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學習冒泡排序的時候老師是這樣介紹的。
冒泡排序:遍歷要排序的元素列,依次比較兩個相鄰的元素,如果他們順序錯誤,則交換。
算法原理(升序排列):比較第一個和第二個元素,如果第一個比第二個大則交換他們。
對每一個元素都做同樣的操作,從第一對到最后一對。這樣就可以把最大的元素放到了最后。
再重復以上的操作,除了最后一個,這樣就找到了剩余的最大元素,放到倒數第二位。
繼續循環,直到沒有元素需要比較。
下面是代碼的實現:
template<typename T> void bubble_sort(T arr[],int len) { int i,j; T tmp; for(i=0;i<len-1;i++) //需要循環的次數 2 4 6 3 7 n個元素循環n-1次 for(j=0;j<len-i-1;j++) //每次比較剩余的元素即可 所以 j<len-1-i; if(arr[j]>arr[j+1]) { tmp = arr[j]; arr[j] = arr[j+1]; arr[j+1] = tmp; } }
這里需要說一下 template<typename T> 這是個模板,因為我們不確定在實際中要比較的數據類型,所以我們用這種方式。C++中的只是。
我們設想一下 如果我們要比較的元素本來就是有序的,上述的寫法是不是i的循環是不是浪費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上面的寫法for循環會執行9次
所有我們需要來改進一下 設置一個標示符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void bubble_sort(T arr[],int len) { int i,j; T tmp; int flag = 1; for(i=0;i<len-1&&flag;i++) 如果序列有序則不進入循環 for(j=0,flag=0;j<len-i-1;j++) if(arr[j]>arr[j+1]) { tmp = arr[j]; arr[j] = arr[j+1]; arr[j+1] = tmp; flag = 1; } }
最后我們用主函數來測試我們的算法
int main() { int arr[] = {61,17,29,22,34,60,72,21,50,1,62}; int len = (int) sizeof(arr) / sizeof(*arr); bubble_sort(arr,len); int i; for(i=0;i<len;i++) cout << arr[i] << ' '; cout << endl; float arrf[] = {17.5,19.1,0.6,1.9,10.5,12.4,3.8,19.7,1.5,25.4,28.6,4.4,23.8}; len = (int)sizeof(arrf) / sizeof(*arrf); bubble_sort(arrf,len); for(i=0;i<len;i++) cout << arrf[i] << ' '; cout << endl;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