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情回顧
上一篇文章我們用水龍頭和水池的例子介紹了快門、光圈和感光度的基本信息,簡單得出的結論是當一張照片曝光不足(欠曝)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降低快門速度或者加大光圈或者調高感光度ISO值來使照片達到正常曝光;當一張照片過度曝光(過曝)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提高快門速度或者縮小光圈或者調低感光度ISO值來使照片達到正常曝光。詳情點擊下方藍色字體查看:
這篇文章會進一步講解一下快門、光圈和感光度的應用,並且會在后半部分po出拍攝的照片,簡要介紹一下參數組合和拍攝思路,供大家參考,希望可以激發大家的拍攝靈感,創作出更多照片!OK,開始!
二、快門、光圈和感光度的應用
從上篇文章我們可以知道,調整照片曝光可以通過調整快門、光圈和ISO值來實現,現在我們就講一下,什么時候該調整快門、什么時候該調整光圈、什么時候該調整感光度。
當需要調整這三個要素來調整照片曝光的時候,一般的考慮順序是光圈>快門>感光度。
1、最不推薦調整--提高感光度
我們知道,感光度越高,進光量越大,照片會越亮,通過調整感光度來使照片獲得正常曝光的優點有:
第一、可以保證快門速度足以讓我們手持相機而不發生抖動;
第二、可以給調整光圈大小留下空間。
當現場光線不變,尤其是在夜間沒有三腳架輔助的情況下,調高感光度可以讓我們獲得更快的快門速度,減少照片拍糊的風險。但高感光度的缺點也很明顯而且很致命。
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
我們上文講到,感光度越高,畫面的噪點會越多,畫質越差,畫面會顯得很臟,這是個致命的缺點,所以一般我們都盡量保持低感光度,使畫面更加純凈,也保留給照片進行后期的空間。
在白天光線充足的情況下,一般使用100左右的ISO值,在晚上或者室內等光線不足的情況下,視相機的檔位而定,檔位越高,則可以接受更高的ISO值(但一般不超過6400)。所以,除非是在手持相機的情況下降低一定的快門速度(手持相機如果快門速度太慢,會導致照片模糊不清)也無法讓照片正常曝光,或者拍攝特殊的題材(如星空,一般最高不超6400),我才會考慮稍微提高ISO值來獲取適合手持相機的快門速度(安全快門,下文解釋),否則都是盡可能用低感光度來拍攝。綜上,不優先考慮提高感光度來讓照片獲得更多的曝光量。
2、第二推薦考慮--調整快門速度
從上一篇文章可以知道,快門速度快可以達到1/8000s,慢可以去到30s以上,光線非常充足的時候,我們即使使用高速快門,也能讓照片達到正常曝光,當光線不充足的時候,我們就必須降低快門速度來讓更多的光線進入相機,讓照片達到正常曝光。但是我們也知道,當我們手拿着相機的時候,手是會發生抖動的,人手抖動可能讓照片變得模糊,尤其是在較慢快門的情況下。
這里科普一個概念--安全快門,當我們按下快門時,相機“喀嚓”的瞬間,相機就執行曝光過程,這個時間如果長於某個快門速度 ,便很容易因為手的晃動,而讓畫面變的很模糊,安全快門就是不讓照片因手抖動而出現模糊的一個快門速度,它並沒有絕對值,而是要根據鏡頭的焦距、器材、拍攝者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不計算鏡頭防抖功能的情況下,一般的安全快門=1/鏡頭焦距,即用200mm的鏡頭手持的快門最好不低於1/200s,當然如果拍攝者有經驗能穩穩拿住,可以稍微降低要求)
所以,當我們在現場光線不足的情況下使用降低快門速度的方式來使照片正常曝光的時候,要考慮到降低后的快門速度我們手持能否保證照片不會因為手抖而產生模糊,否則,拍出來的照片就算曝光正常,模糊掉了,也就廢了。當然如果光線充足,或者能用上三腳架,或者能用上閃光燈就另說了,同時,什么樣的場景使用多少速度的快門,需要豐富的拍攝經驗,對於初學者而言,掌握起來有些難度,需多加練習。綜上,調整快門速度屬於第二個考慮選項。
3、優先推薦考慮--調整光圈大小
我們知道,光圈越大,進光量越多,光圈越小,進光量越少。通過調整光圈來使照片獲得正常曝光的優點有:
第一、操作簡單,調整光圈對畫質影響較小;
第二、感光度不變的情況下,光圈大一檔,快門速度就可以提快一檔,可以盡量保證在安全快門下,獲得更多的進光量;
第三、大光圈下,拍攝近物或者人像可以獲得迷人的焦外(淺景深)。
當然也有缺點:
第一、有些鏡頭開到最大光圈附近,拍攝的照片放大看會出現散光或者紫邊現象;
第二、光圈大小影響着畫面的景深(景深就是畫面清晰的部分)情況,有些場景不適合使用大光圈。
所以,綜合考慮下,比較推薦先考慮調整光圈。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一切還是要因地制宜,而且需要多次嘗試。
對於這三個要素的使用,為了使畫面畫質更好,一般我個人使用的光圈在F4-F12之間,感光度ISO值大多數情況都是100,一般不會高於1000,快門速度就根據要拍的題材來定啦!
