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LAB】二值化效果


 

比较了几种阈值确定方法

 

imggray = imread('finger.bmp');

subplot(221); imshow(imggray);

title('原始图像');

imgbw = im2bw(imggray,0.5);

subplot(222); imshow(imgbw);

title( '使用默认阈值0.5');

imgbw = im2bw(imggray, 0.25);

subplot(223); imshow(imgbw);

title( '指定阈值为0.25');

level = graythresh(imggray);

imgbw = im2bw(imggray,level);

subplot(224); imshow(imgbw);

title('使用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获得阈值');

 

效果

image


说明:

最大类间方差法是由日本学者大津(Nobuyuki Otsu)于1979年提出的,是一种自适应的阈值确定的方法,又叫大津法,简称OTSU。它是按图像的灰度特性,将图像分成背景和目标2部分。背景和目标之间的类间方差越大,说明构成图像的2部分的差别越大,当部分目标错分为背景或部分背景错分为目标都会导致2部分差别变小。因此,使类间方差最大的分割意味着错分概率最小。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的文章为个人学习借鉴使用,本站对版权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隐私权益,请联系本站邮箱yoyou2525@163.com删除。



 
粤ICP备18138465号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