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中年危機"這些曾經看上去比較遙遠的詞匯,最近開始頻繁出現在各種文章和新聞中,個人覺得這主要由兩方面原因造成:
- 近兩年,國內外經濟形勢嚴峻(更有經濟學家預測,經濟寒冬才剛剛開始),很多公司不得不裁員過冬。
-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那幾年(保守時間段:2005年—2015年)進入IT行業的這波人,年齡已經徘徊在35歲左右,而立之年,面對的壓力比較大。
正因為有如此多的焦慮人群基礎,才能讓一批"販賣焦慮"的"萬惡小人"得逞,隨便一篇文章,都能有幾萬甚至更多的閱讀量,但是這就像火上澆油,只能讓焦慮像病毒般瘋狂擴散。"知彼知己,方能百戰百勝",想要戰勝焦慮,必須先了解焦慮。這篇文章,會嘗試帶你認識焦慮、接受焦慮,之后就是戰勝焦慮。
認識焦慮
百度百科上對焦慮的定義是:焦慮是對親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運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其中含有着急、掛念、憂愁、緊張、恐慌、不安等成分 。也就是說我們或多或少,是可以感知到焦慮的存在的,特別是當夜深人靜自己一個人獨處時,焦慮感會更容易被你捕捉到。
奧地利的心理學家弗洛依德在《抑制、症狀與焦慮》這本書中更深層次的介紹了焦慮,佛洛依德將人的大腦分為三個層次, 最深層次是本我也就是你潛意識中的那些欲望和恐懼;最外面一層是“超我”,就是父母和社會教給我們的道德和良心;而“自我”是大部分是有意識的,可以讓我們回歸理性,處理現實問題的。總結來說:本我:欲望和恐懼,自我:現實執行者,超我:道德感 。
對應人的三個層次,也存在三種焦慮:現實焦慮、道德焦慮、神經性焦慮,從網上找了一張圖片:
現實焦慮
現實焦慮來源於自我與現實之間的沖突,上面也提到,自我是有意識的,可以讓我們理性的處理現實中的事情,所以,意識、感覺、記憶、情感這些都是自我的職責范圍。當我們感受到外界可能會出現的一些危險時,自我會發出一個信號,來警戒頭腦,來保護自己,其實,這個信號就是焦慮。比如:你擔心這個項目,不能按期完成影響績效;擔心年齡過了35歲,就不能找到滿意的工作("中年危機");等等,這都屬於現實焦慮。
但是,如果是輕度的(自己還能接受並處理)焦慮,是無害的。從生物進化的角度看,人類養成了對潛在威脅"焦慮"的能力,從而能夠不斷繁衍生息。以上面的例子為例,如果你對項目完不成而焦慮,那么會督促你加班加點完成項目;對年齡過了35歲,找不到滿意工作而焦慮,會督促你去提升自己的技能。
道德焦慮
道德焦慮來源於自我與超我之間的沖突,我們從出生開始,就一直不斷在重構"超我",在家里,父母是孩子的道德仲裁者;在學校,老師是孩子的道德仲裁者。這種道德就被我們內化了,同時對懲罰的恐懼也一同固化到"超我"中。因為害怕這種可能的懲罰,每當我們會產生可能會觸犯道德的想法,自我就會立即給出一個信號,以調動防御和保護,避免我們被懲罰,這個信號,也是焦慮。比如:在新聞里,我們經常看到有些人,因為犯了法(違背了"超我"的道德),雖然沒有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也經常會失眠、煩躁,這就是道德焦慮。
神經性焦慮
神經性焦慮來源於自我和本我之間的沖突,它在某種程度上是建立在現實焦慮的基礎上的,當你覺得自己的某種本能(位於本我中)會帶來危險時,或者因為欲望和恐懼(位於本我中)太過強烈,假如被釋放會使自我無法承受、自我的功能可能會被損傷、自我會崩潰,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自我會發出警告信號,也就是焦慮。
從字面意思上可能不太好理解,我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不知道大家看過港劇《刑事偵緝檔案》,劇中有個案子講的是一個變態醫生,專挑擦同一個香水的女人下手。這個男醫生,因為發現了他的妻子出軌(本我很憤怒和羞恥),但是他的自我又告訴他,"男人不能打罵女人",所以他一直壓抑着這種憤怒。但是當他聞到他妻子所擦的香水味道時,就會引發他的焦慮,這就是神經性焦慮。久而久之,內心壓抑的怒火無處釋放,他就從他的病人中,挑選和他妻子擦一樣香水的女人下手,最終走上了不歸之路。
