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KMP算法
1.1 定義
- 假設現在文本串S匹配到 i 位置,模式串P匹配到 j 位置
- 如果j = -1,或者當前字符匹配成功(即S[i] == P[j]),都令i++,j++,繼續匹配下一個字符;
- 如果j != -1,且當前字符匹配失敗(即S[i] != P[j]),則令 i 不變,j = next[j]。此舉意味着失配時,模式串P相對於文本串S向右移動了j - next [j] 位。
- 換言之,當匹配失敗時,模式串向右移動的位數為:失配字符所在位置 - 失配字符對應的next 值(next 數組的求解會在下文的1.3.3節中詳細闡述),即移動的實際位數為:j - next[j],且此值大於等於1。
public static int getIndexOf(String s, String p) { if (s == null || p == null || p.length() < 1 || s.length() < p.length()) { return -1; } char[] arr_s = s.toCharArray(); char[] arr_p = p.toCharArray(); int i = 0; int j = 0; // 計算 模式串 的 next 數組,以供 KMP 比較時進行跳躍 int[] next = getNextArray(arr_p); while (i < arr_s.length && j < arr_p.length) { if (arr_s[i] == arr_p[j]) { // 當兩個字符相等時,兩個指針同時向后移動 i++; j++; } else if (next[j] == -1) { // 當 next[j]=-1 說明,j已經跳躍到模式串p的起始位置了,無法再次進行跳躍。 // 說明 arr_s[i] 與 模式串p 無法進行匹配,因此將 i 移動到下一個位置 i++; } else { // 當兩個字符不想等,則依據模式串p的 next[],我們可以將指針 j 向前跳躍到 next[j] 處, // 相當於將 模式串 右移 j-next[j],然后繼續將 arr_s[i] 與 arr_p[j] 進行匹配 j = next[j]; } } // 如果 j 能夠成功遍歷到 arr_p 的結束位置,說明能夠在字符串 s 中匹配到模式串p. // 匹配的結束為止為 i,因此起始位置為 i-j. 否則說明無法匹配,返回-1. return j == arr_p.length ? i - j : -1; }
1.2 步驟
- ①尋找前綴后綴最長公共元素長度
- 對於P = p0 p1 ...pj-1 pj,尋找模式串P中長度最大且相等的前綴和后綴。如果存在p0 p1 ...pk-1 pk = pj- k pj-k+1...pj-1 pj,那么在包含pj的模式串中有最大長度為k+1的相同前綴后綴。舉個例子,如果給定的模式串為“abab”,那么它的各個子串的前綴后綴的公共元素的最大長度如下表格所示:
比如對於字符串aba來說,它有長度為1的相同前綴后綴a;而對於字符串abab來說,它有長度為2的相同前綴后綴ab(相同前綴后綴的長度為k + 1,k + 1 = 2)。
- ②求next數組
- next 數組考慮的是當前字符之前的字符串前后綴的相似度,所以通過第①步驟求得各個前綴后綴的公共元素的最大長度后,只要稍作變形即可:將第①步驟中求得的值整體右移一位,然后初值賦為-1,如下表格所示:
比如對於aba來說,第3個字符a之前的字符串ab中有長度為0的相同前綴后綴,所以第3個字符a對應的next值為0;而對於abab來說,第4個字符b之前的字符串aba中有長度為1的相同前綴后綴a,所以第4個字符b對應的next值為1(相同前綴后綴的長度為k,k = 1)。
- ③根據next數組進行匹配
- 匹配失配,j = next [j],模式串向右移動的位數為:j - next[j]。換言之,當模式串的后綴pj-k pj-k+1, ..., pj-1 跟文本串si-k si-k+1, ..., si-1匹配成功,但pj 跟si匹配失敗時,因為next[j] = k,相當於在不包含pj的模式串中有最大長度為k 的相同前綴后綴,即p0 p1 ...pk-1 = pj-k pj-k+1...pj-1,故令j = next[j],從而讓模式串右移j - next[j] 位,使得模式串的前綴p0 p1, ..., pk-1對應着文本串 si-k si-k+1, ..., si-1,而后讓pk 跟si 繼續匹配。如下圖所示:(該圖形象地解釋了為什么j=next[j],實質上就是模式串向右移動j-next[j]位.)
