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概念
編輯ABC時間管理法,就是以事務的重要程度為依據,將待辦的事項按照又重要到輕的順序划分為A,B,C三個等級,然后按照事項的重要等級依據完成任務的做事方法。
ABC時間管理法可謂事務優先順序法的“鼻祖”,它不但屢屢為時間管理專家們所稱道,還被許多熱忠於規划生活的人們所采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的解決因日常事務異常繁亂而陷入混亂的狀況,使學習、工作和生活等活動在有條不紊中進行。
要想學會使用ABC時間管理法,可以按照以下步驟和原則進行:
2划分事務級別
編輯根據事務的重要性來規定優先順序,對每一項工作做如下考慮:“這件事是不是有助於達到我的長期目標或短期目標?”做出判斷之后,再根據判斷確定事物的級別。
(1)划分標准
①A級事務
如果非常有助於達到目標,即為最重要的事項,將其標注為A--必須做的事,是指與實現自己的目標相關的關鍵事務,比如管理性指導、重要的客戶約見、重要的期限臨近、能帶來領先優勢或成功的機會。
A級事物都是必須在短期內完成的任務。一旦完成,A級事務就會產生顯著的效果。而如果事務為完成,那么嚴重的、另人沮喪的、甚至是災難性的后果就有可能發生。A級事務的關鍵是需要立刻行動起來去做。
②B級事務
如果對於達到目標具有一般的意義,即為次重要的事項,將其標注為B--應該做的事,是指具有中等價值的事務,這類事務有助於提高個人或組織業績,但不是關鍵性的。
B級事務是應該在短期內完成的任務。雖說不如A級事務那樣一樣緊迫,但它仍然很重要。這些工作可以在一定期限內相應地推遲。若規定的完成期限較短,就應該將它們很快提升為A級。
③C級事務
如果對達到目標起的作用不大,即為不重要的事項,將其標注為C--可以做的事,是指價值較低的一類事務,無論這些事務多么有趣后緊急,都應該拖后處理。
C級事務是可以推遲,但不會造成嚴重后果的工作。該事務中的有些工作甚至可以無限期的推遲。但其它一些事務,尤其是那些有較長時間限制的事務,也會隨着完成期限的臨近最終轉變為A級別或B級別。
3各級事務所占的比例及價值
編輯而不是看其在的整體中所占的百分比。總體來說,ABC三級事務在事務總量中所占的比例及價值是這樣的:
A級事務約占任務和工作總量的15%,這是你必須集中經歷完成的事務。對所有達到的目標而言,它真正的價值高達65%。
B級事務約占事務與工作總量的20%,你完成事務的價值也就是20%。
C級事務占事務總量的65%,你完成這級事務的價值僅為15%。
4各級事務的時間分配原則
編輯
明確事務級別后,首先要全力以赴投入A級事務,知道完成或取得預期的效果后,再轉入B級事務。如果不能完成B級事務,可以考慮授權。盡量少在C級事務上花費上花費時間。不過請注意,C級事務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除A級和B級事務外,工作中還有許多不太重要、但又不得不能不做的事情,比如准備工作、善后工作和日常工作等等。
更要注意的是,A級事務雖然重要,但未必就要第一時間去做,而把其它事務全拋開。這是由時間的效益性決定。比如,你一天有很多工作,你的A級事務是擬一份報告,需要花大半天時間;同時還有B級事務和C級事務,比如C級事務是一些委派別人去做的小事。那么,在你開始起草報告之前,用幾分鍾時間把這些小事分配下去,被分配到任務的人相對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去做了。也就是說,有些時候緊急的事務雖然不重要,但要優先處理。
5靈活運用ABC時間管理法
編輯(1)增加級別
如果你認為以上3個級別不足以涵蓋你的具體情況,你也可以再加一個級別,即D級事務。
D級事務上指那些理論上甚至不需要完成的工作。它們沒有最后期限,如果完成這些事固然很好,但完不成也沒關系。因為你可以完全無視這些事的存在,它們不會給你帶來任何不利或嚴重的影響。
不過,從事這些D級事務也有一定的好處,它們往往可以讓你有以外的收獲。比如,閱讀一本舊雜志時恰巧有一篇很有意義的文章;購買一盞台燈完全改善了你的工作環境;在文具店閑逛時,發現一種簡化文件歸檔的使用工具;重新閱讀你的手機使用說明時找到一些你從未發現過的新功能,等等。
(2)細分級別
