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湯---劉渡舟


柴胡桂枝湯是《傷寒論》中治療太陽和少陽並病的方劑,是由小柴胡湯合桂枝湯各半量而組成,主要用於太陽少陽合病引起的發熱惡寒、肢體疼痛等症。隨着其臨床運用和研究的深入,發現其有很多新的用途。本方既能調和營衛氣血,又能和解表里,疏肝利膽,故臨證治療范圍頗廣,應用機會亦甚多。

 桂枝(去皮)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甘草(炙,一兩)半夏(洗,二合半)芍葯(一兩半)大棗(擘,六枚)生姜(切,一兩半)柴胡(四兩)

        劉渡舟運用柴胡桂枝湯經驗:

1.治療肩背疼痛;還可以治療耳后神經痛、肩周炎

 

2.治療肝氣竄疼:用小柴胡湯疏肝理氣,桂枝湯通陽活血。加佛手、香櫞尤佳。(肋間神經痛、神經官能症:一按肋骨就打飽嗝噯氣,隨之緩解)

3.治療肝硬化、系統性紅斑狼瘡、慢性遷延性肝炎

4.治療類風濕小關節麻木、疼痛,加雞血藤、絡石藤尤佳。

5.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加白及、三七尤佳。慢性胃炎、慢性淺表性胃炎、腸易激綜合征。

6.治療體虛感冒。症狀:打噴嚏、流鼻涕、稍覺惡寒、很少發熱、但反復感冒。反復感冒多與人的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有關,有研究發現柴胡桂枝湯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實驗表明柴胡桂枝湯可使造血干細胞向淋巴細胞分化,並使正常幼鼠的免疫機能活化。據報道柴胡桂枝湯治療易感冒兒童急性上呼吸道炎症患者18例,結果顯效12例,有效4例,無效2例,並且發現症狀改善最明顯的是發熱,其次是食欲、咳嗽、噴嚏、清涕。

7.治療冠心病心律失常、更年期綜合征、過敏鼻炎

8、神經衰弱。研究表明柴胡桂枝湯對人體內分泌系統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尤對腦皮質的興奮和抑制有雙向調節作用,可調節和消除神經衰弱引起的一系列症狀。有人以柴胡桂枝湯加味治療神經衰弱60例,每日1劑,14天1療程,一般1~2療程即可獲效。
9、腦缺血。實驗表明柴胡桂枝湯對腦部神經元的缺血性損傷有保護作用,同時可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腦血流量,有良好的改善腦缺血的功能。

柴胡桂枝湯證

鼻淵案

劉渡舟醫案:鍾x x,男,21歲。患慢性鼻竇炎5年,每因外感而誘發,發則頭痛,流涕黃濁而腥臭。此次發病已2周,飲食及二便皆正常,但惡風寒。舌質淡苔白,脈弦。《素問?氣厥篇》說:“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惡風寒者,營衛不和之故。

柴胡12克 黃芩9克 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姜9克 半夏9克 黨參6克 大棗5枚 炙甘草6克。服三劑葯后復診,訴說服葯后覆被須臾,即周身微有汗出,每次服葯都如此,三劑服盡,則頭痛、濁涕霍然大減。5年來服各種中西葯都沒有這樣好的效果。因於上方內加黃連3克 續服三劑而愈。

皮膚發涼案

劉渡舟醫案:李x x,女,48歲。所患之證頗奇,周身酸疼時,皮膚有如塗清涼油一般發涼透膚,伴見胃脘發脹,以進食后更甚。心悸,大便干。舌紅苔白。柴胡12克 黃芩9克 桂枝6克 白芍6克 半夏9克 生姜9克 炙甘草6克 瓜蔞30克。

服葯后腹中作響,矢氣甚多,共進六劑,皮膚發涼及胃脹悉除。

【解說】柴胡桂枝湯是小柴胡湯與桂枝湯的合方,既具小柴胡湯解郁利樞之功,又兼桂枝湯調和營衛,調理氣血陰陽之能。臨床上多用於以下幾種病證:1少陽病證與太陽病證同時並見,即胸脅苦滿或脅背作痛而又見有發熱惡寒,或肢節煩疼等,用本方治療效果甚佳;②肝氣竄證,發病特點是患者自覺有一股氣在脅脘胸背,甚至四肢流竄,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凡氣所竄之處,則覺疼痛或脹滿,用本方有特效;③本方去大棗,人參,加鱉甲,牡蠣,紅花,茜草等軟堅化瘀之葯,治療慢性肝炎,肝脾腫大及早期肝硬化等,出現腹脹,脅痛如針刺,面色黧黑,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等證,堅持久服,常用良效。

 

柴胡加桂枝湯證

劉渡舟醫案:張x x,女,59歲。素有風濕性心臟病。初冬外感,發熱惡寒,頭痛無汗,胸脅苦滿,心悸,不時有氣從心下上沖咽喉,則煩悸不寧。處方:柴胡12克 黃芩6克 桂枝9克 半夏9克 生姜9克 大棗5枚 炙甘草6克。三劑而諸證皆安。

        柴胡桂枝湯應用范圍廣,在內、婦、兒、皮膚、五官科均常用。其中以治療內科病為最多,內科病中又以消化系統疾病最常用。消化系統疾病共計291例,占總病例數的56.67%。 其中又以胃脘痛、胃炎最常用,亦可見於肝膽疾患、胰腺炎等。
    表2柴胡桂枝湯主症出現頻次
症狀特點 頻次 症狀特點 頻次
腹痛   232 周期性發作 51
胸脅苦滿 204 汗出 43
乏力   130 煩躁 41
發熱   117 胸悶、胸痛 27
惡寒(風)107 惡心欲吐(嘔吐) 16
身痛   91 大便干 12
口苦   91 瘦弱體質 10
食欲不振 85 情志不暢 9
頭痛   51 失眠 7
  經過比較分析發現古今醫家在選擇應用柴胡桂枝湯時,均以發熱惡寒、汗出、頭痛身痛、惡心納呆、心煩、胸脅苦滿等為應用指征。本方雖應用廣泛,病見各科,但除見本病主要症狀外,均會兼見柴胡桂枝湯之必見方證。其中腹痛症狀最為常見,符合《金匱要略》治療“心腹卒中痛”的描述。《傷寒論》原文所述症狀,后世應用中均較常出現,惟獨“心下支結”一症,很少有病例中述及。筆者以為心下即指胸脅胃脘等部位,支結是支撐脹滿的感覺,與胸脅苦滿相類似。后世應用很少提及這個症狀,並非這個症狀出現的少,而是被胸脅苦滿這個症狀描述所籠統代替了。其他一些症狀如發熱、惡寒、汗出、頭痛、惡心欲吐等既可出現在柴胡湯證中,又可出現在桂枝湯證中。另外,從醫家們的描述來看,患者多數營養狀況一般或偏於瘦弱,部分患者情志不暢或者煩躁、失眠,有些會有周期性發作的規律。
   表3加味葯物的統計
葯物種類        味次    葯物舉例  

平肝熄風葯   6味56次       牡蠣、天麻、鈎藤、代赭石等

理氣葯          6味10次       陳皮、枳殼、香附等
活血祛瘀葯  9味46次        丹參、郁金、桃仁、紅花、牛膝等

芳香化濕葯 3味9次           藿香、蒼術、川朴
安神葯         3味27次        柏子仁、龍骨、合歡皮

祛風濕葯      4味7次          威靈仙、桑枝、絡石藤、木瓜
補虛葯         7味24次        黃芪、當歸、沙參、麥冬等

開竅葯        1味24次         石菖蒲

清熱葯         13味23次      連翹、丹皮、黃連、青蒿、山梔等

溫里葯         2味3次          肉桂、細辛
化痰止咳平喘葯 8味12次  栝樓、桔梗、枇杷葉等

解表葯         8味11次        防風、葛根、荊芥、蟬衣、菊花等

利水滲濕葯 5味11次        茯苓、車前子、滑石、茵陳等
原方減去的葯物有生姜12次,黨參8次,紅棗7次,半夏3次。應用原方未作加減變化的有58例。
  后世應用柴胡桂枝湯加減變化相對較多,這也是柴胡桂枝湯治療范圍不斷擴大的一個原因。在病人出現精神神經系統症狀時,平肝熄風葯、安神葯、開竅葯如天麻、鈎藤、牡蠣、龍骨、石菖蒲等均較常用;出現氣滯血瘀的症狀時丹參、郁金、桃仁、枳殼等常可選擇應用;肢體經絡疾病可加威靈仙、桑枝等;外感症狀較重加清熱解表葯物等等。葯物加減可以隨證變化,不過宜精當為妙,這樣才能不失原方本意。只要葯證的對,就會取得療效,而不在葯味的多少。
  5 葯物劑量統計分析
  510例病例有4例無劑量的記載,古代醫案劑量未作換算,不予統計,其余病例統計如下:柴胡最小劑量為5g,最大劑量48g,一般用量在10~20g之間;黃芩、半夏、黨參三味葯最小劑量6g,最大劑量30g,一般用量以9~15g為最多;桂枝、白芍最小劑量是6g,最大劑量為18g,一般用量在9~15g之間;生姜用量在6~18g或3~5片;紅棗用量為6~18g或3~10枚;生甘草用量多在3~6g,而炙甘草用量則在5~12g之間。
  6 結語
  柴胡桂枝湯在臨床比較常用,原為太陽、少陽合病而設,后世應用卻不止於此。很多疾病已無太少合病的病機,但出現了柴胡桂枝湯的症狀,應用本方仍可獲得良好效果。因此,准確把握柴胡桂枝湯的湯證較局限於病機理論更為符合臨床應用的要求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