1.3 解釋
1.3.1 尋找最長前綴后綴

1.3.2 基於《最大長度表》匹配(此部分為幫助大家理解next數組的由來而寫,若大家能夠理解next數組關注的為該字符前的字符串可跳過該部分)
失配時,模式串向右移動的位數為:已匹配字符數 - 失配字符的上一位字符所對應的最大長度值
下面,咱們就結合之前的《最大長度表》和上述結論,進行字符串的匹配。如果給定文本串“BBC ABCDAB ABCDABCDABDE”,和模式串“ABCDABD”,現在要拿模式串去跟文本串匹配,如下圖所示:
- 1. 因為模式串中的字符A跟文本串中的字符B、B、C、空格一開始就不匹配,所以不必考慮結論,直接將模式串不斷的右移一位即可,直到模式串中的字符A跟文本串的第5個字符A匹配成功:
- 2. 繼續往后匹配,當模式串最后一個字符D跟文本串匹配時失配,顯而易見,模式串需要向右移動。但向右移動多少位呢?因為此時已經匹配的字符數為6個(ABCDAB),然后根據《最大長度表》可得失配字符D的上一位字符B對應的長度值為2,所以根據之前的結論,可知需要向右移動6 - 2 = 4 位。
- 3. 模式串向右移動4位后,發現C處再度失配,因為此時已經匹配了2個字符(AB),且上一位字符B對應的最大長度值為0,所以向右移動:2 - 0 =2 位。
- 4. A與空格失配,向右移動1 位。
- 5. 繼續比較,發現D與C 失配,故向右移動的位數為:已匹配的字符數6減去上一位字符B對應的最大長度2,即向右移動6 - 2 = 4 位。
- 6. 經歷第5步后,發現匹配成功,過程結束。
通過上述匹配過程可以看出,問題的關鍵就是尋找模式串中最大長度的相同前綴和后綴,找到了模式串中每個字符之前的前綴和后綴公共部分的最大長度后,便可基於此匹配。而這個最大長度便正是next 數組要表達的含義。
1.3.3 根據《最大長度表》求next 數組
由上文,我們已經知道,字符串“ABCDABD”各個前綴后綴的最大公共元素長度分別為:
而且,根據這個表可以得出下述結論
- 失配時,模式串向右移動的位數為:已匹配字符數 - 失配字符的上一位字符所對應的最大長度值
把next 數組跟之前求得的最大長度表對比后,不難發現,next 數組相當於“最大長度值” 整體向右移動一位,然后初始值賦為-1。意識到了這一點,你會驚呼原來next 數組的求解竟然如此簡單:就是找最大對稱長度的前綴后綴,然后整體右移一位,初值賦為-1(當然,你也可以直接計算某個字符對應的next值,就是看這個字符之前的字符串中有多大長度的相同前綴后綴)。
換言之,對於給定的模式串:ABCDABD,它的最大長度表及next 數組分別如下:

根據最大長度表求出了next 數組后,從而有
失配時,模式串向右移動的位數為:失配字符所在位置 - 失配字符對應的next 值 |
而后,你會發現,無論是基於《最大長度表》的匹配,還是基於next 數組的匹配,兩者得出來的向右移動的位數是一樣的。為什么呢?因為:
- 根據《最大長度表》,失配時,模式串向右移動的位數 = 已經匹配的字符數 - 失配字符的上一位字符的最大長度值
- 而根據《next 數組》,失配時,模式串向右移動的位數 = 失配字符的位置 - 失配字符對應的next 值
- 其中,從0開始計數時,失配字符的位置 = 已經匹配的字符數(失配字符不計數),而失配字符對應的next 值 = 失配字符的上一位字符的最大長度值,兩相比較,結果必然完全一致。
所以,你可以把《最大長度表》看做是next 數組的雛形,甚至就把它當做next 數組也是可以的,區別不過是怎么用的問題。
1.3.4 通過代碼遞推計算next 數組(KMP算法的核心部分)
接下來,咱們來寫代碼求下next 數組。
基於之前的理解,可知計算next 數組的方法可以采用遞推:
- 1. 如果對於值k,已有p0 p1, ..., pk-1 = pj-k pj-k+1, ..., pj-1,相當於next[j] = k。
- 此意味着什么呢?究其本質,next[j] = k 代表p[j] 之前的模式串子串中,有長度為k 的相同前綴和后綴。有了這個next 數組,在KMP匹配中,當模式串中j 處的字符失配時,下一步用next[j]處的字符繼續跟文本串匹配,相當於模式串向右移動j - next[j] 位。
舉個例子,如下圖,根據模式串“ABCDABD”的next 數組可知失配位置的字符D對應的next 值為2,代表字符D前有長度為2的相同前綴和后綴(這個相同的前綴后綴即為“AB”),失配后,模式串需要向右移動j - next [j] = 6 - 2 =4位。
向右移動4位后,模式串中的字符C繼續跟文本串匹配。
- 2. 下面的問題是:已知next [0, ..., j],如何求出next [j + 1]呢?
