電量僅能下載200部不到。

頻譜:數字通信系統的鏈路頻譜效率(Link spectral efficiency)的單位是bit/s/1,或者(bit/s/Hz(較少用,但更准確)。其定義為凈比特率(有用信息速率,不包括糾錯碼)或最大吞度量除以通信信道或者數據鏈路的寬帶(單位:赫茲)除以頻率。

峰值:上傳  下載

總結:

  1. 流量密度:單位面積內的總流量數
  2. 連接數密度:指單位面積內可以支持的在線設備總和時延,發送端到接受端接受數據之間的間隔。
  3. 移動性:支持用戶終端的最大移動速度
  4. 能源效率:每消耗單位能量可以傳送的數據量
  5. 用戶體驗速率:單位時間內用戶獲得MAC層用戶面數據傳送量
  6. 頻譜效率:每個區或單位面積內,單位頻譜資源提供的吞吐量
  7. 峰值速率:用戶可以獲得的最大業務速率

5G對比4G關鍵性能指標有了相當大程度的提升,總之5G具有高速率,低延遲,大容量,可靠性,海量連接等特點。

 

 

 

5G應用場景--遠程醫療

 

5G應用場景--智慧社區

 

二.3 5G的關鍵技術

3.1超密集組網

3.1.1 5G需要滿足熱點高容量場景

3.1.2超密集組網:大量增加小基站,以空間換性能

 

3.1.3基站一般包括:宏基站和小基站

 

    3.1宏基站:即“鐵搭站”,一般覆蓋范圍數千米

 

    3.2小基站:一般覆蓋范圍在10m~200M,

 

     小基站又分為:家庭基站(Femto cell

 

                   微基站(Micro cell

 

                   微微基站(Pico cell,又稱皮基站)

 

室內基站

 

個人基站

 

 

 

小基站性能指標及參數

分類

用戶密度

基站密度

基站半徑(m

用戶數據速率

部署場景

微基站

<300

室外補盲區

微微基站

<100

室外熱點

室內基站

/

<50

辦公室.購物場

家庭基站

<20

家庭.咖啡館

個人基站

<10

D2D

 

小基站優勢

         體積小,成本低,安裝容易,適合深度覆蓋

         功率小,干擾小,更小的范圍內時間頻率服用,提升容量

         距離用戶近,提升用戶質量和高速率

3.1.4.大規模天線陣列(Massivs MIMO天線陣)

 優點:

提升了信號可靠性

提升了基站吞吐率

大幅降低對周邊基站的干擾

服務更多的移動終端

3.2 動態自組織網絡(SON

  動態自組織網絡用於滿足5G

兩方面的性能要求:低時延、高可靠場景下降低端到端時延,提高輸可靠性在低功耗、大連接場景下延伸絡覆蓋和接入能力。在傳統蜂窩網絡架構下,終端必須通過基站和蜂窩網網關才能與目標端進行通信。在這種架構下,終端在獲得數據傳輸服務前必須首先選擇一個服務基站,與服務基站建立並保持連接

在動自組織網絡中,任何接入網節點,都具備數據存儲和轉發功能,動態自組網中的每個節點,都具備無線信號收發能力,並且每個節點,都可以與上一個或多個相鄰節點進行無線通信,整個自組網呈網狀結構

在動態自組織網絡中,任何節點間(終端與終端、終端與基站、基站與基站等)均通過無線通信,無須任何布線,並具有支持分布式網絡的冗余機制和重新路由功能。任何新節點(如終端或基站)的添加,只需要簡單的接上電源即可,節點可自動配置,並確定最佳多跳傳輸路徑。

 

動態自組網有如下優點

 

1.部署靈活

 

部署方面,動態自組織網絡節點(終端或微型基站),只要處於目標區域,就可以進行自動的配置,自動建立並維護絡拓撲,確定最佳傳輸路徑,大大降低網絡部署成本,加快部署速度

 

2.支持多跳

 

動態自組織網絡支持多跳傳輸,與發射端有直接視距的接收端先接收到無線信號,然后接收端無線信號轉發到與它直接視距的下跳終端。因此,數據包在自組網絡中傳輸,能夠這樣一跳一跳傳遞下去,直至到達目標終端。動態自組織絡通過多跳方式傳輸,大大擴展了應用領域和覆蓋范圍.

