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努利原理


二百多年來,這個理論已成為經典。

只是本人始終覺得有悖常理,覺得好像哪里不對。天空中的風總是高氣壓流向低氣壓,水總是流向空洞,怎么會流的快的地方反而壓力小呢?如果壓力小,那么導致它快速流動的能量從哪來?

為此,本人進行了長久的思考,今天呈現在各位面前,與大家探討。

請原諒本人的大膽,請原諒本人藐視權威。

歡迎指教:

一、飛機機翼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原創]質疑:伯努利原理的正確性

上圖是飛機機翼的經典切面和伯努利原理的經典解釋。

機翼上緣弧線長,空氣流速快,壓強小,下緣平直,空氣流速慢,壓強大,上下壓強差就產生升力,能托的起飛機。

真的是這樣嗎?

為驗證這個說法,我把我的模型機翼顛倒了一下,后面朝前,同樣滿足伯努利原理,可事實卻打了一個響亮的耳光,根本飛不起來。

苦思冪想之下,我最終壯着膽子否定了伯努利原理,我認為把空氣想象成一個個無規則運動的小球,飛行中飛機機翼與小球彈性碰撞的合力,就能完美的解釋這個原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所謂的流體,其實就是可自由、無規則運動的分子原子組成的,飛機飛行,機翼就會排開前方的空氣,產生彈性碰撞,不同角度的彈性碰撞產生的能量傳遞,就是不同機翼的作用機理。

如上圖,機翼下緣空氣流過機翼時,空氣分子無規則運動就會撞擊下面,給予一個向上的力;而上緣的前半部撞擊空氣分子,就像汽車撞人一樣,把它高高的揚起,揚起后又和其他分子相撞,在中后部產生一個持續的低壓區,速度越快,機翼后高點后的真空度就越高,升力就越大。

所有的流體都可以看着是一個分子原子,就像一個個相互獨立的質量小球,自身在無序運動着,碰撞着,平衡着。持續產生的結果就是水壓、大氣壓等壓強。

飛機在空中飛,所有的升力都來自於運動的機翼,與空氣分子之間進行的彈性碰撞,在碰撞中守恆着能量,在碰撞中進行力的轉換。

[原創]質疑:伯努利原理的正確性

我認為所有的機翼升力都來自兩個方面的合力: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452972_1.html/ ]

 

升力= 單位時間內機翼下緣排開的空氣質量彈性碰撞的能量轉移+機翼上緣拋開空氣的量和制造低壓區的效能。

下緣的升力,主要取決於迎角,迎角越大(45度以下),空氣分子和機翼的彈性碰撞轉移的能量越多,升力越大,當然,迎角越大,向后的阻力也越大。

上緣的升力,與速度和前緣的形狀、高度關系較大。

順着這個思路,我又回顧了所有證明伯努利原理的實驗,我覺得:基本都張冠李戴了。

二、吹紙

我相信每一個飛機愛好者都親手做個一個小實驗:用力去吹兩張白紙,白紙反而會向中間靠攏。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這個小實驗成了伯努利原理的有力證據:中間空氣流速快,壓力低,所以兩邊紙向中間靠攏。

[原創]質疑:伯努利原理的正確性

只是我始終懷疑,如果中間的壓力真的低,那么空氣怎么會向正常大氣壓的下方快速流動?難道是水往高處流?氣往高壓去?這是有悖常理的地方。

為驗證這個實驗,我改動了這個小實驗,在兩張紙的下部粘上了上下開口的扁紙盒,然后去用力吹,如果伯努利原理正確,中間空氣流速快,壓力低,兩邊紙依然會向中間靠攏,可幾次下來,這種情況沒有出現,反而有點向外鼓。

我認為上圖試驗中,不是中間空氣流速快導致壓力低,而是大量氣流吹入下部,導致下部氣壓升高並漫延,從外部推動紙向內達到一個平衡。

三、AB管實驗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AB管實驗是伯努利原理最經典的驗證了,向AB管吹進空氣。如果管的切面小(像a處),空氣的速度就大;而在切面大的地方(像b處),空氣的速度就小。在速度大的地方壓力小,速度小的地方壓力大。因為a處的空氣壓力小,所以C管里的液體就上升;同時b處的比較大的空氣壓力使D管里的液體下降。

[原創]質疑:伯努利原理的正確性

這個實驗是真實的,結果我不否認,我只是認為:伯努利老先生又張冠李戴了。

中國農村有一種原始的煙囪,在上部用磚砌出一個橫向的風道,借着風力產生負壓,把煙囪內的污濁空氣抽出去,橫向的風越大,效果越好。

AB管實驗正好驗證了煙囪理論。A處風速大,空氣分子橫向運動的速度也大,就會把C管中漫射出來的空氣分子撞走,產生負壓,b處風速小,帶走的也少,因此產生這種現象。

其實只需要改動一下這個實驗就能驗證伯努利原理的錯誤了,把a、b岔管出口用軟薄膜密封,隔絕橫向氣流帶走岔管空氣的可能,看薄膜的凸起或凹下就能知道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452972_1.html/ ]

 

(由於本人條件有限,拜托有條件網友幫忙驗證)

四、並行船問題

在說明伯努利原理的例子中,有一個並行船的例子:

