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管理者-時間管理-四象限法則-跳出救火的怪圈


之前在美團的時候,一個管理者,曾經跟我講過,不要做救火隊員,要有自己的時間安排,不然你永遠做不了管理者:

工作中,每個向你提出需求的同事,都會認為自己的事情是最緊急的,但是如果我們跟着同事的節奏走,那么你每天都會忙死,但是卻到了年末你發現自己卻沒什么產出,自己的績效很低。

一直跟着別人的節奏走,成就了別人,卻也燃燒了自己。

所以一個良好的管理者需要學會時間管理:

 遠離“救火”在這個自主承擔責任而又以業績說話的時代,你是否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常常把“時光如流水”,“時間就是金錢”掛在嘴邊,等到真正體會到而又充滿緊迫感時,又不知道如何去管理、利用時間,常常忙忙碌碌卻是碌碌而為的結局,常常玩樂閑逛似乎又並沒有多開心,留下地只是空虛,這是因為我們不懂得合理管理時間!大家都知道,“時間就是效率”、“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世界幾乎全面地在進步,但我們一天還是只有24小時。最成功和最不成功的人一樣,一天都只有24小時,但區別就在於他們如何利用這所擁有的24小時。條件基本相同的兩個人同時面對相同的工作量,有的焦頭爛額,而有的輕松自如,問題出在哪里呢?就是分清工作的輕重緩急!在此向大家介紹時間管理技巧里面的其中一部分——第二象限組織法。一、傳統時間管理法的核心:以“急”為重低效的管理者大抵陷入了傳統時間管理的圈套,天天處理“急事”,天天救火,在焦頭爛額的同時,內心深處還會升騰一種“忙”的“成就感”!從而也就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把本來可以不“急”的事情也逐步轉變為“急”事,加上“成就感”作怪,員工是救火隊員,干部是救火隊長,整個組織就變為救火大隊。大家可以仔細想想,救火隊能夠讓財產升值嗎?所以,忙是瞎忙。二、高效時間管理法的核心:先輕重,后緩急在考慮行事的先后順序時,應先考慮事情的“輕重”,再考慮事情的“緩急”,也就是我們通常采用的“第二象限組織法”。用時間管理的方法來探討“急事”與“要事”的關系

 

這就是著名的時間管理-四象限法則:

四象限法則是時間管理理論的一個重要觀念是應有重點地把主要的精力和時間集中地放在處理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工作上,這樣可以做到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在人們的日常工作中,很多時候往往有機會去很好地計划和完成一件事。但常常卻又沒有及時地去做,隨着時間的推移,造成工作質量的下降。因此,應把主要的精力有重點地放在重要但不緊急這個“象限”的事務上是必要的。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務處理上,需要很好地安排時間。一個好的方法是建立預約。建立了預約,自己的時間才不會被別人所占據,從而有效地開展工作

 

 

 

 

 

 

 

策略

  1. 馬上做:如果你總是有緊急又重要的事情要做,說明你在時間管理上存在問題,設法減少它。
  2. 計划做:盡可能地把時間花在重要但不緊急(第二象限)的事情上,這樣才能減少第一象限的工作量。
  3. 減少做: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情盡量少做。
  4. 授權做:對於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的處理原則是授權,讓別人去做。
【案例】
未雨綢繆,這是我國古代的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說在下雨之前或者是不下雨的時候要先修繕房屋門窗,以防備下雨的時候挨雨淋。
不下雨的時候並不需要急於修繕房屋門窗,修繕房屋門窗是不緊急的事情。不漏雨的屋子對於雨天來說絕對的重要,這件事在不下雨的時候准備,才能夠保證在下雨天也不影響工作的進行。
案例分析:未雨綢繆是對第二象限事件管理的形象描述。生活工作中好多重要的工作,都需要在事件出現之前做好准備,這就是制定計划的原因。
制定計划的目的是把那些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按部就班地高效完成。因此要學會怎么樣制定計划,怎么樣做准備。計划、准備、學習、培訓等事情都是重要的預防或者是重要的儲備工作。
 
