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的:填寫嚴重度S(+分類)、頻度O、探測度D,判定風險優先系數RPN。
1.前言
實施階段中, 要求、潛在失效模式、潛在失效后果、潛在失效原因和現有設計控制措施等 5 個為基礎項, 它們的分析是決定 DFMEA實施成功與否的關鍵;
S,O,D,RPN和建議的糾正措施為衍生項;
基礎項確定之后, 衍生項可以隨之確定。
2.定義
2.1 嚴重度(S)
嚴重度是指對一個特定失效模式的最嚴重的影響后果的評價等級。嚴重度是在單個FMEA范圍內的一個相對級別。
推薦的評估標准
小組應當同意一個評估標准和評級系統,即使為單個過程分析而更改,也應始終一致地應用此標准。 (標准指南可參見下面的Cr1)
不建議更改嚴重度為9和10的評級標准。嚴重度等級評為1的失效模式不應當再進一步分析。
//但嚴重度真的的1時,設計者需要考慮這個零件是否可以省略。這也是優化設計的方向。
2.2 分類(e)
這一欄可以用來標出高優先級別的失效模式及其相關原因。
作為分析的結果,小組可以利用此信息來識別特殊特性。
特殊產品或過程特殊特性符號及其使用可依據顧客的特殊要求予以確定。
一個在設計記錄中指定的特殊特性,但沒有在DFMEA里識別出與這個特性相關的設計失效模式,則被認為是一種設計過程中的不足。
//分類一欄與工程圖中質量特性重要度分級標注息息相關,詳見
基礎篇:4)工程圖出圖一章末尾。
2.3 頻度(O)
發生頻度是指一個特定原因/機制的發生的可能性。此原因會在設計壽命內導致失效模式發生。
發生可能性的等級評估代表的是相對意義,而不是絕對的值(參見表Cr2) 。
應當有一個一致的發生頻度的評級系統以確保連續性。發生頻度是一個FMEA范圍內的相對評級,不是絕對反映實際的發生可能性。
推薦的評估標准
小組應當就一個評估准則和評級系統達成共識, 盡管對個別產品分析可作調整。 應使用表Cr2里的1-10級來指導估計發生頻度。
在確定此估計時,可以考慮下面問題:
� 相似零部件、子系統或系統的服務歷史和現場經驗如何?
� 此項目是否是沿用或類似於先前版本項目?
� 項目與先前版本項目的變更之處有多大?
� 項目是否完全不同於先前版本項目?
� 項目是否是全新的?
� 應用變化或者環境變化如何?
� 是否有用工程分析(例如:可靠性)來估計此應用的預期可比較的發生率?
� 是否有預防控制?
2.4 探測度(D)
探測度是指現行設計控制發現欄里,所列出的最佳的探測控制相關的等級。當識別到不止一個的控制的時候,建議將每個控制的探測等級包括在控制描述內,並且在探測度欄里記錄等級最低的評分。
現行設計控制探測度的建議方法是,首先假定失效已經發生,然后評估現有設計控制探測此失效模式的能力。
不要因為發生頻度等級低,就理所當然認為探測度等級也一定低。評估設計控制探測低頻次的失效模式,或者降低失效進入設計發布過程的風險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探測度是在單個的FMEA范圍內的一個相對評級。 為了達到更低的等級, 就應對設計控制 ( 分析或驗證活動)進行改進。
推薦的評估標准
小組應就一個評估准則和評級系統達成共識,盡管對個別產品分析可作調整,也應始終應用此准則。應當根據表Cr3來估計探測度。
評分等級1專用作已證實的設計方案的失效預防。
2.5 不合理的翻譯版本
這一章的心得之一就是專業資料還是要看外文原文,翻譯的版本會有微妙的不同甚至是錯誤,最終導致設計的錯誤。
//需要好一點FMEA手冊中英文資料的也可以發郵箱zjc9915@qq.com索要。
3.分析衍生項目步驟
3.1 分析嚴重度S
嚴重度的評價是針對失效后果而言的,根據下面流程和嚴重度判定准則,即可以確定嚴重度。
3.2 分析頻度O
頻度的評價是針對失效原因而言的,根據下面流程和頻度判定准則,即可以確定頻度。
3.3 分析探測度D
探測度的評價是針對現有設計中探測控制而言的,根據下面流程和探測度判定准則,即可以確定探測度。
