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amera首先是通過曝光的pixel加上dummy pixel以及曝光的line加上dummy line來決定一幀的曝光時間,這一幀曝光時間的倒數就是幀率,這個沒有錯吧,但是看代碼時候看到preview的時候軟件會不斷的給sensor寫shutter值,環境亮暗變化時候shutter值也不斷的變化。這樣每一幀的曝光時間就不同了,這樣的話幀率就會自動調節,不就不一定了么?
還有寫shutter的值是否增加了dummy line呢?還是增加了dummy pixel呢?我以前好像看到過別人說增加dummy pixel會增加曝光時間,而增加dummy line不會增加曝光時間,這又怎么理解?
還有base shutter,pre shutter這些都是什么意思,根據什么設置?
最近在看camera的東西,看的比較難受,看的是RAW格式的代碼,
現在在幀率和AE上比較糾結,搞不明白,請高手指教。
————————————————————————————————————————————————————————————————————————————————————
2.一般sensor曝光時間都是指曝光多少行,
曝光時間<幀長時,
幀率fps = PCLK/(行長x幀長)
曝光時間>幀長時,
幀率fps = PCLK/(行長x曝光時間)
————————————————————————————————————————————————————————————————————————————————————
3.曝光時間是幀率的倒數的說法是不對的,例如sensor在陽光下的曝光時間可以到1/1000s,幀率是不是就能到1000fps呢?
————————————————————————————————————————————————————————————————————————————————————
4.曝光就是讓sensor感光,並把積累的電荷轉換為數字,
所以曝光所需要的行數 x 每一行所需要的時間 = 曝光時間;
所需行數就會與dummy line有關,
而每一行所需的曝光時間就會與dummy pixel有關,
而整個畫面的幀率就與這些有關系。
”preview的時候軟件會不斷的給sensor寫shutter值,環境亮暗變化時shutter值不斷的變化“———這就屬於自動曝光控制機制;
————————————————————————————————————————————————————————————————————————————————————
5.行長和幀長可以理解為HSYNC和VSYNC的長度,假設HSYNC和VSYNC都是高有效,dummy pixel和dummy line則是增加低電平的時間。可以參考芯片的datasheet上的時序圖。
————————————————————————————————————————————————————————————————————————————————————
6.sensor曝光是一行一行來做,dummy line不會占用曝光時間但是會影響幀率,dummy pixel會增加曝光時間,所以會影響幀率。
固定幀率的時候,這個時候每一行的曝光時間是固定的,但是會造成不同場景下面圖像亮度不夠的問題。有時候為了滿足這比較暗的場景下面得到更多的光信息,這個時候需要加大曝光時間,來達到我們希望的效果,比如lowlight下增加了曝光時間,但是幀率自然就下降了。
需要幀率優先還是曝光優先,要看不同應用了,一般拍照時候是曝光優先,錄像時候是幀率優先(固定幀率)
以上純粹個人經驗和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