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來介紹一下5G:5G網絡是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其峰值理論傳輸速度可達每8秒1GB,比4G網絡的傳輸速度快數百倍。舉例來說,一部1G的電影可在8秒之內下載完成。
5G的技術原理是:三星電子通過研究和試驗表明,在28GHz的超高頻段,以每秒1Gb以上的速度,成功實現了傳送距離在2Km范圍內的數據傳輸。此前,世界上沒有一個企業或機構開發出在6GHz以上的超高頻段實現每秒Gb級以上的數據傳輸技術,這是因為難以解決超高頻波長段帶來的數據損失大、傳送距離短等難題。三星電子利用64個天線單元的自適應陣列傳輸技術,使電波的遠距離輸送成為可能,並能實時追蹤使用者終端的位置,實現數據的上下載交換。超高頻段數據傳輸技術的成功,不僅保證了更高的數據傳輸速度,也有效解決了移動通信波段資源幾近枯竭的問題。
在5G電信網絡的架構設計中,目前有一種新的構建思想,就是使得龐大的接入網更加集中化,更加協作化(這里和集中化不矛盾,集中化指相對分布各處的射頻單元的管理更加集中,而協作化指基帶處理設備的交互更加密切,更多能夠承載核心網的既有功能,使得更貼近射頻前端,信令迂回的路由更短,相對更加扁平),更加“雲”化,甚至更加“綠”化(綠化指的是功耗的降低,更加節能),這樣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相對於控制面信令的處理而言使得信令交互時延降低,更加契合未來移動通信系統對於低交互時延的需求。同時,相對業務層面而言,對於負荷的分擔,資源最大化利用都是比較理想的網絡結構設計,這對於現實中的潮汐話務效應也能找到比較合理的解決方案,同時對於運營商一直頭疼的廠家license受限問題也能一定程度上緩解。站在網絡安全備份的角度,單基帶節點斷了以后,還可以通過雲化的基帶進行備份。不過,對於將基帶設備集中式的布放到一個物理機房中也存在運維中的安全風險(盡管這樣可以節省基站機房,但是后續可能會增加傳輸機房),比如機房斷電,以前只影響一個基站的覆蓋,而現在有可能影響一大片的基站覆蓋,影響更大。
那么5G和AI又有什么聯系呢?
在地球的每個角落,有關於AI的革命正在展開蝴蝶效應,即便是小小的改變,也會在我們身邊形成巨大的風暴。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一場有關於人類未來的技術革新,而借助於5G的發展,AI也將翻天覆地。
2017年同樣是5G發展至關重要的一年,3GPP在這一年正式進入了5G標准化研究階段,從2月的巴塞羅那MWC開始,幾乎在任何科技展上,5G都是絕對的熱點話題。
事實上,中國關於5G網絡的實驗已經鋪開,高通聯合中興、中國移動已經完成全球首個5G新空口規范的互操作性測試。新技術在試驗中實現了每秒數千兆速率傳輸以及更低的延遲。IMT2020(5G)推進組已經正式發布了5G技術研發試驗第三階段第一批規范,而包括高通在內的多家公司也基於R15規范的新空口部署做出貢獻,其中高通的毫米波技術以及驍龍X50 5G調制解調器系列產品也是重要的技術推動者。
這是一個讓人振奮的移動互聯未來。5G網絡的高速低延時特性意味着運算力不必隨身攜帶。迷你設備的背后,可以是通過5G網絡連接的服務器群組。是的,不久的將來,我們的手機、筆記本、智能腕表都有機會成為一台超級電腦。5G網絡可以實現很多曾經不敢想象的場景,比如通過手機游玩PC上的頂級3A大作。所有復雜圖形運算可能會在幾千公里之外完成,畫面會通過5G高速低延時網絡實時傳遞給手機,手機再通過5G網絡給予高響應的反饋,讓手機也能擁有頂級游戲PC的畫質和體驗。
人工智能和5G,它們不是一個空談的話題,兩者都在慢慢成為現實。在高通最新推出的驍龍845移動平台中,就已經有了諸多有關AI運算的特性。高通相信,人工智能將不會只處於雲端,AI計算正在從雲端走向終端,在AI計算時,手機芯片本身是否具備神經計算能力將會尤為重要。事實上,本地的人工智能運算也將更有利於隱私數據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