//關於Product Validation,如是成熟產品或是正規公司的需求,產品本身會有完善的Validation,如GMW3172。需要仔細研讀,所以一般的探測率都會在5以下。當然,這也要求結構設計工程師具備試驗測試的知識,甚至是試驗設計的本領。后面章節會有介紹。
3.4 填寫完成
4.確定優先措施
當小組完成失效模式與影響、原因與控制的初始識別,包括嚴重度、發生頻度、探測度的等級評估,小組必須決定是否還要進一步采取措施降低風險。由於資源、時間、技術等其它因素的固有限制,小組必須選取最佳的優先措施。
小組首先關注的應當是嚴重度等級最高的失效模式。當嚴重度等級達到9或10,小組必須確保該風險已經通過現有設計控制或建議措施闡明此風險(在FMEA內有記錄)。
嚴重度等級小於等於8的失效模式,小組應當考慮有最高發生頻度或探測度等級的原因。小組有職責關注已識別到的信息,商討一個方法,並確定如何最優的排列風險降低措施的順序以最好地服務於組織和顧客。
5.風險評價
風險優先系數(RPN):
幫助決定優先措施的方法之一就是使用風險順序數:
RPN=嚴重度( s)×發生頻度(O)×探測度(D)
在單獨的FMEA范圍內,數值可以在1到1000之間變化。
本手冊不推薦使用RPN閥值來決定是否需要采取措施。(第四冊是這么說的)
使用閥值意味着RPN是衡量相對風險的方法(它們通常不是) ,而且不要求持續的改進( 事實上是要求的) 。
例如:顧客如果在下面不合理地使用了100這個閥值,供應商就會對RPN為112的特性B采取措施。
在這個例子中,特性B的RPN更高,但還是應當先處理A,因為它的嚴重度等級為9,盡管A的RPN為90,低於閥值。
使用閥值的另一個問題是,沒有一個要求強制采取措施的RPN值。
另外,建立閥值可能會促使小組成員產生錯誤行為:即小組成員花時間去試圖求證一個低發生頻度或低探測度等級的數值,以期降低RPN。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這種行為會使得引起失效模式的真正問題得不到解決,只是讓RPN低於閥值。所以,在特定的項目里程碑(例如: 新車投產) ,確定“可接受”風險的時候能夠意識到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優先級別的選取應當建立在對嚴重度、發生頻度、探測度的分析上,而不是通過RPN閥值來決定。
小組討論時, RPN值可以成為有效的工具。RPN使用的限制需要被理解, 但不建議使用RPN閥值來決定采限措施的優先級別。
6.RPN評定方法的取消(第五版已經確定)
關於RPN改進的標准,與行業有關,與企業的目標及成本效益計划有關。實際運用過程中,這一標准在60-150之間不等。最嚴格的是摩托羅拉,定的是60分;北京現代定的是80分,大部分制造企業定的是100分。
在實際車用項目中,通常取S值8以上,RPN值100以上時,需要采取強制措施,降低兩者的值或提出建議措施。
但如手冊所示,這是有局限性的。
//RPN這個坑實在跳的太多了,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特別是質量管理的人員(人性和制度問題)。但這次FMEA制定團隊開始釜底抽薪了。
作者已經確認,FMEA手冊第五版取消RPN的選項,采用矩陣AP的方式評定風險。現第五版手冊英文版已經有了,大家網上查看一下。謹記時代的發展,跟上時代的步伐。
7.作者對RPN評價系統的觀點
作者是結構設計出身,所以和傳統的質量管理不同,並不是很注重RPN。或者說,整個評價系統,對作者而言只是起到輔助作用,絕對不是目的。
對作者來說,RPN這種評價系統相當於跑步時的計步器。作者跑步有計步器當然好,會效率更高。但也不是說沒有計步器就不跑了。計步器的好與壞也對作者(一個設計師),影響是非常小的。但對於質量管理(相當於專業統計管理跑步步數的人),可能沒有就不行了。
但RPN本末倒置了,跑步健身才是目的,計步多少可不是,這點不要搞錯。
8.DFMEA章節對應的資料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hgeAibYK9suANs83wnDjfQ 密碼:zhz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