三要素的調整使用都有利有弊,並不是說一定不能用高感光、一定要用什么快門的。這里只是說一下調整各個要素會帶來的影響,至於怎么用,還是要看拍攝的題材與拍攝的環境,需要不斷的調整三要素的組合,獲得自己滿意的曝光,總之就是要多拍多用多總結。
三、樣片及拍攝介紹
上面碼了那么多文字,下面就po一些不同組合搭配所拍出來的照片(部分照片是為了介紹在某種參數下拍出來的效果,請忽略其缺陷):
1/1000s、F5、ISO100、52mm
從這張照片我們可以知道,當划艇從滑道上方沖下來時,速度一定非常快,而且會濺起很多的水花,如果我們想拍下這樣的畫面,就必須用的高速快門。這張照片我們找好機位,調整好構圖之后,就進行參數的設置,首先我們設置ISO100,F5的光圈也足夠讓主體及水花比較清晰,由於當時光線充足,所以相機測算出來的快門速度達到1/1000s,1/1000s的快門速度足以記錄下畫面中沖下來的划艇,並且可以凝固濺起來的水花。
拍攝tips:大家如果要拍攝這種水花飛濺的效果,可以考慮使用高速快門來實現,記得不要離水源太近,以免弄濕了相機。
這兩張照片放在一起更能體現我們這篇文章所講的曝光組合,所以這里稍微詳細的講解一下。首先,兩張照片的快門分別是1/125s和1/15s,所以可以看出來,第二張的快門比較慢,體現出來的流水會比較柔滑;其次,我們看看兩張照片的光圈分別是F5和F14,為什么差這么多呢?原因是當時現場的光線很充足,但是我想拍攝比較慢的快門,讓流水顯得很柔滑,這就要求我的快門要慢一些,如果我只調整快門速度,由1/125s降到1/15,那照片的進光量將增加5倍,畫面肯定就過曝了(快門速度越慢,進光量越多)。所以,我將光圈從F5縮小F14,光圈越小,進光量越少,最后兩者一抵銷,我就達到了我的目的。另外,當時我沒有用三腳架,1/15s的快門很容易會手抖,所以我就找了根柱子,將相機側靠在柱子上,盡可能的穩定相機。
拍攝tips:如果想拍攝瀑布沖下來的瞬間,可以使用高速快門,凝固水花;如果想拍攝出濕滑的效果,則可以使用慢速快門,並且用上三腳架。
20s、F18、ISO100、15mm
這張照片就是夜間慢速快門,可以記錄下行駛的汽車所帶來的光線。這張照片使用的模式是光圈優先(Av模式),即我們手動調整光圈,相機會根據現場的光線自動測算出快門速度。因為當時有三腳架,所以不需要擔心快門速度的問題,所以ISO保持在最低100,同時為了讓路燈產生星芒的效果,光圈調整到F18,相機自動測算出的快門速度為20s,接着,等待車輛,按下快門即可。
拍攝tips:想要拍攝漂亮的車尾燈的時候,就帶上三腳架,找一個制高點、或者像這張照片一樣的低機位,將ISO調整到最低,光圈保持在11以上(根據你需要的時間來定),快門速度最好保證大部分車能完整從畫面經過(公車經過的話,光線會更好看喲)。另外,星芒的拍攝呢,需要光源看起來盡量是一個點光源(而不是一片光源),拍攝時要縮小光圈,才有可能拍攝出星芒效果(也可以加個星芒鏡,但是會影響畫質,而且不自然,不建議使用)。
60s、F11、ISO100、11mm
這張照片就是白天的慢速快門,可以看到60s的快門速度讓水面變得非常平靜,同時天空的雲彩也能看到流動的軌跡,但是白天的光線那么充足,就算光圈調整到最小,也無法實現長達60s的快門速度,那是如何實現的呢?原因就在於使用了減光鏡(裝在鏡頭前面,減少光線進入的濾鏡)。因為當時手頭上只有減10檔光的濾鏡,拍攝這個場景又需要小光圈,30s的快門速度拍出來是一片黑乎乎的,所以就使用了M檔(全手動檔,即相機的光圈、快門等等都是自己來調整),將ISO保持在最低值,光圈調整到F11(畫質會好一些),接着就是拿出計時器,多試幾次,看看合適曝光的時間是多少秒,最終拍了60s的這張照片。
拍攝tips:想拍攝雲彩的流動、想把湖面、河面變成如鏡子般平靜,就帶上三腳架、帶上減光鏡,調低ISO,縮小光圈,用慢速快門拍攝吧!
