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主動思考與專注力——我的讀研感悟


  先講一下我自己的故事。我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的一名普通的研究生,從本科到現在,已經在這所學校呆了五年時間。我本科學習非常勤奮,從未翹過一節課,拿過多次獎學金,成功保研,在本校繼續讀碩士研究生。這一切在別人看來,很光鮮,保研了說明本科學的還不錯,算個學霸吧。但我自己心里明白,看似順利的背后,其實存在很多問題,我覺得自己本科學了四年的計算機專業,只是分數考得高些,但沒有真正掌握計算機的精髓,沒有將這個專業學明白。

  我一直在反思,我覺得沒有真正學明白的原因是學習一直很被動,被動的去聽課,被動的寫作業,被動的期末復習,最后被動的考了個不錯的分數,考完之后,學的東西幾乎全乎還給老師了,自己忘得一干二凈。被動的學習,沒有深度思考,最終效果自然不好。其次,就是我覺得自己本科階段,做了很多事,學了很多東西,但沒有一件事,一樣東西,是真正做好、學好的,是真正堅持下來的,從而一事無成,沒有一種能拿得出手的一技之長。因此,讀研之后,我開始反思總結,我覺得自己缺乏的是一種主動思考的能力和專注力。

  主動思考,即我們在接觸一個新的領域或學習一門新的課程時,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它,掌握它,並不斷思考我們正在學的是什么,為什么要學這種知識,學了之后有什么用,能解決什么問題,這種知識和其他知識間有什么聯系等等。大學里的課程,有的老師講得好,但有的老師講得很差,照本宣科,完全不顧下面學生的感受,這種情況下,若不自己做出點改變,這門課程肯定學不好。我們進行主動思考時,自己就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無論老師講得好壞,講課方式是否適合自己,都能把課程學好,遇到實在搞不懂的問題,可以專門去請教老師或學長。另外,我們可以利用主動思考的能力去構建一種專業知識體系,本科學了那么多課程,我們可以主動思考,嘗試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和總結,每門課程到底講了什么,課程之間有什么聯系,由點到面,構建一種屬於自己的專業知識體系。這種專業知識體系是否有效,構建的好不好,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衡量,一種是嘗試用自己的語言,去給一個非本專業領域的同學去講述自己的知識體系,如果你能講明白,這位同學基本聽懂了,就說明構建的知識體系基本合格;另一種方式是嘗試用自己構建的知識體系,去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如果我們能快速定位並解決問題,說明我們的知識體系基本有效,在此過程中,我們可以用實踐不斷修正自己的知識體系。

  專注力,即我們集中精力持續做一件事情的能力,比如學習某種技能,並一直堅持做下去。我曾經讀到這樣一句話:很多人之所以被人記住,不是因為他們做了很多事,而是因為耐住寂寞,專注於一件事情,並做的很完美,很出色。如果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專注力,學習了很多知識,但都沒有深入下去,都停留在表面,最終什么都學不好。專注力可以幫助我們養成好的習慣,我們一直專注於做一件事情,每天堅持,久而久之,就會成為習慣,良好的習慣會使我們受益終生。專注於一件事情,並把它做到極致,最后我們肯定會有所成就的。

  主動思考是一種思維方法和學習方式,通過主動思考,我們構建一種專業知識體系,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自己的理解,真正掌握知識,並能解決實際問題。專注力是一種學習或做事的態度,通過訓練自己的專注力,我們可以將優秀變成一種習慣。對我自己而言,我一直在主動思考,嘗試用自己的語言去總結所學的知識;專注於某個具體的事情,例如從這學期開始,我一直堅持早起,然后去打太極拳,每天如此,從未中斷。

  主動思考與專注力,是我讀研期間領悟的一點道理,今日與諸君共勉,望有所幫助。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