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uent 對inlet/outlet vent邊界的理解


其實大部分的進出口邊界條件都好理解,最讓人困惑的是Pressure inlet/outlet和 inlet/outlet vent的區別。下面是我對inlet/outlet vent邊界的理解:

Pressure inlet/outlet是界面上沒有遮擋的進出口邊界,需要定義進出口邊界周圍環境的壓力。
而inlet/outlet vent是界面上被均勻遮擋的進出口邊界,如下圖所示,除了需要定義邊界周邊環境的壓力外,還需要定義壓力損失系數。
[討論]對inlet/outlet <wbr>vent邊界的理解

我這樣理解的根據是幫助文件里面介紹壓力損失系數的一段話:參看下圖
[討論]對inlet/outlet <wbr>vent邊界的理解
其中第一句提到“inlet vent被認為是無限薄的(狹窄的),通過該邊界的壓降與動態壓力水頭成比例,該比例是用戶根據經驗提供的損失系數。”既然是“無限薄的(狹窄的)”的進出口邊界,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百葉窗類型的通風口,氣流通過這樣的通風口時的確會產生壓降。
 
當然,我不確定這樣的理解就是正確的。還請有經驗的網友指正。
 
以下是幫助文件理對進出口邊界的概述的翻譯。貼出來免得將來又得看英文原文。
FLUENT中的進出口邊界選項如下:
1.Velocity inlet速度進口邊界:用來定義進口的速度和其他參數
2.Pressure inlet壓力進口邊界:用來定義進口的總壓和其他參數
3.Mass flow inlet質量進口邊界:用於定義可壓縮流的進口質量流量,沒有必要在不可壓縮流動中使用質量流量入口邊界,因為當密度不變時,確定了流體速度即可確定質量流量。像速度進口和壓力進口一樣,質量進口也需要定義一些其他的參數。
4.Pressure outlet壓力出口邊界:用於定義出口的靜壓(和其他考慮到回流的參數),當迭代過程中出口存在回流時,采用壓力出口邊界可以取得更好的收斂性。
5.Pressure far-field壓力遠場邊界:用於定義一個無限遠處的可壓縮自由流(free-stream flow),這個邊界需要定義自由流馬赫數(free-stream Mach number)和其他靜態參數。這個邊界只可用於可壓縮流。
6.Outflow邊界:用於出口速度和壓力事先不清楚的出口邊界,適用於出口流動接近於完全發展流動(fully developed flow),因為outflow邊界假設邊界處沿流動方向的各種物理量梯度為0(壓力梯度除外)。這種邊界不適用於可壓縮流的計算。
    注意以下情況不可使用outflow邊界:
  a.當入口為Pressure inlet時,出口應選用Pressure outlet
  b.當計算可壓縮流動時
  c.當計算密度可變的非穩態流動時,即使采用的是不可壓縮流模型也不能用outflow邊界
  d.多相流模型不可用outflow邊界,唯一例外是明渠模型(open chennel)
7.Inlet vent邊界:用於定義入口的損失系數、入口周圍環境的總壓和溫度.
8.Intake fan進氣風扇邊界:用於定義一個外部進氣風扇,其壓力突變量(pressure jump)、流動方向、周圍環境總壓和溫度需要被定義。
9.Outlet vent邊界:用於定義出口的損失系數、入口周圍環境的總壓和溫度.
10.Exhaust fan邊界:用於定義一個外部排氣風扇,其壓力突變量(pressure jump)、流動方向、周圍環境總壓和溫度需要被定義。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