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甘草干姜湯在《金匱要略》中治療肺痿,只是方中所用干姜需“炮”(炮姜)。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第5條:“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上虛”、“肺中冷”,當為肺中虛寒。對一名醫生而言,需要思考兩個問題:一是面對一位吐涎沫、不渴、遺尿等臨床表現的患者,我們如何去辨別是不是肺虛寒、有沒有脾虛寒、腎虛寒;二是如果是肺虛寒,我們在治療時可不可以用黃芪配伍干姜、或人參配伍干姜等組合,它們和甘草配伍干姜如何區別。 關於第一個問題,趙守真在《廣東中醫》刊有一則醫案可供我們品讀:“劉某,男,30歲,小學教師。患遺尿證甚久,日則間有遺出,夜則數遺無間,良以為苦。醫咸認為腎氣虛損,或溫腎滋水而用桂附地黃湯;或補腎溫澀而用固陰煎;或以脾胃虛寒而用黃芪建中湯、補中益氣湯。其他鹿茸、紫河車之類,均曾嘗試,有效有不效,久則依然無法治。吾見前服諸方於證未嘗不合,何以投之罔效?細診其脈,右部寸關皆弱,舌白潤無苔。口淡,不時唾涎,口納略減。小便清長而不時遺,夜為甚,大便溏薄。審系腎脾肺三臟之病。但補腎溫脾之葯,服之屢矣,所未能服者肺經之葯耳……遂給予甘草干姜湯。炙甘草24克,干姜(炮透)9克,日2劑。三日后,遺尿大減,涎沫亦稀。再服五日而諸症盡除。然以八日服葯16劑,竟愈此難治之證,誠非始料所及。” 治腎、治脾不效,脈見右部寸關皆弱,故定位在肺,選用甘草干姜湯治愈。 那么,是不是證見虛寒而脈見右部寸關皆弱,都可定位在肺而選用甘草干姜湯治療呢? 顯然不是。 中醫臨床是在理論指導下進行的,但臨證者對理論的掌握和運用是“圓機活法”的,常常是需要“慧然心悟”的。 關於第二個問題,很顯然,在甘草干姜湯中,甘草是不可以用黃芪或人參取代的。 清代醫家鄭欽安在《醫理真傳》中指出:“按甘草干姜湯一方,乃辛甘化陽之方,亦苦甘化陰之方也。夫干姜辛溫,辛與甘合則從陽化,干姜炮黑,其味即苦,苦與甘合則從陰化。”並用甘草干姜湯治療“平人干咳無痰者”,謂“此元陰不足,而肺燥也。夫肺為金,生水之源也。元陰不足,由於肺燥不能生水,肺燥實由於元陰不足而邪火生,火旺克金,故肺燥。肺氣燥,斯干咳作矣。法宜苦甘化陰養血為主,方用甘草干姜湯,合當歸補血湯,加五味子治之”。 甘草干姜湯可苦甘化陰,可治陰不足,這一點是黃芪與干姜或人參與干姜相合不可能有的作用。當然,甘草與干姜相合治療陰不足,必以大量炙甘草為君。說到此處,筆者想到了炙甘草方中的甘草,也想到了后世溫病學家所說的“甘守津還”。 或問:與甘草相伍,桂枝治上,干姜治中,而此處又言甘草干姜湯治肺,當作何解? 答曰:桂枝甘草湯治上,是指治心,與肺無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