對於這些人來說,把任務只分成A、B、C級還是遠遠不夠,或者這樣分下來同時會有太多的A級或C級任務。為了解決這一個問題,你可以將各個級別進一步划分,比如在A中分為A1、A2、A3;B分為B1、B2、B3......當然,A1要比A2更重要一些,A2也比A3更重要一些;B級事務也是如此。
舉個例子來說,比如你明天想完成6項事務,其中有兩項A級事務,而在這兩項中又有一項最重要,那么就把它成為“A1”,另一項則稱為“A2”;如果B級中也有幾項事務,也按照這種方法划分。
ABC時間管理法的優點在於,它剔除了我們對每項任務附帶的個人情緒,可以讓我們理清思路,知道優先做什么,重要在哪里,不至於一味按照自己的喜好來做事或者不知從何下手。
6時間管理的四象限工作法
編輯1、第一象限是重要又急迫的事。
舉例:諸如應付難纏的客戶、准時完成工作、住院開刀等等。
這是考驗我們的經驗、判斷力的時刻,也是可以用心耕耘的園地。如果荒廢了,我們很會可能變成行屍走肉。但我們也不能忘記,很多重要的事都是因為一拖再拖或事前准備不足,而變成迫在眉睫。
本質是缺乏有效的工作計划導致本處於“重要但不緊急”第二象限的事情轉變過來的,這也是傳統思維狀態下的管理者的通常狀況,就是“忙”。
2、第二象限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
案例:主要是與生活品質有關,包括長期的規划、問題的發掘與預防、參加培訓、向上級提出問題處理的建議等等事項。
荒廢這個領域將使第一象限日益擴大,使我們陷入更大的壓力,在危機中疲於應付。反之,多投入一些時間在這個領域有利於提高實踐能力,縮小第一象限的范圍。做好事先的規划、准備與預防措施,很多急事將無從產生。這個領域的事情不會對我們造成催促力量,所以必須主動去做,這是發揮個人領導力的領域。
這更是傳統低效管理者與高效卓越管理者的重要區別標志,建議管理者要把80%的精力投入到該象限的工作,以使第一象限的“急”事無限變少,不再瞎“忙”。
3、第三象限是緊急但不重要的事。
舉例:電話、會議、突來訪客都屬於這一類。
表面看似第一象限,因為迫切的呼聲會讓我們產生“這件事很重要”的錯覺——實際上就算重要也是對別人而言。我們花很多時間在這個里面打轉,自以為是在第一象限,其實不過是在滿足別人的期望與標准。
4、第四象限屬於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
舉例:閱讀令人上癮的無聊小說、毫無內容的電視節目、辦公室聊天等。
簡而言之就是浪費生命,所以根本不值得花半點時間在這個象限。但我們往往在一、三象限來回奔走,忙得焦頭爛額,不得不到第四象限去療養一番再出發。這部分范圍倒不見得都是休閑活動,因為真正有創造意義的休閑活動是很有價值的。然而像閱讀令人上癮的無聊小說、毫無內容的電視節目、辦公室聊天等。這樣的休息不但不是為了走更長的路,反而是對身心的毀損,剛開始時也許有滋有味,到后來你就會發現其實是很空虛的。
現在你不妨回顧一下上周的生活與工作,你在哪個象限花的時間最多?請注意,在划分第一和每三象限時要特別小心,急迫的事很容易被誤認為重要的事。其實二者的區別就在於這件事是否有助於完成某種重要的目標,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便應歸入第三象限。
朋友,你是否天天在忙,是否忙得不得要領,認真領會時間管理的四象限工作法,它會讓你的工作變得高效,工作不再是負擔。成就高效的卓越管理者就在於實踐時間管理的四象限工作法。
7那該如何簡化工作呢
編輯請參考以下「三抓三放」的原則:
(1) 抓大事,放小事
集中思考工作上的大事,對於微不足道的小事,無須過度煩心。高階管理者必須為公司明確定位,掌握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別為枝微末節而操心;基層員工應將時間用於可明顯提升業績的事務上,無關緊要的小事則盡量刪除。
(2) 抓正事,放雜事
要順利完成一件工作,有其必要的程序及步驟,亦即完成該項任務的正事,而與完成該項任務無關的則稱為雜事。一個有智慧的工作者應抓緊正事,將心力和時間集中投資於處理與該任務最相關的核心問題;至於與正事無關的雜事,可交由旁人處理,或是盡量避免,以簡化工作內容。
(3) 抓要事,放閑事
重要又緊急的事情應該在第一時間完成;沒有時間壓力的閑事,則利用工作空檔,簡單處理即可。要事與閑事的差別,在於對績效的貢獻度以及時間的緊迫程度。高績效貢獻度、高時間緊迫性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