以上這幾張是不同檔位的快門速度所能帶來的效果,下面的主要是光圈的大小的效果。
1/250s、F2.8、ISO320、145mm
這張照片是在陰天拍攝的,使用了2.8的大光圈,加上145mm的長焦距,使照片的背景非常的虛化,起到簡潔畫面的效果(這就是上面講的光圈越大、焦距越長,景深越深,背景越虛化)。那這里為什么使用的是ISO320,而不是100呢?原因就在145mm的焦距上,因為當時是手持這個鏡頭,比較重,而且站立的地方是傾斜的,所以為了獲取安全快門,所以我調高了一些ISO,使快門達到1/250s,這樣拍攝就保證了不會因為手抖而產生模糊,也因為是白天,320的ISO不會讓照片的畫質有明顯的損失。
拍攝tips:想給主體拍攝特寫,想讓畫面的背景非常簡潔,突出主體,可以考慮使用大光圈+長焦距,再尋找一個合適的機位(背景不要太雜亂),調整合適的快門,就可以啦。
1/40s、F2.8、ISO100、50mm
其實這張不是一張合格的照片,因為畫面中花的后面有根難看的鐵柱影響整體視覺,但是為了解釋這個就拿出來用了,請見諒。從畫面中可以看出,我們這張照片拍於黃昏時刻,天還沒全暗,同時燈光已經亮起來了,當時使用的鏡頭是50mm的定焦鏡頭,很輕巧,為了使背景的燈光虛化成迷人的光斑,我使用了2.8的大光圈,在光圈優先的模式下,相機自動測算出快門速度為1/40s,還好,因為鏡頭很輕巧,又處於平地,所以稍微穩一點,這個快門速度還是安全的,所以我就沒有提高ISO去換取更高的快門。
拍攝tips:想在夜間拍攝出迷人又夢幻的光斑,就帶上大光圈、三腳架出發吧,當然在拍攝時,要尋找合適的機位,不要犯了這張照片的失誤。另外,一般來說,日落前后一小時光線會非常漂亮,要抓住機會。
1/10s、F5.6、ISO125、105mm
這張照片用的是相機的標配鏡頭,當用105mm端拍攝時,光圈最大只能去到F5.6。從照片來看,當時是在夜間,現場光線相對不是很足,所以在調整到最大光圈的情況下,快門速度也只能達到1/10s,這個快門速度對於105mm來講,單靠手持基本無法保證不糊掉,所以這種情況下,可以選擇提高感光度,或者選擇使用三腳架等讓相機穩定的東西,從上文我們知道,提高感光度帶來的后果是會讓照片充滿噪點,當時去拍攝的時候,有攜帶三腳架了,所以自然是選擇用上了三腳架,來保證畫質。另外,大家可以相比一下上一張照片,我們可以看出畫面中背景光斑的大小是不一樣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是光圈的大小問題,光圈越大,景深越淺,虛化越大,光斑越大;第二是背景與被攝主體的距離,距離越遠,景深越淺,虛化越大,光斑越大。綜上,上一張照片使用的是2.8的大光圈,背景又是在江的另一邊,距離比較遠,所以出來的效果自然會虛化很多,光斑更大,顯得更加夢幻,所以以后大家在拍攝時,想要獲得更夢幻、更虛化的效果,就可以考慮使用大光圈、再利用距離來實現。
由於目前電腦庫存的相片有限,就沒能有更多的題材照片來介紹,以后會盡量多用些照片來進行講解的,關於曝光三要素—快門速度、光圈和感光度的基本介紹就到這里了。還是要多拍,通過實際的拍攝,不斷嘗試不同的照片,查看所使用的曝光組合,對於一開始,建議使用相機的“光圈優先”模式,即我們手動調整光圈,相機自動幫我們計算出快門速度,在不斷的實踐中,徹底掌握快門、光圈和感光度的相互關系,在之后的拍攝中,至少看到一張曝光不正常的照片,可以知道如何去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