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快遺忘了一種香氣,那是家鄉的米粉香。某天在泉州的一條小街上,突然發現一家“撫州米粉店”,味蕾即被喚醒。這幾年奔波在外,罕見有正宗的家鄉米粉吃,實在饞得慌,便去吃吃那相差甚遠的桂林米粉或雲南過橋米線,以稍慰相思之苦。
現在還記得,那家店就是撫州人開的,夫妻倆來泉州打工,后發現在泉州的撫州人很多,便萌生開一家撫州粉店的想法。店是很小的店,一個廚房、十幾副桌椅,素朴、干凈。走進去,坐下來,用“土得掉渣”的撫州話招呼老板,“泡碗粉來恰!”泡粉是撫州米粉的特色,不像其它地方的粉,泡后還要加入各種料:醬油、味精、蔥花、炸花生米、蘿卜干、蝦米等等,堆得像小山似的,那點粉被委屈得壓在下面。撫州的粉泡完之后,可以什么都不加,卻味道鮮美、柔潤爽滑,其中道理就在那泡粉的熱湯中。
湯是用大塊的筒子骨熬制而成,筒子骨上基本無肉,熬的時間很長,一般都要四、五個小時,骨頭和骨髓里的營養全部在湯里了。你看那湯,呈淺淺的乳白色,氤氳着香氣,刺激人的食欲;湯中雖沒有濃得化不開的油花,但含鈣量絕對高。這樣的湯泡出的粉,適宜在早晨吃,一碗下肚,精氣神倍增;這樣的湯泡出的粉,更適宜在冬天吃,暖了身子不說,也暖了心脾。現在在家鄉也有人用純正的老鴨湯來泡粉,那味道又別具一格。
你千萬別以為撫州的粉只能用湯泡,涼拌粉你吃過么?先把粉煮好,用涼開水冷卻,再拌料:香油、豆油、蔥花、蒜泥、姜末,有的喜歡加上辣豬腸和牛雜或撫州人愛吃的紅剁椒,在熱鍋里過一下,盛入碗中備用。吃粉時,把料舀到粉面上,用筷子拌勻。入足味的粉條醇香撲鼻,用我家外甥的話說:“爽到飛起!”這樣的涼拌粉,撫州人一般夏天吃,天熱,人吃飯沒食欲,吃涼拌粉既可飽肚,又可一掃盛夏的悶熱。
撫州的粉炒來吃和煮來吃味道都是相當不錯的。有些人喜歡加入肉片、香菇,有的人喜歡放些豬肝和時令蔬菜,有的還在煮粉里放爆炒過的田螺,姜蔥蒜和紅辣椒是少不了的。潔白如雪、米香濃郁的粉條和這些物品配在一起······嘖嘖,想起來都流口水。
做粉是個比較復雜的過程,幼年時我曾在老家看人做米粉,年頭雖久,仍稍有記憶。先將大米用沸水燙過,再用清水浸泡一天有余,磨成米漿,然后裝入布袋,擠壓成含水量50%的干漿;用沸水煮至半熟,加水、粉碎、磨打成稀漿,裝入布袋中加重壓,濾出純凈米漿;去除米渣、雜質(有的然后加入薯粉),裝入下端有篩眼的布袋中,慢壓布袋,使米漿通過篩孔成細條狀擠出,徐徐落入沸水鍋中燙熟;撈起,用涼水冷卻后瀝干,即成粉條。為增加米粉的柔潤性,有時會以糯米加入其中。撫州人常把制成的粉條晾在竹竿上,所以又把這種手工作出的米粉稱作“竹篙粉”。當然,現在市場上出售的大部分都是機制粉了。
米粉是撫州市民的頂級早餐,老街小巷、市場側近的小店往往擠滿了吃粉的人。“去街上恰粉啵”也是撫州人早起后見面時常有的問候語。“大象無形,大音希聲”,撫州人離不開米粉,米粉也常伴撫州人,或許因為過於熟悉,很多人已忘記“至味無味”的最高境界了。但身在異鄉的人知道,這種尋常味,關乎尋常情,家鄉的米粉,牽引着我的鄉思。在異鄉,吃米粉,不僅是口福樂事,更有一種家長里短的溫馨人情,一碗撫州米粉帶來的滿足感,遠勝於名貴海鮮。所以,當我走出泉州那家“撫州米粉店”時,我向店主表達了我真摯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