 

3.高可靠性

 

動態自組織網絡支持空口中多路冗余傳輸提高傳輸可靠性,還通過支持多路由傳輸提高端到端傳輸可靠性,如果傳輸中某節點故障,可通過備用路徑切換到另一節點。因此,動態自組織網絡比傳統蜂窩絡更可靠,因為它不依賴於單一節點的性能。在傳統蜂窩網絡中,如果某一基站故障,該基站覆蓋的區域也將癱瘓

 

4.支持超高帶寬

 

無線通信領傳輸距離越短,越容易獲得高帶。因為傳輸距離越長,干因素也會大大增加。而自組織絡的多跳傳輸可以有力的獲得高帶寬也因為傳輸距離小,需要的功率也小,因此更加綠色節能

 

 

 

3.3 軟件定義網絡(SDN

 

5G的網絡架構設計上要遵循智能、開放、靈活、高效的原則。IT新技術給了5G絡架構的實現,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持。其中軟件定義網絡(SDN)和網絡功能虛擬化技術(NFV,可以有效滿足這些需求。

 

 

 

SDN起源

 

SDN起源於200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 Nick Mckeown等人的 Ethane項目研究。其主要思想是將傳統絡設備的數據平面和控制平面分離,使用戶能通過標准化的接口對各種絡轉發設備進行統一管理和配置。這種架構具有可編程可定義的特性,對絡資源的設計、管理和使用提供了更多的靈活性,更有力於網絡的革新與發展。

 

 

 

傳統絡設備向SDN的演變,正像大型機與PC機的類比

 

 

 

大型機向PC的演變

IT技術的發展,是由大型機的軟硬件一體化,向PC機的:硬件、操作系統、應用軟件,這樣的分層結構轉變的過程。

大型機采用專業的硬件、專業的操作系統、專業的應用軟件,不能自由定義軟件功能。而PC則是一個由軟件定義功能的產品:Windows系統的時候,它就是一台Windows計算機;安裝 Linux操作系統的時候,它就是一台 Linux計算機:安裝游戲軟件的時候,它就是一台游戲機:安裝翻譯軟件的時候,它就是一台翻譯機

當下的絡設備,廠商出廠時封裝了什么功能,你就只能用什么功能。定義權牢把控在廠商手里,無法通過軟件自行定義它的功能。

SDN的研究者們,除了希望針對軟件設備實現軟件定義(可編程可定義)功能外,還要實現數據平面與控制平面的分離,即將原有絡設備的控制功能抽離出來,將絡設備的數據轉發與控制能力分開部署。達到更加靈活高效的管理效

 

傳統網絡向SDN演進

傳統網絡設備由原來的軟硬件一體化,向網絡分層及虛擬化的方向發展:基礎設施層、控制層、應用層

SDN的定義

SDN的核心技術是通過網絡設備控制平面與數據平面區分開來,從而實現網絡流量的靈活控制,為核心網絡及上層應用的創新提供良好的平台

SDN邏輯架構

軟件定義網絡是一種新的網絡方法,在物理上分離網絡控制平

由器=專用路由器硬件+對應的ISO軟件組成

電腦=CPU+操作系統

總結

SDN軟件定義網絡

SDN的核心思想---轉發和控制分離,從而實現網絡流量的靈活

SDN網絡的新角色---控制器

承上:對上層應用提供網絡編程的接口

啟下:對下提供對實際物理網絡網元的管理

 

3.4網絡功能虛擬化(NFV)

NFV (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是采用虛擬化技術,將傳統電信設備的軟件與硬件解耦,基於通用計算、存儲、網絡設備實現電信網絡功能,提升管理和維護效率,增強系統靈活性

傳統的專用硬件網絡及通信設備,將逐步虛擬化、軟件化,部署更加靈活,管理和維護成本更低。

SDNNFV的區別與關聯

SDN是從傳統的全分布式、對等控制的網絡架構,演變為控制平和數據平面分離的架構,由分布式管理變成集中管理,控制平面可以在全局掌握數據平面設備的性能及狀態使鏈路狀態更新更快,容錯及收斂效率更高

NFV是將傳統的軟硬件一體化的網絡設備,演變為軟件化,在通用硬件(:PC機或虛擬化平台)上部署。使專用硬件與軟件解耦,功能更靈活,應用更方便,也可實現雲化部署的目標。

總結

NFV ---網絡功能虛擬化

NFV的核心思想-—-軟件和專用硬件解耦,軟件與通用硬件聯姻

NFV的核心技術虛擬化,把通用服務器的CPU、內存、IO等資源切片給多個虛擬機使用。把交換機路由器防火牆的功能作為軟件應用運行在虛擬機里來模擬它們的功能。通過openstack來進行管理和編排。

NFV帶來的網絡革命--網絡瘦身(專用硬件向通用硬件的轉化),業務帶寬隨需而動

 

SDNNFV的深度融合

SDN是向網絡架構的創新

NFV是面向設備形態的創新

SDNFVS使整個網絡可編程,可靈活性。

 

三.5G面臨的挑戰

3.1頻譜資源的挑戰

我國的頻段划分屬於行政划分,和相對比的市場主導有區別。

在歐美國家,頻段是用來拍賣的,比如在3G代,於相應的頻段,我國三大運營商都已經行政划分好了,剩下的就是比拼服務。而歐美是采用拍賣的方式,他們首先要拍的此段的牌照,比如英國的3G頻譜就拍賣了220億英,德國的則高達450億美元。頻譜之所以這么貴,是因為目前可用的頻譜資源是有限的。