兩艘船在靜水里並排航行着,或者是並排地停在流動着的水里。兩艘船之間的水面比較窄,所以這里的水的流速就比兩船外側的水的流速高,壓力比兩船外側的小。結果這兩艘船就會被圍着船的壓力比較高的水擠在一起。海員們都很知道兩艘並排駛着的船會互相強烈地吸引。

如果兩艘船並排前進,而其中一艘稍微落后,那情況就會更加嚴重。使兩艘船接近的兩個力F和F,會使船身轉向,並且船B轉向船A的力更大。在這種情況下,撞船是免不了的,因為舵已經來不及改變船的方向。

[原創]質疑:伯努利原理的正確性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並行的船容易相撞,這是事實,只是我認為用伯努利原理來解釋是錯了。

首先,兩船之間的水壓不是小,而是大,由於船的固有形狀,使靠近的兩船之間形成喇叭口效應,壓力和阻力都會變大,站在船邊,你能看到水面飄着的泡沫餐盒有隨船走的現象,中間水流有被向前頂起、推着走的現象,內側的阻力會比外側大的多。

其次,由於船的動力和重心是在中軸線上,內外側阻力的不均衡,就會導致兩船向內擺頭,很容易撞在一起。右邊那個情形,后面的船更容易撞船也是這個道理。

五、懸浮球現象

這個小實驗是一個飄浮在氣流里的很輕的小球。氣流沖擊着小球,不讓它落下來。當小球一跳出氣流,周圍的空氣就會把它推回到氣流里,伯努利原理的解釋是:因為周圍的空氣速度小,壓力大,而氣流里的空氣速度大,壓力小。

對這個現象的解釋,我依然認為:現象是真實的,伯努利原理的解釋是錯誤的。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噴出的氣流,能夠“擠入”正常大氣壓的空中,並產生高速,怎么可能壓力小?應該是壓力大才對!

我認為產生這個現象的原因是:被吹到空中的輕質小球,當有一面偏移出氣流時,就會出現迎風面受力不均衡,和上面船只偏頭現象一樣,小球也會被吹得向里轉,重新進入氣流。

此時的小球會產生旋轉,走出像足球香蕉球一樣的曲線回去。

六、懸掛球靠近現象

伯努利原理還有一個例子是:把兩個很輕的橡皮球照下圖那樣吊着。如果你向兩球中間吹氣,它們就會彼此接近,並且互相碰撞。因為中間空氣流速快壓力低,兩遍壓力大,所以向中間擠靠。

[原創]質疑:伯努利原理的正確性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452972_1.html/ ]

 

這個解釋太牽強了。

中間的壓力大小我就不說了,就你嘴的那點氣流速度,能產生那么大的壓力差?

很明顯,你嘴向中間吹,你的氣流只能吹到兩個球的內半側,給兩個球一個偏離重心的向上的力,它能不偏嗎?你干嘛不在內側邊緣綁根線向上提試試?

七、香蕉球和弧線球

下圖的左半部是用伯努利原理解釋的香蕉球原理。

[原創]質疑:伯努利原理的正確性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足球向左飛,球是圓的,不知道他是怎么認定的一邊流速快,向前轉的反而流速慢。

單純從大家的直覺上,只會覺得上部氣流匯集在一起,氣流線也密,應該是壓力大,怎么變成了壓力小?

我覺得解釋香蕉球很簡單,還是用空氣分子彈性碰撞原理。足球向前飛,空氣分子是均勻的撞在球的兩半,但由於球的轉動,兩遍的撞擊時相對速度是不同的,向前的部分是球速+球轉動的線速度,向后的部分是球速-球轉的線速度,如上圖的右半部分。

球轉的越快,球表面越粗糙,撞擊力的差別越大,持續的撞擊,必然導致有一個持續的偏轉力,促使足球划出美麗的弧線。

八、伯努利方程和文丘里管

p+1/2ρv^2+ρgz=C,這個式子被稱為伯努利方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雖然對於伯努利原理,我不敢苟同,但對伯努利方程,我基本認可。

因為該方程回歸了能量守恆定律,而本人主張的空氣分子彈性碰撞的理論也遵守能量守恆定律。

不同的理論,可以使用近乎同樣的公式,是不是很可笑?其實科學很多都是這樣,這些公式是來自實驗、來自經驗、來自無數次系數調整,是總結和概括。

還有下面這個東西:文丘里管

又是一個證明伯努利原理的應用實例,也是一個有違常識的東西。

其基本結構是兩端粗、中間細的管子。結合伯努利原理與流體連續性方程可以知道,對於理想流體,在細處流速會增加,壓強則會減少。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452972_1.html/ ]

 

[原創]質疑:伯努利原理的正確性

同樣多的東西,經過細小的頸部,壓強反而會減少?1000個人走在大街上密度會大,走到小巷時密度反而會小?可能嗎?可壓力表確實顯示會變小,而且確實和伯努利說的流速越快,壓力越小。

仔細看看示意圖,我發現又是一個張冠李戴的誤會。

又是一個和AB管一樣的煙囪效應。快速流動的氣流分子,撞擊帶走了開口中漫射出來的空氣,導致壓力表中的壓力降低。

不是頸部壓力低,相反,頸部壓力很大,這也是頸部結構一般都加強再加強的原因。

這不是正好搞反了不是?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