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一蹴而就的狂想日記,關於四維空間部分,后來想了下還真的有點道理,總算不全是瞎扯,下班坐公交路上一直苦思冥想,想要找點證據證明自己沒放棄治療,於是寫下這篇更不靠譜的帖子,企圖論證上一個博文的正確性,關於四維空間的描述參閱 第四維、第五維空間狂想
前提:上文中最后提及到的重要觀點,即三維空間中的基本粒子具備通往高維空間的能力,這個類的各維度接口都已經定義好,只是有沒有被調用的差別而已。
我能制造出具備四維空間特性的粒子嗎
所謂具備四維空間特性
很顯然說的就是在α維上有經過一定的位移,使這個粒子在三維空間中的投影與正常的粒子狀態,即α維坐標在原點上的粒子投影有明顯區別,再直白點就是,這個四維空間粒子的物理屬性跟三維空間的粒子(同一種粒子)一模一樣,只是無論從原子核還是電子還是電子軌道半徑上看,整體尺寸都跟這邊的粒子不一樣。
這樣的粒子能制造出來嗎?
這個問題的關鍵點在於,有沒有一種方法能讓一個普通粒子在α維上產生位移,最直接的就是在這個維度坐標軸上對粒子產生作用力。但初中物理力學的知識告訴我,這個實現起來有難度。
譬如說,在x軸和y軸上上施加作用力,則產生的合力一定在x軸與y軸構成的平面上,同理在x、y、z軸上施加作用力,產生的合力必然在x、y、z軸構成的三維空間中,作用力產生的效果正常來想應該是只會作用於同一個維度上,被該維度的各個坐標軸所分解了,所以理論上應該不可能通過三維空間施加的作用力令粒子在α維上產生位移效果。除非通過已存在的四維空間粒子(即α軸位置不在原點上的粒子)對另外的三維空間粒子產生α軸方向的作用力。
現實中是否存在已有的四維空間粒子?
有的話科學家應該會公布吧?能拿個諾貝爾獎呢..
如果上面所說的四維空間α維成立並客觀存在的話,那四維空間的粒子顯然體積上會大於或小於現存的基本粒子,會收縮的粒子,情不自禁會聯想到強大的黑洞兄啊。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黑洞是由很巨大很龐大的超新星之類的東西,經過引力坍縮之后形成的致密星體,產生的引力場足以扭曲周圍的空間維度,有理由相信里面存在着超三維空間的物質。
買了時間簡史和果殼宇宙快半個世紀至今一頁未翻的我,仍不知道引力坍縮導致的密度驟增是一個什么樣子的概念,也不曉得黑洞里頭的物質還是不是我們看到的粒子的樣子,不過看過視頻據說是被引力拉扯爆了,各種粒子變成一鍋稀飯。
如果,這里所描述的密度增加,並非單純的粒子與粒子之間的空間被占據剝奪引起的一般概念密度變化,而是粒子在四維空間里α維的位置發生變化,可以想象成這樣的一個場景:由於星球上的普通粒子在物理上受到龐大的引力作用達到某種極限,無法繼續維持自身物理結構,此時粒子面臨着物理結構瓦解的危機,這是否意味着准備要走上違背多種物理定律約束的道路呢?
回憶下α維對粒子的影響,假設粒子A在α維上發生位移,那么粒子A在三維空間中的體積就會相應增加或減少,在體積減少的情況下,此刻粒子A存在四個維度的坐標位置,分別是x、y、z和α軸,並以此來決定其在四維空間中的絕對坐標,此刻有一顆三維的粒子B,在x、y、z軸上其中兩個軸坐標位置與剛才的四維粒子A相同,另一坐標軸坐標位置與其相差一個體積單位,從三維空間中看,兩顆粒子互相緊挨着,當然的,四維空間的粒子A顯得體積小點,而此刻體積大點的粒子B向粒子A施加作用力,在四維空間上看,粒子A與粒子B存在兩個維度上的坐標不同,因此兩者並不處於正面受力接觸狀態,相對於在α維上處於原點上的粒子,粒子A受力面積更小,受力方向也存在維度上的角度差,因此實際上粒子A受力比正常狀態下的粒子受力更少,這個現象也符合三維空間上觀察到的,體積更小的物體在共同承受力作用時,比體積大的物體分擔到的受力作用更小...
根據這個結論,上面面臨困境的粒子多了一個選擇,就是向α維進行位移,進而減少受到的引力對自身物理結構的影響,也許比起直接瓦解物理結構、破壞物理定律,這種向高維度空間逃逸的方式更輕松,因此所有的粒子在那個星球上面對引力的挑釁,都一致選擇了逃逸進第四維度,從星球中心部分開始,粒子逐漸向α維進行位移,單個粒子受到引力作用減少,體積逐漸減少至結構穩定臨界值之下,而星球中心部分外圍的粒子因為中心粒子體積收縮,在壓力差與引力驅使下向星球中心方向移動,粒子移動過程中受到的引力不斷加大——這是因為引力是由質量決定的,中心粒子體積減少但並未削減其物理質量——終於外圍粒子因為原有承受的引力,再加上向中心方向位移、不斷接近引力源而額外增加的引力負擔,並且這個總引力受量比起最開始的中心粒子所承受的引力作用量更大,(還沒跑到中心粒子的身邊)最終也不堪重負面臨結構崩壞的困境,毫不猶豫選擇向高維度逃逸....如此下來迅速形成了一條加速發展的引力坍塌鏈,最終整個星球的粒子都向α維逃逸了,星球體積驟減,但原有質量不變,因此產生的引力量也不會減少,但因為引力場范圍發生變化,相對而言星球——黑洞表面周邊范圍的引力驟增,在表面之外一定范圍內產生的引力場強大到足以瓦解任何三維空間粒子結構,任何接近的粒子都無法承擔這份過於龐大的引力而選擇逃離至α維度,並且自身將作為這個引力源的提供者,引發之后的惡性循環——不斷吸收路過的粒子,並產生更強大的引力場,而在三維空間上安全距離中無法獲取黑洞表面粒子的情況下,看上去黑洞就像是一般密度劇烈增加的樣子,但其實黑洞的粒子間密度並未發生太大改變,被改變的是粒子自身在三維空間中投影的尺寸,至此貌似很完美的解釋。
據此結論,假設黑洞上的粒子都是四維空間粒子,但礙於黑洞自身引力超越粒子物理結構承受量,無法直接剝取到這些粒子樣本。
能否借鑒於黑洞,制造獲取單個四維粒子?
黑洞上形成四維粒子的過程,主要是受到龐大的引力影響,加上粒子坍縮位移過程中產生的龐大熱量,導致粒子不穩定,也是促進這個過程發生的催化劑,假設要通過人工模擬這個環境,需要准備超高熱量環境之外,更重要的是能給予單個粒子各個方向的作用力,並且作用力的強度要足以瓦解粒子的物理結構,如果具備這兩個條件,或許就能模擬出制造微型黑洞的過程了吧,而這里所犧牲掉的粒子正是變化成了我們所期待的第四維粒子,之前看steins;gate貌似說CERN通過LHC粒子對撞已經產生了這樣的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