第一象限
這個象限包含的是一些緊急而重要的事情,這一類的事情具有時間的緊迫性和影響的重要性,無法回避也不能拖延,必須首先處理優先解決。它表現為重大項目的談判,重要的會議工作等。
第二象限
這二象限不同於第一象限,這一象限的事件不具有時間上的緊迫性,但是,它具有重大的影響,對於個人或者企業的存在和發展以及周圍環境的建立維護,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第三象限
第三象限的事件大多是些瑣碎的雜事,沒有時間的緊迫性,沒有任何的重要性,這種事件與時間的結合純粹是在扼殺時間,是在浪費生命。發呆、上網、閑聊、游逛,這是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人的生活方式。
第四象限
第四象限包含的事件是那些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這些事情很緊急但並不重要,因此這一象限的事件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很多人認識上有誤區,認為緊急的事情都顯得重要,實際上,像無謂的電話、附和別人期望的事、打麻將三缺一等事件都並不重要。這些不重要的事件往往因為它緊急,就會占據人們的很多寶貴時間。
 
 
請看四象限圖:
1、第一象限是重要又急迫的事。舉例,諸如應付難纏的客戶或客戶嚴厲地投訴、危機緊迫的問題事件、上司要求准時完成工作、住院開刀等。很多重要的事都是因為一拖再拖或事前准備不足,而變成迫在眉睫。本質是缺乏有效的工作計划導致本處於“重要但不緊急”第二象限的事情轉變過來的,這也是傳統思維狀態下的管理者的通常狀況,就是“忙”。
2、第二象限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舉例,主要是與生活品質有關,包括長期的規划、問題的發掘與預防、參加培訓、向上級提出問題處理的建議,改善溝通能力,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人脈拓展與管理,收納管理,培訓手下,練習授權,理財投資規划,對身心有益的休閑減壓。是否重要,是依據能不能帶領你更加靠近你的事業與人生目標來決定。荒廢這個領域將使第一象限日益擴大,使我們陷入更大的壓力,在危機中疲於應付。做好事
先的規划、准備與預防措施,很多急事將無從產生。這個領域的事情不會對我們造成催促力量,所以必須主動去做,這是發揮個人領導力的領域。這更是傳統低效管理者與高效卓越管理者的重要區別標志,建議管理者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該象限的工作,以使第一象限的“急”事無限變少,不再瞎“忙”。
 
3、第三象限是緊急但不重要的事。舉例,電話、會議、突來訪客、吸引注意力的活動,不好意思拒絕的要求。許多不重要的事情,因為它的緊急性,容易讓你誤以為很重要,其實與你的目標沒有什么關聯,如果你立即去做,就等於你寶貴的時間被人搶了,你要練習拒絕它們來打斷你正在執行的重要事項。
4、第四象限屬於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舉例,閱讀令人上癮的無聊小說、毫無內容的電視節目、辦公室聊天等。簡而言之就是浪費生命,所以根本不值得花半點時間在這個象限。但我們往往在一、三象限來回奔走,忙得焦頭爛額,不得不到第四象限去療養一番再出發。這部分范圍倒不見得都是休閑活動,因為真正有創造意義的休閑活動是很有價值的。然而像閱讀令人上癮的無聊小說、毫無內容的電視節目、辦公室聊天等。這樣的休息不但不是為了走更長的路,反而是對身心的毀損,剛開始時也許有滋有味,到后來你就會發現其實是很空虛的。安東尼?羅賓斯在《TheTimeOfYourLife》培訓當中的“TimeTargets”,更加貼切地闡述了這個觀點。我依據這些頂尖大師的理論,發現在實際工作與生活當中,這樣一個“高效優先序靶”更能夠表達出優先序與重要性的關系,
通常時間管理,大家都會知道排priority,事情有輕重緩急,就會出現四個象限,X軸跟Y軸分別是,“重要”跟“緊急”程度區分。大家都知道,要優先處理“重要且緊急的事”,但是,再來呢,“重要但是不急”跟“不重要但是很急”這兩者如何取舍,上次看了網路上的一篇投影片,我覺得那樣的說法還蠻能讓我接受的。通常,會覺得事情處理不完,是因為“重要且緊急”的事情太多,需要花很大的時間跟精力去處理這一塊,等“重要且緊急”的事情處理完了,原本“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也演變成“重要且緊急”的程度了。所以,時間永遠不夠。想要有效率的做事,需要讓“重要且緊急”的事情能在掌握之內,不會脫鈎釀成巨禍,收斂穩定。而大部分的時間跟精神,應該拿來處理“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最好在還沒變成“緊急”之前,就把問題解決掉,才會有更多的時間,處理“未來重要且不緊急”的事。拿大部分時間來做“重要而不緊急”的事,那“不重要但緊急”的事情怎么辦,不是應該先處理急的嘛,我之前自己的priority也是這樣思考,我一直以為應該是“重要緊急”?“不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也不急”,那是因為,我們把處理問題的對象,只限定在自己身上。以工作來說,我們通常是團隊工作,這是個很好的思考角度,那個老師提出的角度就是,“不重要但是緊急“的事情,應該”授權“,,授權這兩個字,整個就像在茫茫大海上的燈塔一樣,讓我整個通了。重要的事情,可能得要親力親為,不重要的事情,應該讓其他人「學着」學習處理,權力、問題下放,或是請求別人幫助,解燃眉之急,那問題通常就會解決掉,因為“緊急”會隨着時間流逝而改變程度,“重要”通常是問題的品質,比較不會受到時間的影響。
而處理問題的人,應該不要只有限定在自己身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發揮團隊工作的精神,學習授權與帶領團隊的工作方式,才能有效的提升整個團隊能力跟效率。最后,“不重要且不緊急”的事情該怎么處理,有三種解法,請依序解決,1.不重要且不緊急,那有必要做嗎,要從dorightthing的角度去思考,有沒必要多花時間氣力去作,2.有沒有別人有時間想幫忙作,或想學經驗,有的話就請他們幫忙。3.上述兩種方式都不可行的時候,請用自己“零碎”的時間去處理“不重要且不緊急”的事情。以上,是上次看到針對四個象限,很棒的一個思維角度跟心得。下面是“十個事大道理”不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載后編輯刪除~~~謝謝~~~
 