對於P的前j+1個序列字符:
- 若p[k] == p[j],則next[j+1] = next [j]+1 = k+1;
- 若p[k] ≠ p[j],如果此時p[next[k]] == p[j],則next[j+1] = next[k]+1,否則繼續遞歸前綴索引k = next[k],而后重復此過程。 相當於在字符p[j+1]之前不存在長度為k+1的前綴"p0 p1, …, pk-1 pk"跟后綴“pj-k pj-k+1, …, pj-1 pj"相等,那么是否可能存在另一個值t+1 < k+1,使得長度更小的前綴 “p0 p1, …, pt-1 pt” 等於長度更小的后綴 “pj-t pj-t+1, …, pj-1 pj” 呢?如果存在,那么這個t+1 便是next[j+1]的值,此相當於利用已經求得的next 數組(next [0, ..., k, ..., j])進行P串前綴跟P串后綴的匹配。(這部分若不能理解請繼續往后閱讀實例分析講解)

模式串的后綴:AB DE
模式串的前綴:AB C
前綴右移兩位: ABC
// 計算 arr[] 的 next 數組 public static int[] getNextArray(char[] arr) { if (arr.length == 1) { return new int[]{-1}; } int[] next = new int[arr.length]; // 根據定義初始化next數組,0位置為-1,1位置為0. next[0] = -1; next[1] = 0; int pos = 2; // 當前位置 int cn = 0; // 當前位置前一個字符的 next[] 值(最長相等前后綴的長度) while (pos < next.length) { if (arr[pos - 1] == arr[cn]) { // 當字符串的 pos-1 位置與 pos-1 位置字符所對應的最長相同前后綴的下一個字符 arr[next[pos-1]] 相等時 // 我們就能確定 next[pos] 的值為 pos-1 位置所對應的 next[pos-1] + 1,即 ++cn. next[pos++] = ++cn; } else if (cn > 0) { // 當着兩個字符 不相等 時,cn向前跳躍到 next[cn] 的位置,去尋找長度更短的相同前后綴。 cn = next[cn]; } else { // cn<=0; 此時說明前面已經沒有相同前后綴了,即 cn 已經沒辦法再跳躍了, // 此時 pos 對應的 next[pos] 值為 0 (無相同前后綴) next[pos++] = 0; } } return next; }
用代碼重新計算下“ABCDABD”的next 數組,以驗證之前通過“最長相同前綴后綴長度值右移一位,然后初值賦為-1”得到的next 數組是否正確,計算結果如下表格所示:
從上述表格可以看出,無論是之前通過“最長相同前綴后綴長度值右移一位,然后初值賦為-1”得到的next 數組,還是之后通過代碼遞推計算求得的next 數組,結果是完全一致的。
1.3.5 基於《next 數組》匹配
下面,我們來基於next 數組進行匹配。
還是給定文本串“BBC ABCDAB ABCDABCDABDE”,和模式串“ABCDABD”,現在要拿模式串去跟文本串匹配,如下圖所示:
在正式匹配之前,讓我們來再次回顧下上文2.1節所述的KMP算法的匹配流程:
