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問題描述
本文基於別人的文章,省略多數基礎知識,簡單介紹一種基於拓撲穩健性的點攻擊級聯模型。
在研究復雜網絡穩健性時,很少考慮對節點的退出過程進行動力學建模,並以此了解一個社交系統是如何崩潰的。所以有必要引入退出機制,模擬蓄意攻擊摧毀網絡的級聯動力學過程。
本文中的模型不涉及演化過程和網絡博弈。只從破壞網絡拓撲結構本身出發。
關於復雜網絡
復雜網絡的系統性質大概包含如下指標:
聚類系數越大,網絡的整體連接緊密程度越大
平均度越大,在無標度網絡的性質下,Hub節點的重要性越高
比如以下BA無標度網絡 (Barabási Albert Scale-Free)
這是一個平均度 <k> = 3,節點數量 N = 100 的 BA Scale-Free 網絡示意圖:
級聯失效和退出機制
基於該文章的模型:
Yu, Y., Xiao, G., Zhou, J., Wang, Y., Wang, Z., Kurths, J., & Schellnhuber, H. J. (2016). System crash as dynamics of complex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3(42), 11726-11731. [1]
級聯失效 (Cascading Failure) 是一種常見於工業系統以及各種大型系統的災難性現象,簡而言之:在一個大型系統中,由於某些微小的參與元的失效,從而導致其他參與元的失效,進而導致整個系統的失效。具體定義見WIKI百科[2]
這里有一些例子:
更多關於級聯的基本知識見隨筆:
【級聯失效】理解級聯動力學與拓撲穩健性
文章中的退出機制設計
當我們將級聯失效放在網格上研究時,需要特定的退出規則模擬個體在群體中的決策行為。文章中的點攻擊級聯的退出規則基於一種 KQ-Cascading 模型,分別對應K、Q兩種退出規則,大致描述如下:
(1)K-Core 模型:
用來描述個體在復雜網絡系統中所需要的最小利益。
記 \(k_s\) 為系統中任意一個節點至少需要連接的鄰居節點數量:
如果系統中節點 \(i\) 的連接鄰居數量 \(k_i < k_s\),節點 \(i\) 就退出該系統,並且不再斷邊重連。
(2)Q-Core 模型:
用來描述個體在復雜網絡系統中的從眾行為。
記 \(q\) 為系統中任意一個節點損失鄰居節點的比例,如果:
節點 i 就退出該系統,並且不再斷邊重連。
將上述兩個模型的退出規則結合在一起,分兩步執行,就變成 KQ-Cascading 模型。作者這種模型隨着初始 \(k_s\) 和 \(q\) 的設置,不斷迭代下去,直到節點不再發生退出為止。通過作圖(Time step -- Fraction of nodes remaining),作者觀察到KQ模型下的退出機制引起了二階相變,並且使用真實社會網絡進行推演后發現了多階相變。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