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LAB】二值化效果


 

比較了幾種閾值確定方法

 

imggray = imread('finger.bmp');

subplot(221); imshow(imggray);

title('原始圖像');

imgbw = im2bw(imggray,0.5);

subplot(222); imshow(imgbw);

title( '使用默認閾值0.5');

imgbw = im2bw(imggray, 0.25);

subplot(223); imshow(imgbw);

title( '指定閾值為0.25');

level = graythresh(imggray);

imgbw = im2bw(imggray,level);

subplot(224); imshow(imgbw);

title('使用最大類間方差法(Otsu)獲得閾值');

 

效果

image


說明:

最大類間方差法是由日本學者大津(Nobuyuki Otsu)於1979年提出的,是一種自適應的閾值確定的方法,又叫大津法,簡稱OTSU。它是按圖像的灰度特性,將圖像分成背景和目標2部分。背景和目標之間的類間方差越大,說明構成圖像的2部分的差別越大,當部分目標錯分為背景或部分背景錯分為目標都會導致2部分差別變小。因此,使類間方差最大的分割意味着錯分概率最小。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