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问题描述
本文基于别人的文章,省略多数基础知识,简单介绍一种基于拓扑稳健性的点攻击级联模型。
在研究复杂网络稳健性时,很少考虑对节点的退出过程进行动力学建模,并以此了解一个社交系统是如何崩溃的。所以有必要引入退出机制,模拟蓄意攻击摧毁网络的级联动力学过程。
本文中的模型不涉及演化过程和网络博弈。只从破坏网络拓扑结构本身出发。
关于复杂网络
复杂网络的系统性质大概包含如下指标:
聚类系数越大,网络的整体连接紧密程度越大
平均度越大,在无标度网络的性质下,Hub节点的重要性越高
比如以下BA无标度网络 (Barabási Albert Scale-Free)
这是一个平均度 <k> = 3,节点数量 N = 100 的 BA Scale-Free 网络示意图:
级联失效和退出机制
基于该文章的模型:
Yu, Y., Xiao, G., Zhou, J., Wang, Y., Wang, Z., Kurths, J., & Schellnhuber, H. J. (2016). System crash as dynamics of complex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3(42), 11726-11731. [1]
级联失效 (Cascading Failure) 是一种常见于工业系统以及各种大型系统的灾难性现象,简而言之:在一个大型系统中,由于某些微小的参与元的失效,从而导致其他参与元的失效,进而导致整个系统的失效。具体定义见WIKI百科[2]
这里有一些例子:
更多关于级联的基本知识见随笔:
【级联失效】理解级联动力学与拓扑稳健性
文章中的退出机制设计
当我们将级联失效放在网格上研究时,需要特定的退出规则模拟个体在群体中的决策行为。文章中的点攻击级联的退出规则基于一种 KQ-Cascading 模型,分别对应K、Q两种退出规则,大致描述如下:
(1)K-Core 模型:
用来描述个体在复杂网络系统中所需要的最小利益。
记 \(k_s\) 为系统中任意一个节点至少需要连接的邻居节点数量:
如果系统中节点 \(i\) 的连接邻居数量 \(k_i < k_s\),节点 \(i\) 就退出该系统,并且不再断边重连。
(2)Q-Core 模型:
用来描述个体在复杂网络系统中的从众行为。
记 \(q\) 为系统中任意一个节点损失邻居节点的比例,如果:
节点 i 就退出该系统,并且不再断边重连。
将上述两个模型的退出规则结合在一起,分两步执行,就变成 KQ-Cascading 模型。作者这种模型随着初始 \(k_s\) 和 \(q\) 的设置,不断迭代下去,直到节点不再发生退出为止。通过作图(Time step -- Fraction of nodes remaining),作者观察到KQ模型下的退出机制引起了二阶相变,并且使用真实社会网络进行推演后发现了多阶相变。如图: