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常識》讀書筆記


  目前工作4年多的時間,主要還是屬於執行階段,感覺很有必要提升一下自己的管理意識。讀的第一本管理類是書是陳春花老師的《管理的常識》,因為以前沒有看過任何管理類相關的書籍 ,特意看了很多推薦,后面才選擇了這本書。這本書中講到了很多東西,管理、組織、組織結構、領導、激勵、決策、計划和控制。確實給我增加了很多管理上的基本概念和常識。心得體會如下:

 

  1.如何正確地理解管理 ?陳春花老師的定義是“管理是通過人員及其他機構內的資源而達到共同目標的過程”。透過這個定義,容易得出管理其實是一個過程,管理實質上是人、物、事的辯證關系。管理就是讓下屬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管理不談對錯,只是面對事實,解決問題。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標准是:能否讓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合二為一“,可我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個人目標並不太容易與組織目標達成一致,如果可以達成一致,個人和組織都會是受益者。

  

  2.什么是組織?組織因目標而存在(所以公司不是一個家,組織必須保證一件事由同一組人來承擔,組織中人人公平而非平等,分工是個人與組織連接的根本辦法),組織管理為了提升效率;組織內的關系是奉獻關系;組織處在不確定的商業環境;那什么是組織結構呢?組織結構是讓權力和責任的關系匹配,是一種自我約定的關系,設計原則應遵循古典設計原則(指揮統一、控制幅度,分工明確權責對等)

 

  3.什么是領導?領導是一種管理職能而非領導者,作為管理職能,領導借助於影響力發揮作用而非職位,甚至可以說任何人都可以發揮領導職能,只要他有影響力。那么影響力從何而來?一部分是職務權力一部分是個人魅力。管理者和領導者有何差異呢?管理者偏解決問題、保持穩定、按章辦事,領導者偏訂立方向、構建團隊、促進變革;領導技能有三塊,人際技能、概念技能、技術技能;不同於一般的向下管理,向上負責。

 

  4.什么是激勵?激勵就是讓人們願意做出選擇並為之付出。馬斯洛的《人的潛能與價值》提出人的五種需求: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實現,並且由低到高遞進,最低層次的沒被滿足的需求最有影響力,已經滿足的需求,不再有激勵效果。人不流動也許是安於現狀不求發展,根據奧得佛的理論,人的需求各個層次是並存的,而不是完全由最底層逐步往高層走,當人的高層需求得不到滿足時,遇到挫折時,會選擇低層需求。不流動也許就僅僅是為了滿足生理和安全需求,這個對個人和企業都非常有害。。人員的需求很難滿足,所以要引導(麥克利蘭“三種需要理論”,成就需要、權力需要、親和需要),公平理論(又稱社會比較理論)告訴我們不公平是絕對,公平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本身就是一種激勵;期望理論實踐可以讓人們變成他所期望的樣子,金錢是最重要的激勵措施,沒有之一。成本最低的且有效的四種激勵方式推薦(鼓掌、贊美、鮮花、隆重儀式),同時,授權與信任就是最大的激勵。

 

  5.決策如何有效?應該集體決策,個人負責。而非個人決策,集體負責。決策的目的是為了執行,(決策流程:識別問題、確定標准、分配權重、擬定方案、分析方案、選擇方案、執行方案、評價方案)。如何做集體決策?(需要相對少的人並能互相信任、互補的技能、共同責任感基礎上的具體目標和共同的工作方法)。為什么個人負責?(個人負責是對自己和他人做出的嚴肅承諾,是從兩個方面支持集體的保證:責任與信任,集體成員之間互相承擔責任可以用來檢驗集體目的和方法的質量,唯有傳遞責任,才能實現管理落地)。個人決策的局限(首因效應、暈輪效應、新近效應、角色固着)。快速有效的五種決策方法(獨斷式、咨詢式、群體多數人決策、共識決策、授權)

 

  6.計划是什么?計划是為了實現目標而尋找資源的系列行動,是一些列管理的基礎。企業永遠面臨的三大矛盾,長期與短期、變化與穩定、效益與效率等需要計划管理來解決,計划管理方法簡化就是就是5W1H。計划起點是目標,目標是不合理的,一定要在意行動,不能簡單分解目標。計划管理通過建立目標的方法,讓三對矛盾統一起來,高層應該對企業成長和長期發展負責;中層對企業穩定和效率、人員穩定作貢獻,基層對企業成本、質量等短期效益做出貢獻,所以不建議末位淘汰在基層上使用,運用在中高層上效果會更好。如何保障計划有效?核心是預算,確定可運用的資源有多少。其次是激勵政策。再次是獲得上司及相關部門支持。計划管理在方式上就是目標管理,目標就是成就的標准、成功的尺度、行為的誘因。管理的成效取決於目標的設置和目標協調,那么目標如何管理?需要自上而下層層展開,自下而上層層保證。

 

  7.什么是控制?控制是保障達成績效的核心職能。這是一個預防風險,糾正偏差,確保目標與計划實現的職能。要求每一個管理行為要不斷與目標、計划核對與衡量,如果發現偏差就及時糾正。因此,控制過程也分四步:第一建立工作目標與考核標准(立標)第二測量實際績效(監察)第三將實際績效與目標及標准比對(核對)第四采取必要的行動修正。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