 
小故事1、《扁鵲的醫術》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鵲答:“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問:“那么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鵲答:“長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本鄉里。而我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放血、在皮膚上敷葯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大道理: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小故事2、危險的森林里一個人在森林中漫游時,突然遇見了一只飢餓的老虎,老虎大吼一聲就撲了上來。他立刻用最快的速度逃開,但是老虎緊追不舍,他一直跑一直跑,最后被老虎逼到了斷崖邊。站在懸崖邊上,他想:“與其被老虎捉到,活活被咬死,還不如跳入懸崖,說不定還有一線生機。”他縱身跳入懸崖,非常幸運地卡在一棵樹上。那是長在斷崖邊的梅樹,樹上結滿了梅子。正在慶幸之時,他聽到斷崖深處傳來巨大的吼聲,往崖底望去,原來有一只凶猛的獅子正抬頭看着他,獅子的聲音使他心顫,但轉念一想:“獅子與老虎是相同的猛獸,被什么吃掉,都是一樣的。”剛一放下心,又聽見了一陣聲音,仔細一看,兩只老鼠正用力地咬着梅樹的樹干。他先是一陣驚慌,立刻又放心了,他想:“被老鼠咬斷樹干跌死,總比被獅子咬死好。”
 
情緒平復下來后,他看到梅子長得正好,就采了一些吃起來。他覺得一輩子從沒吃過那么好吃的梅子,他找到一個三角形的枝丫休息,心想:“既然遲早都要死,不如在死前好好睡上一覺吧!”於是靠在樹上沉沉地睡去了。睡醒之后,他發現黑白老鼠不見了,老虎和獅子也不見了。他順着樹枝,小心翼翼地攀上懸崖,終於脫離了險境。原來就在他睡着的時候,飢餓的老虎按捺不住,終於大吼一聲,跳下了懸崖。黑白老鼠聽到老虎的吼聲,驚慌地逃走了。跳下懸崖的老虎與崖下的獅子展開激烈的打斗,雙雙負傷逃走了。勵志大道理:生命中會有許多險象叢生的時候,困難危險像死亡一樣無法避免。既然無法避免不如放下心來安享現在擁有的一切,無意中就會享受到生
 
命的甜果。 
 
參考: 四象限工作法
 
參考: 四象限法則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