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而學的軟件工程教育 之 思考


現代軟件工程 習而學的軟件工程教育

很認真的讀了鄒老師的這篇文章和茅先生的博客

首先,我要說,我是很支持“習而學”的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在與前大班的同學的聊天中,對比兩種軟件工程課

我們很容易得到了這樣的比較結果:我們現在的軟件工程課更有意義

我們的軟件工程課是沒有考試的,而前大班的是要考試的

以上學期的面向對象建模課為例,分數分為平時與考試兩部分,各占50%,其中平時包括幾次小作業與一次大作業

小作業與大作業即是分別完成一個“小程序”與“小工程”,可以歸為實踐

考試則是考概念,UML,等等等等

如果要我來評價,大作業對我更有意義

我是在OO的大作業中學會Java的,這樣又引申到了“很有名”的Java課

全年級200多人,在Java課上學會Java的,我想不超過10個吧,每年每屆學生都是如此

老師在講台上空談概念,沒有課后練習,沒有實際例子,考試考什么是接口,try...catch有什么用

由於是開卷考試,我們都“答出”了“標准答案”,但誰也沒學會

與之對應的,7班的一些同學可能聽過劉禹老師的C++課

劉禹老師的C++是這樣講的:

沒有PPT,打開電腦,打開投影,打開VC6.0,大家一起跟着做

輸入一段代碼,問大家覺得會出什么樣的結果

按照我們的學習經驗,這代碼肯定是有問題的,比如編譯錯、結果錯、各種錯,然后再講解

這樣下來,每個同學對這個“知識點”的印象都非常深刻

 

但是

方法上面說到的只是實踐對學習是很有必要的

也就是說,習而學是很好的學習方法

這不必意味着學而習就不是好的學習方法

現在有着這樣一種說法:說大學學數學,研究生再學專業

也就是說,我們是以理論為基礎,然后再加以實踐,最后在實踐的過程中回歸理論

這與先實踐,在實踐中感受理論是有區別的

軟件工程的工作職位中,有需求分析師、有架構師、有PM、有Dev

很顯然,Dev是供大於求的,而需求分析師是最難的

茅先生的話有些道理,但我想對每一點都挑點刺

不一定非得到四年級(五年級)才算大學畢業,而是任何一個年級都可以畢業就業。

對於社會來說,可能我需要的Dev就是比架構師多,就像工頭只有一個,但工人有很多

這樣的大學模式可能符合社會規律,但對個體本身而言,如果你只是當一個技師,而且只學過怎么當技師,那他永遠就只能當技師

任何一個年級都可以招收新生。

我可以不上一年級就上二年級嗎?如何考量是否有上二年級的水平呢?

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積累,而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化行為,連續上一、二年級,與上一年級、上二年級肯定是有區別的

新體制下,大的工廠、施工現場都可以開辦正式大學。

理論很美好,現實很殘酷。如果他們開辦的不是“大學”,而是“培訓班”,我想可能更准確一些吧

 

現在還有種說法,說公司願意找一個學其它專業,比如自動化、電子的,而不願意找學計算機的編程

他們認為編程這個隨便學學大家都能編,但其它專業的人有一些計算機專業不可能有的才能

那么,對於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來說,重要的就是be professional

如果以實踐為基礎來學習,但我們與其它專業對着本書自學C語言的有什么區別呢?

我們正因為是從理論出發的,了解的不僅僅是表層的知識,還了解底層的的知識,才能說明我們是專業的

 

綜上,理論是基礎,我認為只有在理論上才能加以實踐

特別是在大學這個學習的時期

還是應該打好基礎,從理論出發,再輔以實踐

學習學習,學在前,習在后

先學,再習,有新的收獲,再學,再習

才能獲得最好的學習成果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