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系列(1)——通信系統模型


第一章 通信系統模型

1.1 通信系統模型

模擬通信系統模型

注:

  • 消息基帶信號:完成這種變換與反變換的是信源與信宿;
  • 基帶信號已調信號:完成這種變換與反變換的是調制器與解調器;
  • 已調信號具有的特征:1)攜帶信息;2)適合在信道中傳輸。

數字通信系統模型

注:

  • 信源編碼的功能:1)完成模/數(A/D)轉換;2)將數字信號進行壓縮處理,以提高信息傳輸的有效性;
  • 信道編碼的功能:對傳輸的信息碼元按照一定的規則添加保護成分,組成“抗干擾編碼”,來減小差錯;
  • 加密的功能:提高傳輸信息的安全性;
  • 數字調制的功能:將數字基帶信號的頻譜搬移到高頻處,形成適合在信道中傳輸的帶通信號。

1.2 信息量

說明:消息出現的概率越小,所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大

  • 離散消息的信息量

     設某離散消息x發生的概率為,則其所攜帶的信息量為:

                                  

    信息量的單位與對數的底數a有關,當a=e時,單位為奈特(nit);當a=10時,單位為哈特來(Hartly);當a=2時,單位為比特(bit),這是當前廣泛使用的單位。

                                 

 ——>

   對於等概信源,二進制的每個碼元含1bit的信息量;

   對於等概信源,M進制的每個碼元含有log2M比特信息量,因為每個M進制波形需要用log2M個二進制碼元來表示。

  • 離散信源的平均信息量(熵)

       設離散信源為:

             

      則離散信源的平均信息量(信源中的每個符號所含信息量的統計平均值)為:

                  

 ——>

      當每個符號等概獨立出現(即P(xi)=1/M)時,信源的熵有最大值為:

  • 總信息量

      設某信源的熵為H(x),則當該信源發送m個符號(構成一條信息)時,所發送的總信息量為:

1.3 性能指標

1.3.1 模擬通信系統

  • 有效性指標:傳輸帶寬(B);
  • 可靠性指標:輸出信噪比(So/No

1.3.2 數字通信系統

  • 有效性指標:傳輸速率和頻帶利用率;
  • 可靠性指標:差錯率

注:

  • 碼元傳輸速率(RB)——單位時間傳送碼元的數目(單位:波特B),記為:RB =1/T (B);
  • 信息傳輸速率(Rb)——單位時間內傳遞的平均信息量或比特數(單位:比特/秒,bit/s)
  • RBRb的關系:因為每個碼元所含的平均信息量為H,所以有

Rb=RB*H (b/s)

  • 特別的當進制數為二進制時有:Rb=RB
  • 頻帶利用率——單位帶寬內的傳輸速率,記為: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