相對於提高頻譜利用率,增加頻譜帶寬的方法顯得更簡單直接。在頻譜利用率不變的情兄下,可用帶寬如果翻倍則可以實現的數據傳輸速率也翻倍。但是,現在常用5GHz以下的頻段經非常擁擠。因此使用高頻段和超高頻段,成為各大廠商不約而同的解辦法。比如使用28GH260GH的毫米波頻段,是最有希望使用在5G的兩個頻段。使用28GHz60GH的毫米波頻段,可以獲得更大的帶寬。各個頻段可用頻譜帶寬比較

綜上,5G技術的落地,仍然要面對頻譜資源稀缺及高段開發等挑戰:通信產業發展至今,頻譜資源日益稀少。

5G絡需要通過高頻段甚至超高頻段(例如毫米波頻段)的深度開發、非授權頻段的使用,滿足未來絡對頻譜資源的需求。這些技術的發展同時也需要終端設備的升級。

與低頻無線傳播特性相比,高頻対無線傳播路徑上的建築物材質、植被、雨衰/氧衰等更敏感。不同頻段存在不同的使用規則和約,這使得頻譜規划也變得更加復雜

3.2新業務的挑戰

圍繞業務體驗進行網絡建設已成為行業共識,體驗建網以達成用戶體驗需求作為網絡建設的目標,規划方法涉及的關鍵能力包括:業務識別、體驗評估、GAP分析、規划仿真等。根據業務類型的體驗需求特征,不同的5G業務要求不同。

URLLC:對時延(1ms)和可靠性(99.999%)的要求很高

mMTC:對連接數量和耗電/待機的要求較高

eMBB:要求移動絡為AR/VR等新業務提供良好的用戶體驗

針對5G新業務在待機、時延、可靠性等方面的體驗需求,當前在評估方法、仿真預測、以及規划方案等領域均處於空白或剛起步的階段,面臨非常大的挑戰。

3.3新使用場最的挑戰

因為大量新業務的引入,5G應用場景將遠遠超出了傳統移動通信絡的范圍,包括:

移動熱點:人群的聚集和移動會帶來大量的移動熱點場景,需要有超密組網場景的網絡規划方案。

物聯網絡:面向各種垂直行業的物聯新業務,如智能抄表.智能停車.工業4.0等,其應用場景大大超出了人的活動范圍。

低空/高空覆流:很多國家明確提出了通過移動通信網絡為低空無人機提供覆和監管的需求:高空飛機航線覆蓋,5G為飛機航線提供高速數據業務。

對於這些應用場景,無論是相關的傳播特性、還是組網規划方案,目前基本是空白,需要開展相關的課題研究。

3.4終端設備帶來的挑戰

隨着移動互聯和物聯網的興起,終端不斷向便攜式、智能化、多元化方向發展,未來聯網終端數量將呈爆發式増長,互聯網時代的用戶長尾化需求、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用戶碎片化需求,將在終端設備形態上得到充分體現。対用戶而言,友好的用戶體驗和應用的多樣化成為服務類終端的核心競爭力。因此,要實現低成本多模終端的研發,對終端設備的芯片和工藝、射頻技術以及器件.電池壽命等技術研發帶來了挑戰。

3.5 5G面臨的安全挑戰

 

5G帶來了三大應用場景:增強型移動寬帶(eMBB)、大規模機器類通信(mMTC)、高可靠低時延通信(uRLLC)

 

三大應用場景面臨的安全挑戰

 

這三大應用場景中,對增強移動寬帶來說,一是它需要更高的安全處理性能,保障用戶獲得良好的體驗速率:二是它需要支持外部網絡二次認證,能更好地與業務結合在一起:三是需要解決目前發現的已知漏洞的問題。對低功耗的大規模機器類通信來說,需要輕量化的安全機制,以適應功耗受限、時延受限的物聯設備的需要;需要通過群組認證機制,解決海量物聯網設備認證時所帶來的信令風暴的問題;需要抗DDOS攻擊機制,應對由於設備安全能力不足被攻擊者利用,而對網絡基礎設施發起攻擊的危險。對於高可靠低時延通信來說,需要提供低時延的安全算法和協議,要簡化和優化原有安全上下文的交換、密鑰管理等流程,支持邊緣計算架構,支持隱私和關鍵數據的保護。

 

新架構的安全挑戰

 

面對5G帶來的三大應用場景,以IT為中心的絡架構,會引入超密集組網、SDN、雲計算、NFV等新技術。

 

新技術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比如:SDNNFV

 

這樣的技術引入,使網絡邊界變得十分模糊,以前依賴物理邊界防護的安全機制難以得到應用。所以,安全機制要適應虛擬化、雲化的需要。5G網絡會變得更加開放,相比現有的相對封閉的移動通信系統來說,會面臨更多的網絡空間安全問題。比如APT攻擊、DDOSWorm惡意軟件攻擊等,而且攻擊會更加猛烈,規模更大,影響也會更大。

 

 

 

四.總結

 

移動通信歷程:語音到數據、低帯寬到高帶寬

 

5G技術指標:中國的5G之花

 

5G的三大應用場景: eMBBuRLLCmMTC

 

5G新技術: Massive MIMOSONSDN

 

5G面臨的頻譜資源、新業務、安全等全新挑戰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