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FET簡介以及PMOS和NMOS的差異


  最近在工作中,一直在調試關於MOSFET的電路。在設計過程中發現了PMOS和NMOS的差異,在此記錄。

 

一、 MOSFET簡介

 

  MOSFET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的中文應稱為"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管"。從名字中就可看出這是一種場效應管,場效應管為我們帶來了邏輯電路,從而有了計算機的物理實現。所有的場效應管的原則都是通過輸入控制輸出,具體來講就是通過控制元件某部分的電壓,來改變元件的導電性,從而改變流過元件中的電流。我在學習場效應管的時候看過一本國外教材,教材中用了一個水龍頭的圖片就讓我茅塞頓開。我們可以這樣想,被控制的元件就是水龍頭,我們的控制信號就是打開水龍頭的幅度,如果我們的信號足夠強,水龍頭就可以打開,水就會從水龍頭中流出,這里的水就是元件中流出的電流。如果水龍頭打開的幅度越大,那么水流量也必然變大,對應場效應管中加大控制信號,輸出電流增大。當然,我們從生活中也知道水龍頭打開的幅度是有極限的,因此水流量也有一個峰值,如果你仍然增大外力旋轉閥門,最終只會造成不可逆的改變,閥門壞掉,控制失靈,水龍頭只不過是水流的出口罷了。這對於場效應管同樣適用,它有着自己的飽和區,如果控制電壓足夠大后,不管你如何增大電壓,流出的電流都一定,但是如果電壓過大,你也將會毀掉這個元件,失去控制。所以我習慣將場效應管稱為"電水龍頭"。

 

  下面我們具體看看MOSFET的構造。首先,絕緣層(通常是二氧化硅)被覆蓋在半導體(硅襯底)上,之后再在絕緣層上安置金屬或多晶硅的門電極。因為二氧化硅是一種介電材料,這種構造非常像一個平行板電容器,只不過將一側的金屬板換成了半導體的硅襯底。以上描述的構造是MOS的部分,即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etal-oxide-semiconductor)結構。對於半導體,我們知道它可按照摻雜類型分成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前者導電載體為空穴,后者為電子。下面我們以P型半導體為例講解。

 

  Ref: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SFET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MOS部分就是P襯底部分和gate(門極)間的部分。注意到Source(源極)和drain(漏極)部分摻雜和襯底相反。從半導體物理中我們知道,這會形成耗盡層(depeletion region),即這部分區域中無導電載荷存在。在初始情況下(Gate和source間無電壓),耗盡層橫亘與source和drain之間,相當於水龍頭的閥門關上了,drain和source中的載流子無法傳導,即在drain和source間無電流輸出。如果我們增加gate和source間的電壓$V_{GS}$,直到出現了右上圖中的反轉層(Inversion layer),此時drain和source連通,相當於水龍頭的閥門打開了,drain和source間也將有電流$I_{DS}$流動。改變$V_{GS}$,反轉層的厚度也將改變,從而改變drain和source間的電阻,達到了通過$V_{GS}$控制$I_{DS}$的效果。然而我們注意到這種情況是有條件的,僅限於$V_{DS}$不太大的情況下,如果$V_{DS}$過大,靠近drain的一側便不可能形成反轉層,就像右下圖描繪的那樣。你可能會認為這種情形無法導通電流了,但是drain和反轉層之間的高電壓會使電流繼續導通,只不過在這個情形下,電流基本不受$V_{GS}$控制,類似於水龍頭完全打開,電流飽和,故稱為飽和區。總體上的導通情形可參考下圖。

 

 

  ref: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SFET

 

  對於NMOS:

  在線性區($V_{GS}>V_T$,$V_{DS}\leq V_{GS}-V_T$),漏極電流$I_D=\mu_nC_{ox}\frac{W}{L}[(V_{GS}-V_T)V_{DS}-\frac12 V_{DS}^2]$. 這里$I_D$和控制電壓$V_{GS}$線性相關,故名線性區。表達式中$\mu_n$是NMOS載荷電子的遷移率,$C_{ox}$是氧化物的電容,$W$是gate極板的寬度,$L$是gate極板的長度,這里長度也是源極和漏極的間距,寬度是在另一維度的度量。

  在飽和區 ($V_{GS}>V_T$,$V_{DS}\geq V_{GS}-V_T$),$I_D=\frac12\mu_nC_{ox}\frac{W}{L}(V_{GS}-V_T)^2$.

 

  對於PMOS:

  閾值電壓為負,導通時$V_{GS}<0$。

  類似地,在線性區($V_{SG}>|V_T|$,$V_{SD}<V_{SG}-|V_T|$),漏極電流$I_D=\mu_p C_{ox}\frac{W}{L}[(V_{SG}-|V_T|)V_{SD}-\frac12 V_{SD}^2]$. 這里$\mu_p$是PMOS的載荷空穴的遷移率。

  在飽和區($V_{SG}>|V_T|$,$V_{SD}>V_{SG}-|V_T|$),$I_D=\frac12\mu_p C_{ox}\frac{W}{L}(V_{SG}-|V_T|)^2$.

 

  上面的公式對應MOSFET的理想模型。針對實際模型,我們做出如下修正(以NMOS為例)。

  (1)  在$V_{GS}<V_T$時,因為氧化物中電流泄露,漏極電流$I_D$並不為0。這種泄露效應在越薄的氧化層中越明顯。

  (2)在飽和區,從上面的分析我們也看到了,當$V_{DS}$增加時,反轉層的長度減少了,即$L$減少了,因此漏極電流應相應增大。我們引入參數$\lambda$,修正這一效應,此時漏極電流可表示為

    $I_D=\frac12\mu C_{ox}\frac{W}{L}(1+\lambda V_{DS})(V_{GS}-V_T)^2$.

  (3)Body effect: P型半導體處徹底的電極又稱為Body. 其上施加的電壓會影響閾值電壓$V_T$. 具體來講,$V_T$實際上和$V_{SB}$相關,即Source和Body的電勢差。

  (4)溫度效應: MOSFET很多參數都與溫度相關。

 

二、 PMOS和NMOS的差異

 

  一直以來我都忽視了PMOS和NMOS的差異,只在概念上明白PMOS的載荷是空穴,NMOS的載荷是電子。因此在設計電路時往往將一些元件的參數同時應用於兩者,但最近在一個電路測試的過程中我發現我的電路只適用於PMOS不適用於NMOS。這讓我有些不解,請教了一個大師,大師僅讓我將gate處的電阻提高3倍,以此提高增益(gain)。我不理解它都沒怎么看電路怎么就能得出3倍這個結論,於是再次請教。原來答案是空穴的速度是電子速度的三分之一,也就是遷移率的比例。按他的建議改進了電路,果然有效,對他真是十分佩服,也深感要理解透徹才能達到這個地步!我現在的程度只能對MOSFET介紹這么多,將來有時間希望從費米面和能帶理論入手好好分析一下電子元件,從而加深認識與理解。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