- “假設現在文本串S匹配到 i 位置,模式串P匹配到 j 位置
- 如果j = -1,或者當前字符匹配成功(即S[i] == P[j]),都令i++,j++,繼續匹配下一個字符;
- 如果j != -1,且當前字符匹配失敗(即S[i] != P[j]),則令 i 不變,j = next[j]。此舉意味着失配時,模式串P相對於文本串S向右移動了j - next [j] 位。
- 換言之,當匹配失敗時,模式串向右移動的位數為:失配字符所在位置 - 失配字符對應的next 值,即移動的實際位數為:j - next[j],且此值大於等於1。”
- 1. 最開始匹配時
- P[0]跟S[0]匹配失敗
- 所以執行“如果j != -1,且當前字符匹配失敗(即S[i] != P[j]),則令 i 不變,j = next[j]”,所以j = -1,故轉而執行“如果j = -1,或者當前字符匹配成功(即S[i] == P[j]),都令i++,j++”,得到i = 1,j = 0,即P[0]繼續跟S[1]匹配。
- P[0]跟S[1]又失配,j再次等於-1,i、j繼續自增,從而P[0]跟S[2]匹配。
- P[0]跟S[2]失配后,P[0]又跟S[3]匹配。
- P[0]跟S[3]再失配,直到P[0]跟S[4]匹配成功,開始執行此條指令的后半段:“如果j = -1,或者當前字符匹配成功(即S[i] == P[j]),都令i++,j++”。
- 2. P[1]跟S[5]匹配成功,P[2]跟S[6]也匹配成功, ...,直到當匹配到P[6]處的字符D時失配(即S[10] != P[6]),由於P[6]處的D對應的next 值為2,所以下一步用P[2]處的字符C繼續跟S[10]匹配,相當於向右移動:j - next[j] = 6 - 2 =4 位。
- 3. 向右移動4位后,P[2]處的C再次失配,由於C對應的next值為0,所以下一步用P[0]處的字符繼續跟S[10]匹配,相當於向右移動:j - next[j] = 2 - 0 = 2 位。
- 4. 移動兩位之后,A 跟空格不匹配,模式串后移1 位。
- 5. P[6]處的D再次失配,因為P[6]對應的next值為2,故下一步用P[2]繼續跟文本串匹配,相當於模式串向右移動 j - next[j] = 6 - 2 = 4 位。
- 6. 匹配成功,過程結束。
匹配過程一模一樣。也從側面佐證了,next 數組確實是只要將各個最大前綴后綴的公共元素的長度值右移一位,且把初值賦為-1 即可。
1.3.6 Next 數組與有限狀態自動機
next 負責把模式串向前移動,且當第j位不匹配的時候,用第next[j]位和主串匹配,就像打了張“表”。此外,next 也可以看作有限狀態自動機的狀態,在已經讀了多少字符的情況下,失配后,前面讀的若干個字符是有用的。
1.3.7 Next 數組的優化
至此我們已經實現了KMP算法,但是關於next數組的求解,仍然存在着進一步優化的空間。
比如,如果用之前的next 數組方法求模式串“abab”的next 數組,可得其next 數組為-1 0 0 1(0 0 1 2整體右移一位,初值賦為-1),當它跟下圖中的文本串去匹配的時候,發現b跟c失配,於是模式串右移j - next[j] = 3 - 1 =2位。
右移2位后,b又跟c失配。事實上,因為在上一步的匹配中,已經得知p[3] = b,與s[3] = c失配,而右移兩位之后,讓p[ next[3] ] = p[1] = b 再跟s[3]匹配時,必然失配。問題出在哪呢?
