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招聘,這幾乎是每個公司、每個部門、每個項目經理最頭疼的事了。
四代自然也不例外,況且還是PC軟件工程師這種聽起來完全是明日黃花的職位,所以從發布那天起,整整一個月之間,四代接收到的簡歷是屈指可數,相對於同一時期招聘的移動開發工程師職位來說,簡直是一個地下,一個天上,天壤之別,名副其實。
飛蛾撲火
其實這個結果也怨不到誰,誰讓移動互聯網現在這么炙手可熱呢?誰讓任何有點想法的人都來移動互聯網來創個業?誰讓那些有點錢就燒的不得了人,都要來移動互聯網來闖闖呢?新潮、多金,足夠吸引大家的眼光了,於是大家一窩蜂似的涌入進來。
改革開放已經幾十年過去了,可是這種浮躁的風氣還是沒有多大的改善哈,估計改不了了,因為即使是太平洋彼岸的老美那么發達,在上個世紀末的那個互聯網泡沫中,也是表現的如此的狂熱!
有時候你不得不承認,
平民其實就像《烏合之眾》中所說的那樣,就是感情動物,很多時候沒什么理性可行,任何一些居心叵測的人只要拿出一些新奇,聽起來絕對正確的概念,注意,只要概念就夠了,不需要任何理性的分析,他們就能完全被煽動起來。
在這場中國的互聯網熱潮中,真的是高富帥,白富美,屌絲,土豪,基本是稍有商業頭腦的人,都飛蛾撲火似的涌入進來。這就造成了移動互聯網工程師大量的需求,大量的缺口造就了大量工作崗位,同時也造就了大量的培訓機構和大量等待死耗子的瞎貓,可是就像古語所說的,“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軟件工程師也不是這些培訓機構在三個月就能培訓出來的。

現在的情況就是,基本是個人,稍微培訓過個兩天,就敢面試移動工程師,何況本來就有大量的原生的、計算機本專業的半吊子工程師在這個行業中濫竽充數。由此可知,要招到一個合格的工程師,是多么困難的一件事啊!更別說優秀的工程師了,無疑是大海撈針,何況“從優秀到卓越”,在很多人眼中,那不過是傻子干的事!而且沒有經過百年工業革命的洗禮,在國內的很多企業中,員工也基本沒有什么“責任感,榮譽感”,工作嘛,只不過是為了拿個薪水而已,只要差不多就行了。
少就少吧,關鍵是過來面試的兄弟完全都是混日子的,要么是“一問三不知”,要么就是“老子當年很風光,現在都忘了”,要么就是“兄弟我非常能干,那些基礎的不屑一顧”,對於這些稀奇古怪的寶貝們,四代既感到無語,又感到頭疼。
招納人才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命題了,在中國古代就有各種各樣的方法,最為典型的是兩種:舉薦制和科舉制。
舉薦制
舉薦制是秦漢的主流方式,這種方式最為直接,理論出發點是讓有才能的人推薦有才能的人,說起來容易,可是做起來卻特別容易變味。
舉個例子,漢朝是以孝治天下的,所以盡孝道的人會被認為有才,就會被舉薦做官。
到了東漢末年的時候,有兩個兄弟倆特別絕,在他們父母逝世后,他們一合計,哥哥對弟弟說,這樣吧,你把財產都給我,然后大家肯定不服氣,你就說“長兄如父,多拿是應該的”,這樣弟弟就有賢名了,就可以被舉薦做官了,等弟弟做官以后,哥哥又痛哭流涕的承認自己錯了,然后大家又會覺的,這個哥哥也不錯,知錯能改,浪子回頭啊,有賢名,推薦他做官吧,於是兩兄弟都做了官。
看看,荒唐吧。這樣荒誕不經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
當人不靠譜的時候,舉薦制只會成為制造笑話的工具。

不過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種制度在美國卻生根發芽,成長為參天大樹。
四代不止一次聽說,美國的升學制度中,舉薦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於是在國內,又興起了所謂“校長舉薦”的做法,美其名曰“先進經驗”,殊不知我們的老祖宗在兩千年前就搞過了。不過在國內,人際關系過於復雜,人情味太重,想到這一點,四代邪惡的笑了,他想起一個特別不搞笑的笑話:一位美國教授給一位中國教授打電話說,哥們,你每次推薦來我這的同學都說是你教學生涯中最優秀的學生,那么這些人中到底誰才是你最優秀的學生呢?!
說到底,舉薦制實行的是“人治”,在人靠譜的時候,它會是特別靠譜的選才方法。
科舉制
科舉制是隋唐以后的主流方式,因為人不是總靠譜嘛,所以就盡量把人的主觀因素影響降低好了。
科舉制可操作性非常好,而且一般也比較公平,不管你是什么人,什么身份,只要考得好,你就能做官。但是科舉制度也有不完美的地方,那就是考得好不代表能做的好,現在我們不是天天能聽到什么“高分低能”啊,“書呆子”啊,“百無一用是書生”啊,說的可不就是這個事嘛。說到底,科舉制實行的是“法治”,一切以“考”為准繩,考試面前人人平等。聽起來很好,不過執行這個制度的還不是人嘛,人總會“出錯”嘛,而且“考題”又不是總是“正確”的,所以單靠考試也不全面。

綜合考慮的話,還是“人治”加“法治”要比單純使用一個好一點,所以才有現在的兩種方式並存的現狀。
在現實的企業招聘中,不管公司的大小,現在還是有
內部推薦和外部面試兩種方式。
內部推薦的人面試可能簡單一點,因為都是熟人推薦嘛,知根知底,天生有親近感,外部來的人面試要嚴格點,因為大家不熟嘛,道理上也講的通。通過這兩種方式,也確實都能找到一些合適的人,特別是對初創公司,因為初期條件可能沒那么好,外部不了解的人不會來投,熟人推薦幾乎成為最主要的方式,而只要有人過來,不是特別不靠譜的話,干活可以帶着培養,這里我們不過多的討論這種方式,我們主要討論的是外部面試的方式,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招聘”。
繞了這么半天,四代只是想說明,招聘其實是一門非常有學問的事,不管是哪種情況,通過面試,面試官需要盡可能了解面試者的真實水平,然后基於了解的情況,再判斷面試者能否勝任公司招聘的職位,這個實在是太困難了,所謂“人心隔肚皮”嘛,誰知道誰的心到底是紅的還是黑的啊!四代那個郁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