接受焦慮
看完上面的三種焦慮,你現在可以問問自己:"你感到焦慮嗎?你的焦慮從何而來?焦慮給你帶來了哪些改變?",我以我自己的情況來回答這三個問題(大家一定要認真思考下你的情況):
- 每個月有幾天會感到焦慮。
- 我的焦慮來自:工作、生活、家人、個人。
- 焦慮讓我重新思考自己目前的狀態,以及如何來應對這些挑戰,我找到了自己願意長期投入並堅持下去的事情,這便有了人生的方向,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的就淡忘了所焦慮的那些東西,反倒也沒那么焦慮了。
大家在回答上面的問題時,其實已經有了對焦慮的一些思考,其實大家可以發現,我們大多數人面對的焦慮是現實焦慮也就是說適當的焦慮不僅沒害,反而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思考自己的狀態和行為。那可能有人會有疑問了,生活中為什么還有那么多因為焦慮而生病的人群呢?比如:抑郁症。我覺得焦慮感本身不是致病的根本原因,很多時候往往是為了擺脫這種焦慮感所做的掙扎導致了疾病。
我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里男主角在碰到困難時經常會撫摸着自己的心說"一切安好",這是因為他覺得我們的內心在碰到困難時,你得學會哄它,告訴它一切安好。所以很多時候,當意識到自己有些焦慮時不要驚慌,要明白焦慮(多數是現實焦慮)是很正常的,每個人都可能會面對的。不妨也撫摸自己的內心,告訴它"一切安好",嘗試讓自己能接受焦慮、接受自己的情緒、更應該接受自己!
對抗焦慮
在已經認識了焦慮之后,接下來我們就該來思考自己的行動,如何才能減少焦慮,畢竟焦慮也會浪費我們的時間和心智,我接下來提供幾種思路可以嘗試。
習慣重建
如果現在的生活讓你經常出現焦慮,那么當前的生活節奏、習慣可能並不有利於你保持一個比較好的狀態,這個時候可以嘗試去重建自己的習慣,怎么做呢?可以先找張紙,將自己目前每天主要做的事情列出來,然后找出哪些事情是比較容易引發你焦慮的?引發你焦慮的時候你在思考什么問題?這些先記錄下來。
接下來,你需要針對上面找到的容易觸發焦慮的事情思考,如何避免它們,我個人總結的比較好的方式是規划自己的時間,可以將一天的時間,划分成不同的時間段,然后將自己想做的事情(需要自己去尋找)填充到一天內的不同的時間段,然后堅持執行下去,這樣你慢慢的會重建自己的習慣,重而會減少觸發你的焦慮(習慣會抵消你的焦慮感)。
環境隔離
在我高考復讀的那一年,班主任老師講過的一句話,對我印象很深,他總是跟我們說:"要用學習的氛圍將自己團團圍住,這樣你會少很多雜念"。我們當時就是努力的學習,也沒覺得怎么着,后來時間越久,越覺得這句話有深意。我們努力的想要做成某件事情,然后就嘗試各種辦法去實現它,無形中我們已經在自己周圍形成了一道神奇的包圍圈,讓我們能不受外界事情的干擾。
面對焦慮也是一樣,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管是升職加薪,還是財富自由。那不妨就用這些我們必須做的事情,將我們包圍起來,這樣我們就能與外界那些不良的環境隔離開來。比如:"販賣焦慮的內容"、"街頭那些可看的熱鬧"等等,統統和我們無關,它們只會浪費我們的時間。
願景激勵
願景(夢想)是上帝對人類最大的饋贈,因為我們可以用它們來激勵我們的行動。也許你當前面對的焦慮,會讓你感到很難受;更甚至焦慮會讓你看不清未來的路,但是有什么關系呢!我們心里可以多想想我們將來要做成的成就,想想我們的願景,告訴自己,只要能依照自己的計划,自己一定可以成功。
願景可以轉移你對焦慮的關注,重而讓你淡忘焦慮。
總結
讀完這篇文章,你應該已經發現,焦慮並不可怕,反而適當的焦慮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調整自己的狀態。所以面對"裁員"、"中年危機",不必驚慌,只需要找准方向(如果不知道方向是什么?就先找一件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先做起來。),不斷的提升自己,雖然短期效果不會特別明顯,但是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已經抱着一顆蒼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