問題出在不該出現p[j] = p[ next[j] ]。為什么呢?理由是:當p[j] != s[i] 時,下次匹配必然是p[ next [j]] 跟s[i]匹配,如果p[j] = p[ next[j] ],必然導致后一步匹配失敗(因為p[j]已經跟s[i]失配,然后你還用跟p[j]等同的值p[next[j]]去跟s[i]匹配,很顯然,必然失配),所以不能允許p[j] = p[ next[j] ]。如果出現了p[j] = p[ next[j] ]咋辦呢?如果出現了,則需要再次遞歸,即令next[j] = next[ next[j] ]。總結即是:
如果a位字符與它的next值(即next[a])指向的b位字符相等(即p[a] == p[next[a]]),則a位的next值就指向b位的next值即(next[ next[a] ])。
所以,咱們得修改下求next 數組的代碼。
public static int[] next(String p) { int[] next = new int[p.length()]; int k = -1, j = 0; next[0] = -1; // 初值為-1 while(j < p.length() - 1) { // p[k]表示字符串的前綴,p[j]表示字符串的后綴 if(k == -1 || p.charAt(k) == p.charAt(j)) { // 判斷的先后順序不能調換 k++; j++; // 后面即是求next[j+1]的過程 if(p.charAt(k) == p.charAt(j)) // 此處等價於if(p[j] == p[ next[j] ]) // 因為不能出現p[j] = p[ next[j] ],所以當出現時需要繼續遞歸,k = next[k] = next[next[k]] next[j] = next[k]; // 此處等價於next[j] = next[ next[j] ] else next[j] = k; } else { k = next[k]; } } return next; }
利用優化過后的next 數組求法,可知模式串“abab”的新next數組為:-1 0 -1 0。可能有些讀者會問:原始next 數組是前綴后綴最長公共元素長度值右移一位, 然后初值賦為-1而得,那么優化后的next 數組如何快速心算出呢?實際上,只要求出了原始next 數組,便可以根據原始next 數組快速求出優化后的next 數組。還是以abab為例,如下表格所示:
只要出現了p[next[j]] = p[j]的情況,則把next[j]的值再次遞歸。例如在求模式串“abab”的第2個a的next值時,如果是未優化的next值的話,第2個a對應的next值為0,相當於第2個a失配時,下一步匹配模式串會用p[0]處的a再次跟文本串匹配,必然失配。所以求第2個a的next值時,需要再次遞歸:next[2] = next[ next[2] ] = next[0] = -1(此后,根據優化后的新next值可知,第2個a失配時,執行“如果j = -1,或者當前字符匹配成功(即S[i] == P[j]),都令i++,j++,繼續匹配下一個字符”),同理,第2個b對應的next值為0。
對於優化后的next數組可以發現一點:如果模式串的后綴跟前綴相同,那么它們的next值也是相同的,例如模式串abcabc,它的前綴后綴都是abc,其優化后的next數組為:-1 0 0 -1 0 0,前綴后綴abc的next值都為-1 0 0。
接下來,咱們繼續拿之前的例子說明,整個匹配過程如下:
1. S[3]與P[3]匹配失敗。
2. S[3]保持不變,P的下一個匹配位置是P[next[3]],而next[3]=0,所以P[next[3]]=P[0]與S[3]匹配。
3. 由於上一步驟中P[0]與S[3]還是不匹配。此時i=3,j=next [0]=-1,由於滿足條件j==-1,所以執行“++i, ++j”,即主串指針下移一個位置,P[0]與S[4]開始匹配。最后j==pLen,跳出循環,輸出結果i - j = 4(即模式串第一次在文本串中出現的位置),匹配成功,算法結束。
至此對於KMP算法的講解分析已經全部結束,下面將貼出完整代碼供大家閱讀:
public class KMP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s = "abacababc"; String p = "abab"; System.out.println(Index_KMP(s, p)); } //優化過后的next數組求法 public static int[] next(String p) { int[] next = new int[p.length()]; int k = -1, j = 0; next[0] = -1; // 初值為-1 while(j < p.length() - 1) { // p[k]表示字符串的前綴,p[j]表示字符串的后綴 if(k == -1 || p.charAt(k) == p.charAt(j)) { // 判斷的先后順序不能調換 k++; j++; // 后面即是求next[j+1]的過程 if(p.charAt(k) == p.charAt(j)) // 此處等價於if(p[j] == p[ next[j] ]) // 因為不能出現p[j] = p[ next[j] ],所以當出現時需要繼續遞歸,k = next[k] = next[next[k]] next[j] = next[k]; // 此處等價於next[j] = next[ next[j] ] else next[j] = k; } else { k = next[k]; } } return next; } public static int Index_KMP(String S, String P) { int i = 0, j = 0; int[] next = next(P); while(i < S.length() && j < P.length()) { if(j == -1 || S.charAt(i) == P.charAt(j)) { // 如果j = -1,或者當前字符匹配成功(即S[i] == P[j]),都令i++,j++. 注意:這里判斷順序不能調換! i++; j++; } else // 如果j != -1,且當前字符匹配失敗(即S[i] != P[j]),則令 i 不變,j = next[j] // next[j]即為j所對應的next值,效果為進行回溯 j = next[j]; } if(j == P.length()) return i - j; else return -1; } }
1.4 KMP的時間復雜度分析
- 如果模式串中存在相同前綴和后綴,即pj-k pj-k+1, ..., pj-1 = p0 p1, ..., pk-1,那么在pj跟si失配后,讓模式串的前綴p0 p1...pk-1對應着文本串si-k si-k+1...si-1,而后讓pk跟si繼續匹配。
- 之前本應是pj跟si匹配,結果失配了,失配后,令pk跟si匹配,相當於j 變成了k,模式串向右移動j - k位。
- 因為k 的值是可變的,所以我們用next[j]表示j處字符失配后,下一次匹配模式串應該跳到的位置。換言之,失配前是j,pj跟si失配時,用p[ next[j] ]繼續跟si匹配,相當於j變成了next[j],所以,j = next[j],等價於把模式串向右移動j - next[j] 位。
- 而next[j]應該等於多少呢?next[j]的值由j 之前的模式串子串中有多大長度的相同前綴后綴所決定,如果j 之前的模式串子串中(不含j)有最大長度為k的相同前綴后綴,那么next[j] = k。
KMP的算法流程:
- 假設現在文本串S匹配到 i 位置,模式串P匹配到 j 位置
- 如果j = -1,或者當前字符匹配成功(即S[i] == P[j]),都令i++,j++,繼續匹配下一個字符;
- 如果j != -1,且當前字符匹配失敗(即S[i] != P[j]),則令 i 不變,j = next[j]。此舉意味着失配時,模式串P相對於文本串S向右移動了j - next [j] 位。”
我們發現如果某個字符匹配成功,模式串首字符的位置保持不動,僅僅是i++、j++;如果匹配失配,i 不變(即 i 不回溯),模式串會跳過匹配過的next [j]個字符。整個算法最壞的情況是,當模式串首字符位於i - j的位置時才匹配成功,算法結束。
所以,如果文本串的長度為n,模式串的長度為m,那么匹配過程的時間復雜度為O(n),算上計算next的O(m)時間,KMP的整體時間復雜度為O(m + n)。
2. 擴展1:BM算法
KMP的匹配是從模式串的開頭開始匹配的,而1977年,德克薩斯大學的Robert S. Boyer教授和J Strother Moore教授發明了一種新的字符串匹配算法:Boyer-Moore算法,簡稱BM算法。該算法從模式串的尾部開始匹配,且擁有在最壞情況下O(N)的時間復雜度。在實踐中,比KMP算法的實際效能高。
BM算法定義了兩個規則:
- 壞字符規則:當文本串中的某個字符跟模式串的某個字符不匹配時,我們稱文本串中的這個失配字符為壞字符,此時模式串需要向右移動,移動的位數 = 壞字符在模式串中的位置 - 壞字符在模式串中最右出現的位置。此外,如果"壞字符"不包含在模式串之中,則最右出現位置為-1。
- 好后綴規則:當字符失配時,后移位數 = 好后綴在模式串中的位置 - 好后綴在模式串上一次出現的位置,且如果好后綴在模式串中沒有再次出現,則為-1。
下面舉例說明BM算法。例如,給定文本串“HERE IS A SIMPLE EXAMPLE”,和模式串“EXAMPLE”,現要查找模式串是否在文本串中,如果存在,返回模式串在文本串中的位置。
1. 首先,"文本串"與"模式串"頭部對齊,從尾部開始比較。"S"與"E"不匹配。這時,"S"就被稱為"壞字符"(bad character),即不匹配的字符,它對應着模式串的第6位。且"S"不包含在模式串"EXAMPLE"之中(相當於最右出現位置是-1),這意味着可以把模式串后移6-(-1)=7位,從而直接移到"S"的后一位。
2. 依然從尾部開始比較,發現"P"與"E"不匹配,所以"P"是"壞字符"。但是,"P"包含在模式串"EXAMPLE"之中。因為“P”這個“壞字符”對應着模式串的第6位(從0開始編號),且在模式串中的最右出現位置為4,所以,將模式串后移6-4=2位,兩個"P"對齊。
3. 依次比較,得到 “MPLE”匹配,稱為"好后綴"(good suffix),即所有尾部匹配的字符串。注意,"MPLE"、"PLE"、"LE"、"E"都是好后綴。
4. 發現“I”與“A”不匹配:“I”是壞字符。如果是根據壞字符規則,此時模式串應該后移2-(-1)=3位。問題是,有沒有更優的移法?
5. 更優的移法是利用好后綴規則:當字符失配時,后移位數 = 好后綴在模式串中的位置 - 好后綴在模式串中上一次出現的位置,且如果好后綴在模式串中沒有再次出現,則為-1。
所有的“好后綴”(MPLE、PLE、LE、E)之中,只有“E”在“EXAMPLE”的頭部出現,所以后移6-0=6位。
可以看出,“壞字符規則”只能移3位,“好后綴規則”可以移6位。每次后移這兩個規則之中的較大值。這兩個規則的移動位數,只與模式串有關,與原文本串無關。
6. 繼續從尾部開始比較,“P”與“E”不匹配,因此“P”是“壞字符”,根據“壞字符規則”,后移 6 - 4 = 2位。因為是最后一位就失配,尚未獲得好后綴。
由上可知,BM算法不僅效率高,而且構思巧妙,容易理解。
3. 擴展2:Sunday算法
上文中,我們已經介紹了KMP算法和BM算法,這兩個算法在最壞情況下均具有線性的查找時間。但實際上,KMP算法並不比最簡單的c庫函數strstr()快多少,而BM算法雖然通常比KMP算法快,但BM算法也還不是現有字符串查找算法中最快的算法,本文最后再介紹一種比BM算法更快的查找算法即Sunday算法。
Sunday算法由Daniel M.Sunday在1990年提出,它的思想跟BM算法很相似:
- 只不過Sunday算法是從前往后匹配,在匹配失敗時關注的是文本串中參加匹配的最末位字符的下一位字符。
- 如果該字符沒有在模式串中出現則直接跳過,即移動位數 = 匹配串長度 + 1;
- 否則,其移動位數 = 模式串中最右端的該字符到末尾的距離+1。
下面舉個例子說明下Sunday算法。假定現在要在文本串"substring searching algorithm"中查找模式串"search"。
1. 剛開始時,把模式串與文本串左邊對齊:
substring searching algorithm
search
^
2. 結果發現在第2個字符處發現不匹配,不匹配時關注文本串中參加匹配的最末位字符的下一位字符,即標粗的字符 i,因為模式串search中並不存在i,所以模式串直接跳過一大片,向右移動位數 = 匹配串長度 + 1 = 6 + 1 = 7,從 i 之后的那個字符(即字符n)開始下一步的匹配,如下圖:
substring searching algorithm
search
^
3. 結果第一個字符就不匹配,再看文本串中參加匹配的最末位字符的下一位字符,是'r',它出現在模式串中的倒數第3位,於是把模式串向右移動3位(r 到模式串末尾的距離 + 1 = 2 + 1 =3),使兩個'r'對齊,如下:
substring searching algorithm
search
^
4. 匹配成功。
回顧整個過程,我們只移動了兩次模式串就找到了匹配位置,緣於Sunday算法每一步的移動量都比較大,效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